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回到家中,楊先生翻來覆去地想,還是覺得自己對這裏非常滿意,除了那個討厭的上司。可是有什麼方法能改變這一局麵呢?忽然,他靈機一動,想出了另外一個方法。他把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思路考慮,即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他想到的是:我能不能讓上司辭掉這個工作呢?

第二天,他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因為新的工作也是待遇優厚,所以他的上司沒考慮多久,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恰到好處的地方,就在於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的位置就空出來了,於是楊先生順理成章地坐上了以前上司的位置。

在這個故事中,楊先生本意是想替自己找個新的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上司。但他選擇了變通,換了一個角度,為他的公司找了一份新的工作,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心的上司,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來的。

這樣需要變通的情況,常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有時候,你會為某一個失敗而懊悔,但是,如果你稍稍變通一下,就會是另一個結局,生活是多變的,事物也是多變的,在這個隨時都在變化的世界中,你得學會隨機應變。多多訓練你的應變能力,你將受益無窮。

懂得變通,懂得換位思考的人,從來都是聰明的。他們總能獨具慧眼,找到,條新的路,讓自己取得辦事成功。而不敢創新或者說不願意創新的人,他們頭腦中的標準已經固定,這使他們常常不能換其他方法去想問題,結果當然是失敗。

我們在辦事中,怎樣變通方法,另辟蹊徑,達到辦事成功的目的呢?

(1)擺脫思維定式的束縛

世界是經常變化的,人也不能固守著自己的思維而不求突破,有優勢的人常常以為倚仗自己的優勢就可以無往不利,他忽略了當外麵世界變化時,優勢也不會永遠保持下去,不突破這種固定的思維束縛,我們原有的優勢也會變成劣勢。

(2)變換思維

有一家生產圓珠筆的公司,生產出的圓珠筆一直不受市場歡迎,其原因是,這家公司生產的圓珠筆雖然油很實惠,但油還沒有用完的時候,筆尖就會壞,投入市場後效果一直不好,怎樣解決質量問題呢?工廠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筆尖進行了改良,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最後,廠裏決定麵向社會廣泛征集改良方案,並許諾重金。

廣告發出後,征集的方案還真不少,但最後公司采用的卻是一個小女孩的建議。她的建議也非常簡單:縮短筆杆長度,筆尖壽命將盡時,恰好用完油墨。小女孩的聰明正在於大家都把眼光放在筆尖上,隻有她逆向思考,把眼光放在筆杆上,取得了成功。

(3)學會改變思路

任何規則都是人製定的,在必要時我們要善於改變,而不能一味堅守著過去的規矩。改變做事的規則,我們就掌握了辦事的主動權。很多人總是在路走不下去的時候,才想著改變,而事實上,這時已經太晚了。我們要獲得主動,就應該未雨綢繆,在最適合的時候做出改變,這樣才能永遠走在他人前麵。

變通讓你遊刃有餘

人生之計,變則通,通則久,關鍵是你是否掌握了“變通”的真正意義。作為一個老板,麵對著變化無窮的商機,你必須學會變通,以變應變,這是麵對競爭社會的最佳態度。變通能夠使我們化尷尬為融洽,變劣勢為優勢,使我們的人生之路更加從容,更加遊刃有餘。

人生在世,每個人的自身條件都不一樣。每個人遇到的困難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懂不懂變通將決定其是否能夠取得成功。

蕭伯納說:“聰明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而不明智的人隻會堅持要世界適應自己。”

而我們今天要說:“變通是天地間最大的智慧,是智慧中的智慧。變通是一種方法,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藝術。”

讓我們學會變通吧,讓我們走向成功的大道吧。假如我們陷入困境,不要消沉,不要焦慮,有一條路可以繞開人生路上很多的坎坷使我們走向成功,那就是變通。

讓我們學習它,掌握它,運用它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長河中遊刃有餘。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條主義害死人,這是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

簡而言之,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條條大路通羅馬。

在某個小村落,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洪水開始淹沒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裏祈禱,眼看洪水已經淹到他跪著的膝蓋了。一個救生員駕著舢舨來到教堂,跟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沒的!”神父說:“不,我深信上帝會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

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淹過神父的胸口了,神父隻好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又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他跟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洪水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著我的教堂,我相信我的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已經把教堂整個淹沒了。神父隻好緊緊抓著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機緩緩飛過來,丟下繩梯之後,飛行員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不想看到洪水把你淹死!”神父還是意誌堅定地說:“不,我要守著教堂!上帝會來救我的!你趕快先去救別人,上帝會與我同在的!”

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終於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後,見到上帝,他很生氣地質問:“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戰戰兢兢地侍奉您,為什麼您不肯救我!”上帝說:“我怎麼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舨去找你,你不要,我以為你擔心舢舨危險;第二次,又派了一艘快艇去,你還是不上船;第三次,我以國賓的禮儀待你,再派一架直升機去救你,結果你還是不願意接受。所以,我以為你是急著想要回到我身邊來,可以好好陪我。”

其實,生命中太多障礙,皆是由於過分的固執與愚昧所造成。在別人伸出援手之際,我們也要學會變通,別忘了,惟有我們自己也願意伸出手來,人家才能幫得上我們。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長,是因為人類的思想是其他動物所無法比擬的,這裏就不乏靈活、變通,有時候,我們需要執著,但執著不是固執。文中的神父就過於固執了,記住這個故事,無疑是有益的。

孔子與弟子雲遊於鄭,被反對儒學的一個權貴抓住,要求他們立刻離開鄭地,並且保證再也不傳播儒學,不然殺頭。弟子都很為難,隻見孔子毫不含糊地當場保證,而後立刻上路。但當他們一離開鄭,就馬上著手進行講學事宜。弟子很不解地問老師:“老師不是教我們講誠實信用嗎?既然已經保證了不再講學……”孔子啞然笑了:“請問儒學有沒有錯?沒有,那麼鄭人的要求是無理的,對無理之人就應該用無理的辦法,對與無理之人的約定就不必那麼認真了。”

孔子落魄於野,弟子去向當地富人求食。富人一聽是孔子的徒弟在討飯,就寫一“真”字,問他是什麼字,弟子說是個“真”字,可是富人非說不對,不給食物。孔子聽弟子一說就去了,說:“直八。”富人連呼:“厲害厲害,果然不愧是大師。”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嗎?孔子說:“認真,認真我們就不該討飯了,現在就是認不得‘真’的時候啊。”

記載商鞅思想言論的《商君書》中有一段名言:“聰明的人創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製裁,賢人改革禮製,而庸人受禮製的約束。”是的,聖人創造“規矩”,開創未來,常人遵從“規矩”,重複曆史。為什麼孔子是聖人而他的三千弟子不是?道理就在於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於創新,敢於自主地、實事求是地思考分析問題。

許多的成功人士一生不敗,關鍵就在於用絕了為人處事變通之道,進退之時,俯仰之間,都超人一等,讓左右暗自佩服,以之為師。

學會為人處世變通之道不是“空頭支票”,而是決定你能否從人群中挺立起來的第一關鍵;反之,凡不知為人處世變通之道者,一定會在許多重要時刻碰得頭破血流,跌入失敗之境。

兩個探險家在林中狩獵時,一頭凶猛的獅子突然跳到他們麵前。

“保持鎮靜”,第一個探險家悄悄地說,“你還記得我們看過的那本關於野生動物的書嗎?那書上說,如果你非常冷靜地站著別動,兩眼緊盯著獅子的眼睛,那它就會轉身跑開的。”

“書上是那麼寫的,”他的同伴說,“你看過這本書,我也看過,可這頭獅子看過嗎?”

學會應變,學會變通,不可太形而上學。否則等待你的隻有是失敗。

重承諾更要會變通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變則變,不可自縛。這正如拿破侖所說的,在戰爭中隻要一個有利時機,能抓住此時機,就是天才。若是隻認準一個道理,不能隨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變化的人,我們隻能稱他為愚忠。

在兩條道路的交叉處有一棵樹,一位聖人在樹下苦思冥想,他的思緒被一位朝他飛奔而來的小夥子打斷。

“救救我,”那位小夥子哀求道,“有個人誤稱我行竊,他正帶領一大幫人追捕我。他們要是抓住我,就會剁掉我的雙手。”他爬上那棵樹,藏在枝葉中。“請你別告訴他們我躲藏在哪裏。”他乞求道。

聖人犀利的目光洞悉那位年輕人對他講的是實話。稍過片刻,那群村民趕到了,為首者問:“你看沒看見有一個年輕人從這裏跑過去?”

許多年以前,這位聖人曾發誓永遠講真話。所以,他說他看見過。

“他往哪兒跑啦?”為首者問道。

聖人並不想背叛那位清白無辜的年輕人,可是,他的誓言對他是神聖不可違犯的。

他朝樹上指了指。村民們把小夥子從樹上拖下來,剁掉了他的雙手。

聖人臨死的時候麵對老天的最後審判,他由於對那位不幸的年輕人的行為而遭到了譴責。“可是,”他抗議道,“我已經發過神聖的誓言,隻講真話,我有義務恪守誓言。”

“就在那一天,”老天回答道,“你熱愛虛榮勝過熱愛美德。”

重信守諾是一個人起碼的立足品質,然而不懂變通,把它抬高到一個絕對不可越過半步的“雷池”,則是僵死呆板的表現。許多人執迷不悟,不懂反悔之道,因一時的輕率許諾和錯誤決定而處處受限製,這是一種愚忠,一種短見,一種隻有傻瓜才會做的事情。

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遙想當年韓信,拜將台封帥,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金戈鐵馬,橫掃千軍,與當年受胯下之辱的街頭少年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他能夠得到這一切正是因為在眾人盲目相信項羽的時候他看清了局勢,靈活變通,終於成就了劉漢的八百年天下!如果韓信是一個愚昧固守,一味“執著”的人,致死他也隻能做一個項營裏的小軍官,我們又怎能驚歎於背水一戰的奇跡,我們又怎能領略到十麵埋伏的神話呢?而範增“亞父”,他就是執著有餘,變通不足,他的智慧為他贏得了“智囊”的美稱,卻不能使他適時變通,後人尊重他的忠誠,但仍不免感到惋惜,憑他的聰明才智,範增完全可以在戰爭時代翻手成雲,覆手化雨,然而他執著於項氏對他的情誼,明知道項羽不具備稱王的才幹,可範增依然為項氏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可他的結局呢?鴻門外,空歎:“豎子不足與謀”,彭城路,一付忠心化為冤魂!

別人總是說作為一個好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堅守自己的承諾。然而如果我們處處堅守既成的東西,不懂得變通,處處唯唯諾諾,便成了一個無法自保的受害者,一個欺騙性諾言下的犧牲品。

有一家街道小工廠,創辦時十分簡陋,全部家當隻有“五六個人,七八條槍”。可是他們很懂得運用市場機製去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這家小工廠投放市場的第一個產品是塑皮鐵心衣架。由於當時以塑代木,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很受消費者的歡迎。正是“瘦田沒人耕,耕開有人爭”,由於是生產鐵塑衣架有利可圖,結果有不少廠家接踵而來,大規模生產。當衣架市場競爭得難解決難分之時,那家首創鐵塑衣架的小廠又獨具慧眼,轉產塑料“飛碟”去了。這種新產品一上市,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陣“飛碟熱”。這股“熱”,又惹來了無數的競爭對物。這時候,該小廠又獨辟蹊徑,及時轉產“魔方”,又發了。

向日葵懂得:隻有適時地變通,才能守住一方陽光,因此它不斷地改變方位:山間的溪流懂得:隻有變通流向,才能避免岩石的撞擊而逃過“粉身碎骨”,因此它適時轉彎前行!的確,人世間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我們時時生活在變化之中。一個企業家能否成功地引導其企業,關鍵在於善於駕馭市場形勢。毫無疑問,不懂變能的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