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姓名影響你的一生(3)(1 / 3)

⑤帝王影響。在封建社會,帝王的命名方式對民間常具有導向作用。唐宋以前,帝王名多為單字,例如:唐代22帝,隻有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是雙名,其餘的均為單名;宋代18帝,也隻有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匡義為雙名。但到了明代,雙名比例增大。明代凡17帝,除成祖朱棣是單名外,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朱由檢全是雙名。清代凡10帝,自順治帝福臨至宣統帝溥儀,全為雙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命名的複音化,無疑對社會人名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我國人名的複音化是一條基本規律,這是曆史的選擇。但是在當代社會,取用單名的現象又有回潮,造成的社會問題也相當嚴重。為什麼在命名時又會出現這種曆史的回歸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索。

七、人名的審美化傾向

人名是精神文化的產品,它除了新穎、獨特和簡單、明確以外,還必須具有審美價值。最初,古人對此並不重視,所以,那時的人名都比較粗放、簡單。從周代開始,我國人名開了一個新生麵,古人取名用字不再是漫不經意、毫無顧忌,而是字字斟酌、取精用宏,那些含義美好、吉祥的字成為爭相取用的熱點。這時,古人已經認識到,人名不僅僅是簡單的區別符號,它還是人的化身。在社會交際中,一個好名可以贏得人們的喜愛,而一個惡名則隻能引起人們的厭惡。所以,從周代開始,美始終領導著命名的潮流。

但是,另一方麵,一些缺乏美感的人名也始終沒有絕跡。打開史冊,這類醜名、惡名幾乎無代無之,例如:春秋時期的饕餮、黑臀,南朝的常醜奴,遼代的王驢糞,唐五代的郝牛屎等等;至於小名,更是無奇不有,例如:司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頭、範曄小字磚兒、慕容農小字惡奴,更有什麼斑獸、禿頭、龜兒、獾郎,不一而足。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國一些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仍流行著給孩子取醜名、惡名、賤名的習俗,譬如北方農村,常喜歡為孩子取一個鄙俗不堪的乳名,如狗剩、狗蛋、臭屁、茅缸、屎娃、爛娃、二蛋、古亂兒、木犢兒、疙瘩等,在山西某些山區縣,甚至直接以男女生殖器名稱入名。這種習俗來源於一種落後、愚昧的傳統觀念,即“貴人多恙”、“賤人易養”,以為一個俗陋不堪的名字就可以使孩子消災弭難、富貴平安。這種迷信心理反映出人們對命運的恐懼與無奈,但也隱含著為人父母的善良願望。動機雖然美好,結果卻得不償失。一個好端端的孩子卻終生頂著一個惡名,無異於佛頭煮糞,在社交中往往給人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從而影響對他的客觀評價。由於這類名字違背了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損害了名字主人的社會形象,所以不可能成為命名的主流。現在,隨著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這種命名現象已呈式微之勢,盡管惡名、醜名、賤名尚未完全消失,但一般都封閉在小名、乳名的大倉庫裏,很少在社會上通行。

我國女子的人名也表現出鮮明的審美傾向,古代傳說中的女性,以及先秦時期的女性,她們的名字大都有“女”字或“女”旁。例如:女媧、嫘祖、娥皇、女須、褒姒、武薑等,名字中要突出她們的性別。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古代婦女的地位日益低下,淪為男子的附屬品。她們也有自己的名字,但隻局限在狹小的範圍裏使用,越不出家庭的藩籬。唐宋以前,在史籍中還經常出現女名,一些女作家、女詩人、女英雄的知名度也相當高,例如班昭、蔡文姬、蘇蕙、謝道韞、花木蘭、緹縈等。唐宋以後,社會上重男輕女的思想日趨嚴重,她們的名字也很少見於史冊,非不得已,絕不奉告。《宋史·列女傳》記載了40位烈女的事跡,卻隻有3位有名,其餘或稱某氏、或稱某某婦、某某女。

封建社會的婦女幾乎沒有社會地位,她們存在的價值隻是為了取悅於男人,所以,女人的名字大都局限在風花雪月、女德女紅的小圈子裏,其素材多為供人欣賞、玩弄的事物。例如:首飾中的釵、環、釧、簪,服飾中的錦、繡、紈、綺,化妝品中的粉、香、黛、妝,女紅用具中的針、線、紉、瓶,花卉中的花、草、芝、蘭、菊、英、荷、梅、蓮、桃、杏、柳,禽鳥中的鳳、燕、雁、鵑、鴛鴦,珍玩中的珍、銀、珠、玉、瓊、珊,等等。此外,還喜歡選用一些色彩豔麗的字眼兒,如秀、美、彩、豔、麗、青、翠紅、綠、紫、素;或具有柔和之美的景物,如雲、月、霞、冰、雪、霜、雯、春、秋;這類名字也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較之上古時期的女名更為多姿多彩,賞心悅目。但這是一種柔美,與男性名字的壯美不同。如果說男名像潑墨山水圖,女名就像工筆花鳥畫;男名像激昂的交響樂,女名則更像纏綿的小夜曲。

古代女性要取悅於男子,一是靠姿色容貌,二是靠德行舉止。反映在女名上,表示姿色和表示女德的字,使用率非常高。表示姿色的字,如嬋、娟、姣、好、媚、嬌、娉、婷、嫣、妙、嫩等;表示女德的字,有貞、淑、端、莊、靜、嫻、賢、惠、婉等。解放後,我國的婦女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歧視婦女的現象大大減少,但人們對女性美的看法還很難擺脫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希望女子容貌秀美、文靜嫻雅。在這種審美心理的支配下,當代女子的名字與古代女名並無太大的差異,特別是表示女德的字,仍是子命名的熱點。但是在不變中也有變,新時期的一些青年家長們,在給女孩子取名時已開始掙脫舊觀念的束縛,使名字更具有時代感,表現出全新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