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出現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期。它的產生標誌著人類個體意識的萌發,是一件震古爍今的大事。
人名代表著一個人,代表人格,代表尊嚴,其社交功能使人名成為人格權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名之得,可以成龍;一名之失,可以成蟲。
一、姓名的源頭
在原始社會的早期階段,人們過著群居生活。他們以氏族為生產單位,共同勞作,共同分配。這時還沒有私有財產,也沒有個人權益。部族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偶有交往,也都表現為整體性而非個體性。既然沒有私人間的交際,當然也就沒有區分個體的必要,人的自我意識仍然在沉沉地酣睡。這時首先出現的是氏族名,即“姓”的前身。
“姓”形成於母係社會階段,所以我國的古姓多從“女”字旁,例如薑、姬、姚、姒、媯、妊、妃、好、嬴等。所謂姓,實際是群體名,是一部分具有血緣關係的人的公名。姓也是社會交際的產物,它的作用是“明血緣”、“別婚姻”。《左傳》中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國語》中也有“同姓不婚,惡不值也”的記載,意思是說,同姓的人一般都是血親,而近親結婚則會產生不良後代。“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一個氏族分化出不同的支係,便有了不同的群體名——氏。氏的作用是區分貴賤的,是一定社會地位的標記。春秋戰國時期,姓氏製度出現混亂,姓、氏逐漸合一。到了漢代,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
名與姓則不同,它的作用不是區分某一部分人,而是區分某一個人。這種個人的私名必然出現在氏族的公名之後。在原始社會晚期,人類社會已進入農耕文化,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氏族公共財產開始出現盈餘。於是,在氏族內部出現了個人占有財富的現象,人的私有觀念產生了。這時,氏族首領首先從氏族群體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人格的獨立。他們站在人類文明社會的門檻上,率先啟用私名。在傳說的天幕上,輝映著堯、舜、禹等英雄偉名的星光。人名的出現是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象征。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階級社會的產生,生產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際交往的層麵不斷擴大,人名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關於人名的產生,《說文解字》裏有一段最為通俗的解說:“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事實的確如此。人在白天見麵,可以通過形體、麵貌相互識別;但是,如果在晚上邂逅,相互看不清楚,就隻能通過自報名字來相互識別了。可見,人名的產生是社會交際的需要。後來,隨著文化的發展,我國人名又逐漸被賦予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大大增強了人名的審美價值,從而形成了洋洋大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名學。
人名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顯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它的形式不斷被完善,它的作用也被發揮到極致。現在,離開了人名,整個社會便無法運轉。
二、古人的名與命名
“名字”一詞,古今含義不盡相同。今人大都有名無字,“名字”隻相當於古代的“名”,成了偏義複詞。古人則有名有字,而且除了名、字以外,有些人還有號。古人非常重視命名,《禮記·內則》記錄了古時候的命名禮,那些繁文縟節實在令人咋舌。在嬰兒生下三個月後,由其母和保姆抱見其父,其父握著嬰兒的右手,給他取名。其母記下名字後再告訴師傅,由師傅再遍告家中的女眷。同時,其父要將嬰兒的名字報告給地方長官,地方長官再遍告族中的男子,並記下嬰兒出生的年月日而保存起來。然後,再通告閭史,閭史詳細地加以記錄,一式二份,其中一份留存,另一份逐級上報,最後收藏在州伯的檔案文件裏。為什麼在嬰兒誕生三個月後才命名呢?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給父母一個充分考慮的時間。
古代人名最初比較樸素、簡明,命名動機主要是為了區分人的個體,並不一定包含深意,所以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單純。譬如商代帝王喜歡以天幹命名,從商湯到商紂一共有31個王,都是用天幹來命名的,如外丙、大甲、祖乙、盤庚、帝辛等。除了帝王以外,商代的貴族也有用天幹命名的,在商代青銅器的銘文裏保留了很多這樣的人名,如父辛、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天幹是用來記日的,以天幹取名,大概是記錄誕生的時間。
我國上古時期,民性質樸,民風粗獷,取名用字淺白直露,不尚文飾,正如《通誌·氏族略》指出的那樣,名字“以實不以文,故命名無義”。其實並非無義,隻是意思簡單而已。這時的命名,完全出於父母一時的感想,並沒有更深的文化內涵。製定出來的名字大都局限於紀念意義,素材信手拈來,不加雕琢。例如春秋時期,晉成公落地時屁股上有一塊黑斑,故取名“黑臀”;楚公子出生時胳膊上有一塊黑記,故取名“黑肱”。秦始皇生於正月初一,故取名“政”(古代“政”與“正”通用)。據《孔子家語》載,孔子的兒子出世時,魯昭公派人送來了一條鯉魚,孔子感恩戴德,為了表示紀念,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瞧,連孔夫子起的名字都是這樣平凡。
從周代開始,中國的名字“始尚文焉”,即開始注意人名的文采。從此以後,古人取名用字,在風格上更加莊重、典雅,在形式上更加新穎、別致。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時代精神和社會時尚對人名的重大影響,人名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社會內容。譬如漢代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生產力迅猛發展,經濟高度繁榮,人們渴望建功立業,誌存高遠,氣魄雄大。漢代人的名字充分體現了這種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有的表明報效國家的人生態度,如孔安國、趙充國、於定國;有表露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景慕,如張禹、趙堯、陳湯;有的表示勇猛、頑強的尚武精神,如蘇武、班彪、夏侯勝;有的表現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如孔奮、魏霸、法雄;有的表白卓然不群的道德情操,如曹操、董卓、龐德,等等。一切好字眼兒似乎都在漢代被用盡,後人隻是重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