正文 第10章(2 / 3)

秦王大笑,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關,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秦王爽快地應允。

朝中很多人都嘲笑王翦,手下心腹實在聽不進去,就勸王翦大敵當前不要那麼貪小利。王翦支開左右,坦誠相告:“我並非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現在他把全國的部隊交給我一人指揮,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賞賜田產,名為子孫計,實為安秦王之心。這樣他就不會疑我造反了。”

王翦此舉果然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王翦揣著明白裝糊塗,不能不說是真正的大智者。

大智若愚可以減少外界的壓力,降低外界的期望,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從而使外界放鬆警惕和戒備,積極積蓄自己的力量。它表現為在平凡中突出不平凡,在消極中展現積極。這樣的處世態度,很多時候就是保護自己的最佳策略。

美國總統威爾遜小時候看上去比較木訥,鎮上很多人都喜歡和他開玩笑,或者戲弄他。一天,一個比他大的孩子一手拿著一美元,一手拿著五美分,問威爾遜會選擇拿哪一個。

威爾遜想想,選擇了五美分。

“哈哈,他放著一美元不要,卻要五美分。”這個大孩子哈哈大笑,四處傳說著這個笑話。

許多人不信威爾遜竟有這麼傻,紛紛拿著錢來試。然而屢試不爽,每次威爾遜都選擇五美分。整個學校都傳遍了這個笑話,每天都有人用同樣的方法愚弄他,然後笑嗬嗬地走開。

終於,他的老師有一天忍不住了,當麵詢問威爾遜:“難道你不知道一元和五美分哪個多哪個少嗎?”

“我當然知道。”威爾遜平靜地說,“可是,我如果要了一元的話,就沒人願意再來試了,我以後就連五美分也賺不到了。”

威爾遜到底是聰明還是蠢笨不言自明。

在《老子》中有一句名言是:“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說,明明你知道,卻又裝作不知,這是很高明的做法。而“大智若愚”的處世態度也是一種存世、立世的大智慧。相反,如果時時處處都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往往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害了自己。

相傳東漢末年,楊彪的兒子楊修成為曹操的謀士,楊修才思敏捷,靈巧機智,後來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可以說在工作上楊修表現得非常出色。隻是,楊修太聰明,時常喜歡賣弄。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後花園。落成時,曹操去觀看,在園中轉了一圈,臨走時什麼話也沒有說,隻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解其意,就去請教楊修。楊修對工匠們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你們把園門造得太寬大了。工匠們恍然大悟,於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後再請曹操驗收。曹操大喜,問道:“誰領會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虧楊主簿賜教!”曹操雖表麵上稱好,而心底卻很忌諱。

不久,發生了一件事,讓曹操下了殺楊修的決心。

曹操為人多猜疑,怕人家暗中謀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帳中睡覺,故意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被為他覆蓋。曹操即刻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又上床睡去。

等他起來後裝作不知此事,侍臣以實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夢中殺人。楊修卻又冷嘲熱諷地指著近侍屍體而歎惜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壓住心中的憤怒,開始為殺楊修找理由。

後來,曹操出兵漢中進攻劉備,困於斜穀界口,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曹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夏侯悖不明白什麼意思,正在琢磨“雞肋”二字的意思,楊修又一針見血地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還是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夏侯悖讚歎道:“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曹操得知此情後,非常惱怒說:“你怎敢造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楊修之死雖可惜,但也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點評仨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道:“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點破了其中的道理。為人處世,不必太精明,尤其是對那些該糊塗的事,更不可表現得過於明白,這樣才是真正的安身之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難得糊塗,有效地保護自己

常言說“聰明難糊塗更難”,是說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很難,但要在適當的時候糊塗也更加難。聰明是一件好事,因為聰明的人明白如何少犯錯誤,但是聰明也未必盡是好事,尤其是自認聰明、聰明過頭的人,將會給自己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實現你的人生。

當年鄭莊公準備伐許,為了挑選出一個先行官,戰前,莊公組織了比賽。首先是擊劍格鬥,經過一輪激烈的比試,最終有六個人入圍進入下一場的射箭比賽。第五個上來的是公孫子都,他年輕氣盛、武藝高強,三箭連中靶心。最後一個上來的是一位老人,叫潁考叔。隻見潁考叔不慌不忙地射出了三箭,三箭都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打成平手。

於是莊公拉出了一輛戰車,讓他們再賽一局。說是讓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自然不把上了年紀的潁考叔放在眼裏。誰知,就在誌在必得的公孫子都剛跑了一半的時候突然腳下一滑摔了個跟頭。等他爬起來後,潁考叔已經搶車在手。就這樣潁考叔成為了先行官。

後來潁考叔也的確不負眾望,順利攻城。在進攻許國都城時他手舉著大旗率先登上了許都的城頭,眼看就大功告成了,結果因為嫉妒而懷恨在心的公孫子都忍不住抽出箭來對準穎考叔射了過去,一箭穿心。就這樣,潁考叔白白地死在了“自己人”手裏。

技藝超群的潁考叔為什麼會被“自己人”暗算?排除公孫子都的卑鄙心理外,他的才華太外露也是招致橫禍的原因之一。當今社會,此理仍然,自身才能出眾的人最需要學會的社交技巧就是偶爾裝裝傻。具體說來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反駁對方所說的話。

裝糊塗人,做聰明事,是非常有用的辦法。漢朝的蕭何是一個很精通儒家勤政、謹慎竅門的人,他侍奉大殺功臣的劉邦多年,最後能得以善終,這和他知道如何裝糊塗有很大的關係。

劉邦在滅楚之後,論功行賞,蕭何當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他非常謹慎。在他官拜宰相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都登門向他道賀,惟有一個叫召平的人提醒蕭何:你的災禍可能會從此發生!現在皇上離開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封你為宰相,掌握護兵,一方麵是為了討好你,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防備你。如果你現在辭退封賞,獻出自己的財產作軍費,皇上一定會很高興,這也會減少皇上心中的疑慮。蕭何仔細一想,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於是,便按召平的建議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軍中隨劉邦作戰,又把自家的資財捐給前方做軍費,於是得到了高祖的歡心。

在黥布叛變的時候,高祖又親自帶兵去討伐,讓蕭何留在後方。蕭何全力安撫百姓,鞏固民心。有人見他勤勤懇懇,便非常擔心,勸他說:相國小心遭殺身之禍啊!自從你入關十多年來,收攬民心,人們打心眼裏敬重你,陛下知道你眾望所歸,所以常常派人注意你的動向,惟恐你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從今天開始就要破壞自己的形象,把聲望壓下來,才能讓陛下放心。蕭何細一思量,覺得他的話有道理,便沒收百姓土地,攏民、亂民,使百姓對他怨聲載道,蕭何的威信下降了,可是劉邦卻對他放心了。

伴君如伴虎,蕭何正是用了裝糊塗的招術才得以保全性命,如果是其他居功自傲的人,則早就人頭落地了。

所謂世事無常,即使你拜相封侯,位極人臣,也不敢保證你會永遠輝煌,永遠平安。當你輝煌之時,如果沒一點缺點瑕疵,這樣也會遭人猜忌。他人防備的不是你的缺點,而是你的才幹,如果你不知道急流勇退,以裝糊塗的方式明哲保身,難免會被壓製,甚至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做人最忌諱的恐怕就是得意忘形,其中,最要緊的倒不是招惹旁人羨慕或嫉妒的眼光,而是來自上級的感受,因為這會讓他有種位子坐不穩的感覺。

裝糊塗是一種人生境界,裝糊塗是心中明了而裝出不懂的樣子,這是極聰明者才能做到的,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必要時裝作不知道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言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言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這個時候,就很有必要裝作不知道,這樣做,可以挽回失言,避免尷尬與矛盾。

實習期間,一位實習老師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幼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地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期呢?怎麼辦——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說辯方式。這樣,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能夠寓辯於無形,化幹戈為玉帛。其技巧關鍵在於躲閃避讓的機智,雖是“裝作”,正如實施“苦肉計”一樣,卻一定要表演的自然。

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一架侵入我國的美製高空偵察機曾被我軍準確擊落,一時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當時有一位外國記者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問陳毅外長中國是用什麼武器把如此先進的美製高空偵察機給擊落的。這個問題有關軍事機密,自然不能外泄,然而直接拒絕記者的提問又不好。當時陳毅外長機智地舉起自己的手杖,說:“就是用這玩意兒捅下來的。”說著做了一個往上捅的動作,贏得了在場人員熱烈的掌聲。

張小姐是東城大酒樓的服務員。一天,來了幾名男青年,瞅著張小姐就說:“你是張迷——張小姐嗎?我們想看看你——究竟長得多漂亮。”

對方無禮的挑釁是針對女服務員而來——而且是這樣的問題。破口大罵?不,這樣既讓自己受窘,又會影響酒店的生意;正麵進行反擊呢?又難免讓人下不了台,也不行。張小姐卻沒有發怒,微笑著說:

“你們是來喝酒的吧?別光說漂亮話,需要吃點什麼菜?”

在這裏,張小姐巧妙地“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單刀直入地問:“你們是來喝酒的吧?”給這幾名青年一個既貼切又不失禮貌,同時又隱含諷刺的招呼。接著進行反擊:“別光說漂亮話,需要吃點什麼菜?”既暗示了對方語言的無禮,又彬彬有禮地盡到了服務員的責任,化解了對方無禮的挑釁,照顧了酒店的生意,贏得了老板和顧客的好評。

朋友之間雖然要好,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怪問。

小許身體肥胖,同班的兩個調皮的男生總是在他麵前有意無意地討論“賣冬瓜”。看到這兩個同學竟然拿自己的生理“缺陷”開過火的玩笑,實在讓小許氣憤。欲要製止,這是不打自招;如不反擊,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麼辦呢?

此時小許穩了穩躁動的情緒,緩緩地走過去,拍著兩人的肩膀,輕言細語地問:“趙強啊,張軍說你有1.8米高,恐怕沒有吧。”接著又對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飯沒有?”——聽到這般溫柔怪誕的問話,興奮中的二人愣在當頭,大眼望小眼,如墜五裏霧中。全班同學沉寂了幾秒鍾,隨即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自己被愚弄了,剛才有聲有色的“買賣”,再也沒有興致繼續下去。

“裝作不知道,神仙沒了招”,有時候,正是這種裝傻充愣的表現能化幹戈為玉帛,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

以變應變,左右逢源

懂得變通,則事事順通

事事順通很難,但隻要你多花點心思,多角度考慮問題,也許事情就會變得容易許多。很多人在辦事的時候,往往會依據經驗確定辦事的原則和方法,然而這並非總能奏效。善於辦事的人懂得變通,這等於增加了更多機會。

楊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麵,他也非常討厭自己的上司,經過多年的共事,最近他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