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做學生精神享受的點燈人(1 / 1)

“我們認為,我們最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培養青少年形成一個信念:生活的意義就在於進行這種精神創造。

“如何實地完成這項任務呢?依我們看,這是教育過程中最複雜、最精細的領域之一。它之所以複雜而精細,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具體環境中,每個人都處在種種不同的環境中,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思想影響之下。教育技巧在於,使人在為個人豐富的精神生活而努力去創造時,把這種願望表現在他的活動、行為、品行之中,表現在與人們的相互關係之中以及生活的衝突之中。這種願望從何而來呢?它來源於為人們進行創造的快樂感受,而這種感受則產生於那種為崇高思想所鼓舞的勞動。極為重要的是,要讓人在青少年時期,每天都能從這個源泉中不斷地汲取新的力量。如果存在著這種源泉,那您的學生就不會是一個消極的教育對象,而是一個能為自己培育信念的積極鬥士。”

——摘自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第208頁

這個要求和認識,教師要時時去引導和培育。讓每一次學習、體驗和付出都變得有意味並充滿幸福。“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設疑階段,鼓勵人人提問題,提出的問題越接近目標,價值就越大,教師給予的讚許和肯定就越多。這是一種精神需求。教師在乎,學生就在乎給你看。倘若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教師置之不理,怎會有精神享受之言?在一次上課時,有一學生問:醜小鴨是鴨嗎?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後,鴨媽媽還認識嗎?教師並沒有給予正向回應。此處至少傷害到孩子提問題的積極性。處理的方式其實很簡單。拋給學生?還是教師來解決?還是讓學生課後找到答案來告訴老師?我更傾向於第三種。想必教師如果在意學生的問題,提問的孩子一定會很重視這個問題的。教師的態度是,首先要肯定這個提問題的意識和舉措之可貴,這一點是毫不置疑的。要給孩子一種信號:做任何事都是一種享受。讀好課文是一種享受,聽別人發言是一種享受,考試取得進步更是一種享受。有了這種理念,精神享受自然會在無意中生成。

教師要力爭在每一次教育活動中,做學生精神享受的點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