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同國家文化創意對會展發展的比較(2)(1 / 3)

二、中美會展產業發展的比較

(一)中美會展業的比較

1.產業內涵界定

在美國學術界,基本上沒有“會展業”(convention&exhibition industry)和“MICE Industry”之說,若從出現頻率的角度,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兩派,一派倡導將相關行業分開,如展覽業、會議業、體育業、旅遊業等;另一派則傾向於事件產業(events industry)的提法,並把會議、展覽會、體育賽事、旅遊節慶等都包括在events內。這一點可以從美國的專業會展協會設立上窺見一斑,目前美國會展行業內最有影響的專業協會有美國國際展覽管理協會(IAEM)、美國專業會議管理者協會(PCMA)、國際會議專家協會(MPI)和國際特殊事件協會(ISES)等。然而,目前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提得最多的是會展業,而且大多數城市更加看重展覽業,這樣會展業的產業內涵就人為變窄了,會議、節慶、體育賽事等活動領域的潛力還遠未開發出來。

2.會展推動要素

任何國家或城市的會展產業發展係統的構成要素基本相似,但由於該係統中的主導因素不同,所以各地會展業的發展模式也有明顯差異。從會展業發展的動力因素角度來分析,中國和美國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即都擁有十分龐大的國內市場,各個行業的製造商和製造商之間的交流需要、製造商和買家之間的交易願望直接催生了各種展覽會的出現。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美兩國走向國際的跨國展覽公司並不多,這一點與世界展覽大國德國截然相反。但這種相似性背後所隱藏的原動力存在明顯的區別,我國側重發展有利於出口的展覽會;美國則很強調國內貿易,與此同時,又大力支持美國企業到海外參展,以不斷拓展國際市場。

3.行業管理體製

目前,除了中國展覽館協會和2006年2月剛成立的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外,我國還沒有全國性的展覽行業協會或會議行業協會,而且展覽會和會議項目的多頭審批現象仍然十分嚴重。而在美國,事件產業的各個領域都有全國性的專業協會。例如,展覽行業有國際展覽管理協會(IAEM)和獨立組展商協會(SISO),兩者的主要會員分別是舉辦展覽會的各類協會和獨立辦展的展覽公司,同時還有代表所有參展商利益的貿易參展商協會(TSES);會議行業有專業會議管理協會(PCMA)和國際會議專家協會(MPI)。另外,各個城市還成立有會議與觀光局(convention and visitor bureau)。這些協會在業內都有足夠的權威,這無疑有利於實現展覽、會議等各個行業的自律和管理。

4.市場運作機製

在市場運作機製方麵,中美會展產業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政府職能和行業分工上。美國聯邦和州政府在會展業發展中的主要職能是編製產業規劃、開展行業統計、製定政策法規和提供配套服務;會展產業鏈上各類企業之間的關係紐帶是合同,這樣不僅分工明確,而且能有機合作。例如,在美國展覽行業有一種特殊的企業——總體服務合同商(General Services Contractor,GSC),可以為參展商和專業觀眾提供搭建、展品運輸、家具租賃、餐飲等全方位的服務。然而在我國當前的展覽行業,以上服務項目由不同的企業單獨提供,有些展覽會主辦單位甚至會親自承擔參展商和專業觀眾的住宿、票務等事宜,這樣便大大降低了服務的效率和專業化程度。

5.人力資源保障

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共有50餘所大學開設了與會展相關的專業,但這些院校的培養定位都十分明確,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結構,如喬治·華盛頓大學側重體育營銷和節事管理,內華達大學側重會議策劃與服務等。另外,會展行業的職業認證體係也十分健全,並呈現出如下一些特點:培訓市場成熟、專業協會主導、職業方向明確、理論實踐並重。會展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健康發展,為美國會議業、展覽業的高速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相比之下,我國目前表現出全國上下一片“會展教育培訓熱”,會展教育和職業培訓市場顯得有些混亂,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國內會展管理體製不順;二是部門利益驅動,往往隻重視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會展專業的扶持和會展業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