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平時,人們隻要是一提到“對手”這個詞語,往往就會充滿了某種敵意和戒備。“對手”這個詞,在大多數人的人生字典裏,都被視為了一個貶義詞。“對手”的出現,似乎是一種不祥之兆,同時,也意味著某種危險的降臨。這既是人性的共通之處,也是人們缺乏某種安全感的具體表現。但是事實上,“對手”並不總是“對手”,它也不是某些人所謂的什麼“敵手”,有時,“對手”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夥伴和朋友。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既充滿了競爭,又充滿了多重合作的時代,“對手”和“朋友”的界線已越來趨於模糊了,它再也不像以往那麼涇渭分明了,因為離開了“合作”,任何人都是難以獨自完成一項任務的。甚至有時,“對手”的存在不但不能夠傷害到我們,不能夠威脅到我們,而且,他們還能夠及時地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讓我們理性地來看待自己的短處,能讓我們變得既謙遜,又充滿了鬥誌,並不斷地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挪威出產一種味道鮮美的沙丁魚,沙丁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它隻要一離開深海,要不了半天就會死亡。但有一位老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的漁民無論如何嗬護沙丁魚,回港後也全都是死的。老漁民臨終時把秘訣傳授給了兒子。原來,老漁民使沙丁魚不死的秘訣,就是在整艙的沙丁魚中,放進幾條鯰魚。沙丁魚與鯰魚是出名的“冤家對頭”。沙丁魚一見到鯰魚就驚恐萬狀、四處逃竄,於是生命力大為增強,成活率大大提高。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鯰魚效應”。

沙丁魚因為有了鯰魚這樣的對手,才長久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一種動物如果沒有天敵,後果很難想象;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那他可能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碌碌無為;一個企業如果沒有了競爭對手,可能會安於現狀而逐步喪失活力,喪失進取心。有了對手,企業便不得不奮發圖強,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銳意進取,否則,就有被吞並、被替代、被淘汰的危險。

有人把對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擁有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何嚐不是一種機遇?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會讓你時刻有種危機四伏的感覺。為了生存和發展,你就必須以更加旺盛的鬥誌去迎接挑戰,從而在與對手的競爭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進行自我揚棄,永葆生機和活力。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感謝對手給你帶來了生存的壓力和前進的動力!

隻有競爭才能帶來活力,隻有競爭才能帶來進步,隻有競爭才能帶來成功。湖南當初有兩個重點卷煙工業企業——長沙卷煙廠和常德卷煙廠,而且各自培育出了重點品牌——“白沙”和“芙蓉王”。曾經有人問道:為何湖南省內會擁有兩家重點卷煙工業企業,培育出兩大重點卷煙品牌?時任常德卷煙廠副廠長的李明三答道:“感謝競爭。”常德卷煙廠和長沙卷煙廠相互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相互依存卻又相互競爭,兩家企業分別在競爭中成長和發展,均成為卷煙工業企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給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說白了就是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讓企業在不斷變化的市場裏,能夠不斷地迎接挑戰。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既充滿競爭又充滿合作的時代,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之間的界線也不再那麼涇渭分明。競爭對手的存在能夠及時讓企業發現自己的不足,讓企業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短處,能讓企業變得既謙遜又充滿鬥誌,並不斷地完善和超越自我。

當然,給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並不是盲目到處樹敵和招惹事非,企業必須明白,企業之間進行的是公平而有序的競爭,是一種“雙贏”。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有競爭才有進步。弱者懼怕競爭,愚者逃避競爭,智者善用競爭,成功者長存於競爭。當然,這種競爭應當是正當合法的良性競爭,使資源通過市場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同時創造出行業群體優勢,自己也能從中獲益。那種視同行如敵人、欲置對手於死地的陳舊觀念隻能成為阻礙他人及自身發展的絆腳石,應該搬掉。

同行未必是冤家

在生物界,毒蛇吃青蛙,青蛙吃蜈蚣,而蜈蚣卻又能夠使比自己體形大得多的毒蛇斃命,一般的毒蛇對蜈蚣無可奈何,三者間兩兩都是水火不相容的。然而,在東南亞一個冬季裏,捕蛇者卻在同一洞穴裏發現三個冤家相安無事地同居一室。原來,它們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學會了利用自己的克星來保護自己的本領:如果毒蛇吃掉青蛙,自己就會被蜈蚣所殺;而蜈蚣殺死毒蛇,自己也會被青蛙吃掉;至於青蛙吃掉蜈蚣,自己同樣會成為毒蛇的盤中餐。這樣一來,為了生存,青蛙不吃蜈蚣,以便讓蜈蚣幫助自己抵禦毒蛇;毒蛇不吃青蛙,好讓青蛙幫助自己防範蜈蚣。同樣道理,蜈蚣也不殺死毒蛇。三者相克又相生,維持著一個美妙的平衡局麵:強者不去吃掉弱者,而幫助弱者生存下去,反而對自己有利;而弱者也可以利用強者得到安全。

市場競爭也是如此。現實中,“同行是冤家”似乎是個亙古不變的“真理”。麵對同一領域的競爭對手,很多人常常會怒目而視,相互排擠,非要爭個你死我活才肯罷休。其實,在同行業之間,競爭能夠催人奮進,合作也有利於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達成共贏,為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空間和利潤空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如果能夠與同行業的競爭對手精誠合作,則會彌補各自的不足,借“對手”之力,達到雙贏的局麵。一代奇商胡雪岩就非常注重同行間的合作,他說:“同行不妒,什麼事都辦得成。”

胡雪岩做絲業生意的時候,同行業就有幾家已經相當有規模,而胡雪岩卻沒有忌妒、傾軋對方,而是設法聯絡他們。湖州南潯絲業“四象”之一的龐雲繒“童年十五習絲業,精究利病……鎮中張氏(指張源泰)、蔣氏(指三鬆堂蔣家)初與公合資設絲肄,大售,眾忌其能,斥資以困之。公遂獨操舊業……數年舍去,挾資歸裏,買田宅,辟宗祠,置祀產,建義莊,蔚然為望族。”可見,此人亦非等閑之輩。

胡雪岩為了將自己的絲業做得更大,便尋求對生絲頗為內行的龐雲繒的合作。與人攜手,資金充足,規模宏大,聯係廣泛,從而在絲業市場上形成了氣候,胡雪岩也得以在華商中把持蠶絲的國際業務。

實際上,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也得益於同行同業的真心合作。胡雪岩的每行生意都有極好的合作夥伴,而幾乎他的每一個合作夥伴,都對他有一個“懂門檻”、夠意思的評價。由此觀之,依靠對手,聯合對手的力量非但不會影響到自身的經濟效益,更有利於以對方為靠山,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保證自己的經營穩步前進。

市場總是一定的。一行生意,同行之間由於經營內容的相同,也就意味著要分享同一市場。對同一市場的分享,也就是利益的分享,因此同行間的競爭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為了各自利益,同行間互相忌妒,以至於由忌妒到傾軋、競爭,成了同行間的常事。在競爭中,或者一方取勝,另一方被迫稱臣;或者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或者一時難分勝負,雙方維持現狀,醞釀新的一輪競爭。這似乎是我們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我們大家也都能認可的市場規律。

在這種循環中有沒有既不觸動對方利益、己方又能得利的第四條路可走呢?

胡雪岩正是走的這第四條路。他時時顧及到同行的利益,既為別人留餘地,也給自己開財路,保持了穩定的經營,達到了雙贏的局麵。

由古至今,善於聯合對手的商人,總能打開別人難以打開的局麵。在新加坡,有個地方叫“好客天國”。這個地方,白天是免費停車場,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車子。晚上,則是小攤王國,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吃攤,天南海北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在這裏,顧客隨便坐在一家攤位上,吃了這家的食品,如果還想吃其他風味的,攤主馬上會派人取來奉上,結賬時隻要向這家結就可以了。顧客感到非常方便,攤主之間也從未發生利益上的糾紛。這樣,彼此合作,相互依靠,既保證了自己的好處,又照顧了別人的利益。

於是,有人積攢了錢就從這裏起飛了。陳宗達就是其中一個。他開始在這裏擺大排檔,賺了錢就跟一起擺攤的朋友合作開食堂。又賺了錢,跟更多的擺攤朋友合作,開了食品公司。他自己的財富,也迅速膨脹,上下班由世界上最有聲名的勞斯萊斯車專門接送。

而相反,如果一個人隻知經營自己的事業,把同行對手全都當做真正的敵人來對待,那麼他的利益必然不會長久。

香港漫畫家黃玉郎,曾經紅極一時,但是他對競爭者殘酷無情,對身邊助手和旗下員工也不友好,以致在他炒股失手時,競爭對手和周圍的人,或高價收購他的股權,或控告他賬目作假,或控告他抄襲他人作品,或控告他妨礙他人著作出版。於是,不但公司姓了別姓,別墅和轎車等被政府沒收,人還被送進監獄。世界同行都說,這是他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顧他人的結果。所以說,同行之間不僅要競爭,更要合作。依靠對手的力量,將眼光放遠,舍小利而逐大利,才能取得最大的利潤。

擺正態度,化敵為友

在交際過程中,與人打交道難免會產生矛盾,但若不是使矛盾激化,就不會使雙方積怨太深。如果能夠擺正態度,在適當時機將矛盾化解,使得雙方化敵為友,一定會對自己大有裨益。

有這樣一位農人,新買了一處農莊。這一天,他正沿著農莊的邊界走著,就遇到了鄰居。

“慢著,你先別走,”鄰居說道,“在你買進這塊地時,你同時也買到了我對你的起訴,你的籬笆越過界限10英尺。”當時氣氛比較緊張,鄰居有理的據,對農人很不利。

而這位農人卻微笑著說:“我本以為可以在這裏找到些和氣的鄰居,我也希望自己是個各氣的鄰居,你可要幫我的忙,將籬笆移到你指定的地點,費用由我來付,這樣你會滿意,我也快樂。”鄰居聽了,又看看界線,走來走去卻一直沒有動手。

此後,鄰居一直都不曾移動過那道籬笆,而且這位滿是怒氣的鄰居反而變成了一位友善的好鄰居。看來,好的態度比好的籬笆更有力量,化敵為友,化怒氣為祥和,實在是人生一大財富。

在競爭極為激烈的商場中,擺正態度,化敵為友,更是有利於生意的順利成功,有利於企業做強做大。

羅伯特是加州一個水泥廠的老板,由於經營重合同守信用,所以生意一直火爆。但前不久另一位水泥商萊特也進入加州進行銷售。萊特在羅伯特的經銷區內定期走訪建築師、承包商,並告訴他們:“羅伯特公司的水泥質量不好,公司也不可靠,麵臨著倒閉。”

羅伯特解釋說,他並不認為萊特這樣四處造謠能夠嚴重傷害他的生意。但這件麻煩事畢竟使他非常惱火,誰遇到這樣一個沒有道德的競爭對手都會憤怒。

“有一個星期天的早晨”,羅伯特說,“牧師講道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跟你為難的人。’我當時把每一個字都記了下來,但也就在那個下午,萊特那家夥使我失去了一份五萬噸水泥的訂單。但牧師卻叫我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第二天下午,當我在安排下周活動的日程表時,我發現住在紐約我的一位顧客正在為新蓋一幢辦公大樓要批數目不小的水泥。而他所需要的水泥型號不是我公司生產的,卻與萊特生產出售的水泥型號相同。同時我也確信萊特並不知道有這筆生意。”

“我做不成你也別做!”商業競爭的殘酷性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理所當然應該保密。這是經商之人的普遍心態,更何況萊特那混蛋還無中生有,四處中傷羅伯特。

但羅伯特的做法卻出乎常人的意料。

“這使我感到左右為難”,羅伯特說,“如果遵循牧師的忠告,我應該告訴他這筆生意。但一想到萊特在競爭中所采用的卑劣手段,我就……”

羅伯特的心理鬥爭開始了。

“最後,牧師的忠告占據了我的心,我想以此事來證明牧師的對錯。於是我拿起電話撥通了萊特辦公室的號碼。”

我們可以想象萊特拿起話筒瞬間的驚愕與尷尬。

“是的,他難堪得說不出一句話來,我很有禮貌地告訴他有關紐約那筆生意的事”,羅伯特說,“有陣子他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但很明顯,他發自內心地感激我的幫助。我又答應他打電話給那位客戶,推薦由他來提供水泥。

我得到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了散布有關我的謠言,而且同樣把他無法處理的生意也交給我做。現在嘛,加州所有的水泥生意已被我倆壟斷完了。”羅伯特有些手舞足蹈。

“不要報複,化敵為友”,無疑是羅伯特在對付萊特這一過程中取得的最寶貴的經驗。

報複是甜美的、快意的。給小人以迎頭痛擊,想來該是多麼痛快。羅伯特當初不就曾想用一袋水泥砸碎萊特那肥胖的腦袋嗎?在商業競爭中,老板如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向別人報複的過程中,你隻能與成功失之交臂。報複是一把雙刃劍,你在傷害對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傷及自己,甚至更為厲害。這樣對你的聲望同樣沒有任何幫助,不知內情的旁觀者還易對你產生誤會。

你報複,就證明你已在對手麵前失去冷靜,失去冷靜的人必然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老板又怎能在變幻的商海中審時度勢,做判斷準確的導航呢?同時,對手也會明白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傷害到了你。你對他的報複將會使他給你更大的報複,使你蒙受更大的損失。你要消耗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我防衛,這樣便陷入了漫長的拉鋸戰之中,你又如何在商場中把握機遇、謀求發展呢?你更應該明白的是你的報複隻能讓自己降低到對手的水準,抄襲他的戰鬥方式是不會有好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