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社會學的經典應用(4)(3 / 3)

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孔德把社會發展的階段與知識發展的階段對應起來加以考察,開辟了知識與社會之關係研究的先河,為知識社會學孕育了模式。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社會學研究是由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開始的。他從19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了知識社會學的研究工作。他在知識進化和知識功能方麵的貢獻為知識社會學的最終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材料。韋伯是同迪爾凱姆一個時期的德國社會學大師,他的知識價值的觀點比如價值關聯與價值中立的思想對知識社會學的研究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舍勒在20世紀20年代與曼海姆一起提出知識社會學的名稱並討論和研究了知識社會學的有關問題。在舍勒看來全部知識的內容甚至全部知識的客觀有效性是由社會利益支配的思想所決定,並且獲得知識的思想“形式”也必然由社會結構共同決定。舍勒不僅把知識看作是一般社會現象,還把知識看作是一種具體的文化現象,因此他被公認為是“文化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知識社會學的集大成者是德國社會學家曼海姆。他以《認識論的結構分析》(1922) 和《意識形態和烏托邦》(1924)創建了知識社會學。由於曼海姆深受德國思辨哲學的影響,他對知識的研究是從認識論開始的,但後來他對知識的研究從哲學轉向社會學。曼海姆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對知識社會學的出現作了詳細說明。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是知識社會學發展的推動者。他在1945年發表的《知識社會學範式》中列舉了知識社會學的一些研究命題,比如精神生產的基礎、人們如何對精神生產進行社會學分析、精神生產與存在基礎的關係等。對知識社會學做出貢獻的社會學家還有維伯倫、茲納尼茨基和索羅金等人。波蘭社會學家茲納尼茨基在20世紀20年代初發表了《論知識科學最主要的課題和任務》一文,提出要建立專門研究知識的科學,探討認識活動產生以及認識成果和環境的關係,探討社會環境怎樣通過社會集體對個人的認識活動發生影響。

2.科學社會學

從寬泛的知識社會學(傳統知識社會學)到比較狹窄的科學社會學經曆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把科學當作社會職業的研究以及科學的曆史社會學的出現,這可以看作是科學社會學的起點。韋伯在1919年所發表的《作為一種職業的科學》中明確指出科學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職業。他對於科學這種學術職業的外部條件進行了分析。波蘭社會學家茲納尼茨基1939年在美期間發表的講座《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認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應是知識的起源問題。他分析了知識活動的具體的社會角色形式(typology )以及支配這些社會角色行為規範的樣式(pattern)。他還提出了社會圈(socialcircle)概念並把它作為分析科學社會學的概念工具。1938年默頓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十六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重點指明作為一種社會建製是怎樣受到以新教為標誌的特殊價值關係的培育而出現的,以及說明科學對於當時社會利益的應答。默頓利用經驗的分析方法論證他的理論假說,成為科學社會學的綱領性文件。1939年英國科學家貝爾納發表了《科學的社會功能》。他以分析科學和社會變革的關係為出發點,既分析了科學的曆史概況又研究了科學的社會功能,為科學社會學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3.科學知識社會學

科學知識社會學進行了很多案例研究。通過科學的案例研究說明了科學內容與社會存在諸方麵並不存在任何係統的聯係,意識形態的偏見影響科學發展並不是普遍的現象。隻有研究科學與其他信仰形式聯係才能提供一些積極的東西。不同知識體係之間的界限是流動的,這增進了對非科學體係的理解和與科學體係之間轉換的理解。巴恩斯從解釋學維度積極構建其“利益模型”,認為傳統知識社會學將數學及自然科學知識拒之於研究門外是錯誤的,科學知識也應置於社會學研究之下,服從社會學的因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