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印度醫師曾在延安任八路軍總醫院外科主治醫生,1940年到晉察冀邊區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兼白求恩衛生學校外科教員。他為支援中國抗日戰爭而勤奮工作,盡力救治傷員,積極培養醫務人員,受到同誌們讚譽。
在轉移中,柯棣華拄著木棍走在擔架旁邊,像往常行軍時那樣,邊走連照料著重傷員。長期的艱辛和疾病,使柯棣華長滿胡須的雙頰深深地陷了下去。
同誌們關切地問他:“戰爭還要長期打下去,你的身體不好,經得住嗎?”
柯棣華用熟練的中國話詼諧地說:“怎麼經不住?我還要娶個中國姑娘,在你們這裏安家立業呢!”
這並非一句玩笑話。原來柯棣華與衛生學校的女護理員郭慶蘭已在共同的工作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每當柯棣華癲癇病發作時,小郭總是親自護理。
反“掃蕩”勝利後,1941年11月25日,柯棣華和郭慶蘭這對有情人終於結婚了。領導和同誌們都衷心地祝福他們永遠幸福。柯棣華高興地對小郭說:“毛主席叮囑我要做好醫務工作,學習政治,宣傳抗日和國際主義。為了完成這三項任務,咱們要共同努力啊!”
婚後,這對戰友共同投身醫務工作,小郭無微不至地照料柯棣華,想法給他做可口的飯菜。
1942年8月,郭慶蘭生了個兒子,還沒來得及給兒子起名字。聶茶臻司令員知道這一喜訊後趕來了,對柯棣華夫婦說:
“這孩子是中印友誼的結合,就叫他印花吧!”
是啊,在艱苦的鬥爭中凝聚的愛情,結出了幸福的果實。柯棣華夫婦欣然同意了聶司令員的起名。
柯棣華於194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9日在河北唐縣積勞病逝,年僅32歲。他和白求恩丈夫一樣,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裏。
柯棣華犧牲時,印花出生才3個月。在延安,周恩來副主席囑咐郭慶蘭說:“要帶好孩子,將來孩子是要回印度的,繼承他爸爸的遺誌!”
1958年,16歲的柯印花在北京101中學初中畢業。這年8月,經周恩來總理安排,郭慶蘭事帶著柯印花赴印度探親。臨行前,周總理勉勵印花說:“你的爸爸是為中國人民犧牲的,將來你也要帶幾個學生到印度去參加他們的建設。”
為了做個像爸爸那樣的醫生,1961年,印花考取了第四軍醫大學。不幸的是,1967年5月7日,25歲的印花意外地死於醫療事故。當年6月,聽到印花去世的不幸消息,聶榮臻元帥在京西賓館接見了郭慶蘭,建議將印花的骨灰埋在柯棣華的墓地旁邊。
就這樣,印花和他的父親柯棣華一起,靜靜地躺在蒼鬆翠柏間。
十五、賈平凹“凹則不平”
作家賈平凹,1953年出生於陝西丹鳳縣棣花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原名賈平娃。商洛人給山裏孩子起名往往喜歡叫貓娃狗娃的,父母為他取名“平娃”,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寄寓老輩人的祝福。
平娃初中畢業時,正趕上“文革”,回家務農幾年。1972年4月,他作為首屆工農兵學員,告別家鄉的青山綠水,來到古城西安,進入西北大學中文係學習。在大學三年中這位山裏孩子不停地讀書,不停地寫作。當時刊物也少,稿子寄出後常被退回。為此常遭後一些人的諷刺挖苦。但他對文學創作的追求矢誌不移,冷嘲熱諷反而成為他憤發進取的動力。自1973年他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後,其新作源源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進大學後不久,賈平娃便改名賈平凹。他覺得自己上了大學,已長大成人了,而“娃”仍有沒長大的孩子之嫌。為什麼改“凹”呢?“凹”有兩種讀音,兩個字義:其一,讀āo,周圍高中間低,與“凸”相對;其二,讀wā,同窪,凹入處,如低窪。賈平娃改賈平凹後,從字音看,原名音不變,取wā音,凹、娃同音;從字義看,取āo(凹凸不平)之意。這樣,賈平凹之“凹”,音義錯開,既保留原來“賈平娃”的讀音,又有凹凸不平之意。
對於自己的改名,賈平凹曾在他的《小傳》中寫道:“姓賈,名平凹,無字,無號:娘呼‘平娃’,理想於通順;我寫‘平凹’,正視於崎嶇;一字之改,音同形異,兩代人心境可見也。”
賈平凹曾將自己的名草擬成一則條幅:“凹則不平”。大凡有生命力的文學作品,多是不平則鳴,一鳴驚人的憂憤之作。賈平凹既有長期在農村磨煉的生活基礎,又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莊思想,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於一體,從內涵看又融道、佛、儒於一爐,逐漸形成了恬淡、詼諧、豁達的藝術風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說《滿月兒》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臘月·正月》獲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浮躁》獲美國美孚飛馬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老作家汪曾祺戲稱賈平凹為“鬼才作家”。
賈平凹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為專業創作員。他的人生道路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凹而不平”,有過磨難,有些作品也褒貶不一。其實這也正常,人世間本來就很少坦途,“凹而不平”本不為怪。好在他已成名,在凹凸不平的道上已闖出了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