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姓名影響你的一生(3)(2 / 3)

八、人名的多元化傾向

我國人名的發展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質樸到典雅,由單一用途到多種用途。這一趨勢的直接動因是人口的不斷增加、文化的不斷發展和社交層麵的不斷擴大。人口的增加要求人名的區別性更強,文化的發展導致人名的審美性更強,社交層麵的擴大則促使人名的社會性更強。

中國人名的多元化,在形式上表現為一人多名。人名有小名(乳名、昵名)、大名(學名、官名、族名)之分,有本名和別名(筆名、藝名、化名、綽號)之分,有長期用名和臨時用名之分。古代人名就更複雜一些,除了正式的名以外,還有字和號;統治階層還有自成一格的廟號和諡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一人多名的現象呢?根本原因是人名的社會作用複雜化了。人名不僅僅用來區分個體,而且用來表明親疏和貴賤了。一人多名的現象雖然產生於封建社會,但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無論古今,指名道姓都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不同的社交場合要使用不同的名,這已經是基本的常識。

中國人名的多元化,還表現為命名動機的多樣化。最初,古人取名比較隨意,隻注意了人名的區別功能,動機較為單一;後來注意到人名還有紀念意義,於是取名時往往取材於孩子誕生的時間、地點、情景和自己的感受;最後才在命名時借名寄意,寄托自己的期許、祝願和抱負。命名動機的多樣化必然推動命名技巧的發展,在形式上不斷出新。在今天,人們的思想更為活躍,取名時也沒有古代那麼多的禁忌,能夠更自由、更充分地運用個人才思,製作出一個個含義美好、悅耳動聽的人名,使人名園地百花齊放,萬紫千紅。

九、中華人名的特性

命名有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即命名者、命名對象和命名方式。命名者是命名活動中的主體,命名的成敗得失主要取決於命名者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心理狀態,而個人的文化素養和心理狀態又是受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製約的。所以,人名有兩個最基本的屬性,即民族屬性和文化屬性。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心理特征,因此便有著不同的命名習慣和命名方式。我們民族曆來重視宗族、家庭、血緣關係,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共性至上的群體原則,所以中國人姓名排列的順序是姓先名後,因為姓代表著宗族、群體和血緣關係。兩個同姓的中國人見麵,總好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關係便一下子拉近了許多。處於漢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在姓名的排列順序上也是姓先名後,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這正說明漢民族文化的深刻影響。與中國人強調共性、忽視個性的情況相反,西方人則是姓後名前,例如卡爾·馬克思、喬治·布什、威廉·菲爾茨等,都是姓在後,名在前。這反映了西方民族對獨立人格與主體意識的尊重,名代表個體觀念,自然要居於姓前。

由於東西方民族文化的差異,中國人重視姓氏,故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說,婦女出嫁以後仍要保留原姓;西方人則把姓看得很淡,婦女出嫁後要改姓夫姓。中國人姓氏較少,大約3000個左右,常見姓更是有限;而西方人則姓氏較多,如美國社會保險署1974年曾作過統計,美國人的姓氏共有1286556個,數量之大令人咋舌。中國人姓少名多,自然把工夫花在製名上;西方人姓多名少,取名時便顯得很隨便。

在人名的取法上,中國人注重名字的含義,總想通過名字寄托或表達點兒什麼。例如曾普遍采用的字輩名,就反映了濃鬱的宗族觀念。中國人名中常用的忠、恕、仁、義、禮、智、信、德、寬、厚、中、和、讓、謙、良、善等,則是傳統道德觀念的體現。尤其具有中國特色的,是人名中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陰陽五行的理論模式包括了五色、五聲、五味、五髒、五情、五常等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相生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順序是水、火、金、木、土,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從唐代開始,就有人利用五行相生的原理命名,例如:唐人畢構,其子叫畢炕,其孫叫畢垌、畢增,其重孫叫畢鎬、畢鈈、畢钅求、畢銳,四代人的名字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順序排列,井然有序。宋代朱熹家族的命名也是如此,其父朱鬆,其子朱在,三代人的排列順序也是木生火、火生土。這類名字隱含著希望後代生生不已、子孫綿延的意思。後來,五行又與人的命運聯係到一起,成為算命先生蠱惑人心的工具。於是,人們在命名時就要考慮命名對象是否稟賦五行,如果五行不全,就要在人名中予以補救。魯迅寫的《故鄉》中,閏土因為是“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父親給他取了這個名字。我們平時看到許多人名用字含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其中有很多都是為了五行盈虛調和,用來彌補“生辰八字”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