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家庭教育中應遵循以下五條原則。
一、民主性
什麼是民主呢?打個比方:有一個水管,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會從高處流到低處,而不會從低處流到高處。如果兩頭一樣高,就會互相對流。教育也是一樣,若家長與孩子處於平等地位,則思想就會自由流動。
民主中涵蓋著平等、和諧、商量、公平、尊重等現代公民意識。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孩子理應得到現代公民所具有的“民主”這一最基本意識的熏陶和浸潤。
美國精神學家威廉哥德法勃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
1.多一些傾聽。
傾聽是走進孩子心門的金鑰匙,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家長要做孩子忠實的傾聽者。
案例:
一位母親聲帶上長了結節,醫生強迫她禁聲,至少十天不許說話。這天,兒子放學回家,進門就嚷:“我恨老師!再也不去學校了1如果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母親一定要嚴厲地訓斥他。但是,這一次,她沒有這樣做,因為她不能講話。氣憤的兒子趴在母親的膝蓋上,傷心地哭著:“媽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寫錯了一個字,老師就嘲笑了我一番,結果同學們都嘲笑我,真沒麵子。”母親依然沒說話,隻是摟著傷心的兒子。兒子沉默了幾分鍾,從母親懷中站了起來,平靜地說:“我要去公園了,同學們還等著我呢,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
這位母親歪打正著,一次無意的舉措卻贏得了孩子的心。可見學會傾聽是何等的重要。
2.多一些交流。
交流是家長與孩子走進對方心靈的潤滑劑。
(1)“聊天式”。
交流在隨意輕鬆的狀態下進行,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晚飯後和孩子一起散步,周末帶孩子逛街,去別人家做客,看電視,等等。都可以與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而聊一聊,寓教於無意之中。
(2)“書信式”。
書信是思考後的產物,會讓教育變得有意味,而耐人尋味。
案例一:
小亮一天天長大,不再願意跟媽媽說知心話,媽媽很是煩惱,也很難過。怎麼辦呢?經過一番思量,媽媽和兒子決定建立一個秘密罐。一個放在兒子的寫字台上,一個放在自己的床頭。第一次,媽媽在裏麵放了一張紙條,上麵寫道:“寧寧,媽媽想和你建立一個秘密罐,你有什麼心事和不能理解的事情可以寫下來,放到我的秘密罐裏。我有話想和你說,就寫出來放到你的秘密罐裏。我們就像發帖一樣,對方發的都要回複,你覺得可以嗎?”兒子看到後很高興,馬上寫了一張紙條放在媽媽的秘密罐裏,他在這張小紙條上寫道:“媽媽,您真是很有創意呢。別忘了,這是我們的秘密,可不能告訴別人喲。”
這個媽媽與兒子的交流方式告訴我們,建立秘密罐這個方式很新鮮,雙方都喜歡這種方式。媽媽、兒子一來二往,哪裏有什麼心結呢?這是一種教育的計謀,兒子和媽媽都中計了,但都樂在其中。
案例二:
易中天教授,他教育自己的女兒時說,在教育子女方麵,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一定要在家裏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從女兒小的時候起,我就任何事情都與她商量著辦。二是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女兒出生那年,自己正考上研究生,在外地求學。後來女兒開始識字,我就給她寫信。你看看,這又是寫信。最初非常簡單,我說,貝貝,爸爸想你。就這幾個字,傳達出爸爸對女兒的思念,這裏卻蘊含著大愛之情。要是在生活中,我們能說“女兒,我愛你嗎?”不能的。所以說,文字是有魔力的。女兒呢,把他寫的信當成寶貝,不停地看,不停地念。後來,信越來越長,在這個過程中,女兒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了,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她的閱讀習慣和學習興趣。孩子一旦有了興趣,學習反而不用操心了,自己操心的是監督她按時休息。有很多學校請易中天談教育方法,他說,自己的教育方法是“無為而教”。當然不教育是假的,而是要講究教育策略的科學性,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做人處事的原則。因為孩子需要的是有趣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領悟式教育。
(3)“互教式”。
讓孩子將學校所學的知識講給家長聽,可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案例一:
四川的一個農民,把五個兒子都培養成為重點大學生。他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讓兒子每天將學校的功課講給自己聽。你想想,當孩子要將學過的知識講給自己最尊敬的爸爸聽的時候,那在學校的學習是何等的努力和認真埃
案例二:
童話大王鄭淵潔,是與兒子共成長的典範。兒子上高中,他也跟著學高中的課程,這樣就培養成功了自己的孩子。這就是教學相長。家長呢,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呢?我們不妨與孩子一起學習,共背一首詩,共寫一篇文,共講一個故事,都是很不錯的學習教育方式。
3.多一些尊重。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兒童不是小人,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也具有他的本身價值,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爛漫與天真。”
父母若能時時處處以尊重的態度麵對孩子,還會使他形成一種尊重他人的態度,這對孩子將來的立業是十分有利的。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在變,教育方式更應該在尊重孩子意願的方式上進行。臨汾某校的一個女生,因舍不得剪掉自己的頭發,而趁爸爸外出的幾分鍾喝了農藥自荊這是非常悲傷的事情。所以說,家長要盡量創造一種好的氛圍,給孩子以好的環境,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二、激勵性
沒有任何一種手段,比激勵更有效果了。激勵也叫賞識、獎勵、鼓勵等。激勵好比春天裏的和風細雨,會讓孩子產生賞心悅目之感。
1.比之有“竅”。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在發展。每一個小孩子,不管他智商是高還是低,他每天總是有不斷的收獲和進步。家長應不斷地發現孩子今天的新進步,給孩子以成長的信心和動力。孩子上個月小測驗考第十名,這個月考第九名,這就是進步。隻要找,你總能夠看到孩子的進步和轉變。
案例一:
平川區大水頭學校有一個獎項,很特別,叫做“學生進步獎”。如何獎呢?獎給班績成績後五名學生下次考試進步兩位者。後五名的學生,往往在班級抬不起頭,沒有地位。在家裏和學校裏都沒有地位。但在學校校長的眼中,這些孩子同樣應得到尊重。隻要他們進步了,學校就獎勵他們。這項舉措學校已經搞了兩年,獎勵過四次,先後有六七十名孩子走上領獎台。他們還不習慣於在眾人麵前抬起頭。但在掌聲中,在關注中,在激勵中,他們的心裏一定會越來越坦然,他們前行的腳步會越來越有力量,他們眼中流露出的自信會越來越強。
學校教育著一大批不同智商不同個性不同層次的人,教育的對象是千花萬叢中不同的花朵。而家庭教育的對象則是唯一,也是全部。家庭教育的環境中隻有那麼一兩個孩子,隻要你願意,隻要你留意,隻要你在乎,孩子的進步一定是顯而易見的。家長總會能夠找到孩子的點滴進步而肯定它,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太迫切,總是要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這一比,氣就從心頭升起來。這種心理一定是要克服的。
案例二:
小明在學校考了89分,這已經比上次考試進步了9分,孩子一路歡奔跳躍,唱著歌,盼著回家得到媽媽的誇獎。不料回到家孩子的話剛一出口,媽媽便問道,你的同桌考了多少分?孩子一想,同桌考了95分,比自己要高6分呢。這下子孩子的氣全泄了。媽媽說,你看看你,還沒有同桌分數高呢。
這時,媽媽如果換個方式說:“我的寶貝女兒進步真是大,真不錯。隻要努力,我的女兒一定能行。”這樣一說,孩子內心的自信就會被激發,“我能行,我要努力”的聲音會被一次次點燃和喚醒。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不同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在尋找最真實的自己,不必總讓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競爭,應該在乎的是你的孩子的明天比今天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