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寶貝取名技巧多(3)(2 / 3)

④福壽安祥。希望子孫有福有壽,平安吉祥,這是每個做家長的最基本的心願。現代戲劇作家熊佛西原名“福禧”,其父起名的意旨很明白,希望他將來能過上幸福愉快的生活。後以諧音改“佛西”。畫家蔣兆如,原名“萬綏”,其父命此名顯然是祝願他時時平安。後改名“兆和”,此乃原名意義的延伸。又如安徽農學院教授徐靜斐,小名麗麗,音lily,英文意思是指百合花,像百合花般的純潔安詳。為何取這樣的名字,這裏包含著其父——傑出國畫大師徐悲鴻對女兒的殷殷祝願。因為她是個七個月的早產兒,出生體重僅四鎊而已,父親憐愛而為此名 。最有諷刺意趣的是慈禧太後,她一麵給光緒皇帝命名叫“載”(“”,水流平緩),說是“我們希望這個孩子長大起來,必然也很安康、愉快。”一麵卻死死控製實權,讓光緒僅有皇帝虛名,光緒下詔變法維新,她就發動政變,把他幽禁瀛台,直至銜恨病死,年僅三十八歲。

十二、以記錄事跡取名

以某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行跡來起名字,也就是以名錄事,不讓忘懷。或者在命名之際恰逢巧遇某事,亦以名記之,借而誌趣。例如:相傳周族始祖後稷,是有邰氏女薑源踏巨人腳印懷孕而生子,覺得是件非常怪異的事情,疑慮上帝不樂享其祀,所以不敢養育,打算把他拋棄,可是“誕肸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肸之平林,會伐平林。誕肸之寒冰,鳥覆翼之。”凡丟之處,皆遇庇護,沒法棄掉,隻好收回撫養。

因他生後有被棄經曆,故名為“棄”。不想長大後竟為一代聖賢。後稷名“棄”,雖出於神話傳說,但此因事名人、以名錄事的命名方法,實乃祖先所創一技,對後世影響較大。作家黎烈文出生時,正逢曾祖父六十壽辰,曾祖父給他取小名“六曾”以錄幸事。散文家劉吟,其母孕期因觀看弟妹堆雪人,下樓時不慎摔跤,當晚生了她,家裏就逗趣地以“雪人”叫她小名,長大後定名叫劉吟。

上述都是出生時遇事得名。後來因事而名的,如戰國時傑出軍事家孫子,原名不詳,曾與龐涓同學兵法於鬼穀子,後龐涓任魏將,忌其才能,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掉膝蓋骨),故稱“孫臏”。宋道士丁野堂,居廬山清虛觀,工畫梅竹。理宗趙昀召見,問道:“卿所畫者恐非宮梅?”他對道:“臣所見者,江路野梅耳!”事後為誌,因自號“野梅”。

又,近代著名京劇藝術家汪笑儂,滿族人,原名德克金,曾任清政府知縣,因秉性剛正,被劾罷職,轉而從事戲曲工作。一日,他走訪當時京劇名家汪桂芬(名謙,字豔秋,號美仙),說他棄官從藝,汪聞言笑而置疑,對他刺激頗深,因此執著苦練,並根據嗓音特點,別創新腔,自成一派。他以汪桂芳嘲笑他一事取藝名叫“汪笑儂”,並以此名名世入史。

十三、以褒貶德行取名

以人的道德行為給其人起命名號,或褒或貶,評價定篤,向有人在。唐大臣李義府,官至一朝宰相,然他為人奸詐,時人號為“笑中刀”,他又以柔害物而被號為“人貓”。

玄宗朝宰相李林甫,其處世為人多惡。《開寶遺事》載:“李林甫功嫉能,不協群議,每奏禦之際,多所陷入,眾謂林甫為‘肉腰刀’。”北宋神宗朝宰相王珪,在位十年,除取旨、領旨、傳旨外,則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人稱為“三旨相公”。北宋末大臣李邦彥(字士美),善辭曲,能蹴鞠,浪蕩不羈,自號“李浪子”。後官至尚書左丞,更是無思檢點,人號其“浪子宰相”,金軍南侵,他力主割地議和,後被貶遣。

上述是被貶者,又有為時人後人嘉褒德行的。宋大臣劉安世,字器之,登進士第,不就選入仕,仍從學於司馬光,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累進諫議大夫,論事剛直,一時敬懾,稱之為“殿上虎”。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鍾,家居未嚐有惰容,不好聲色貨利,其忠孝正直,皆像司馬光,時人敬範。然被後來的宰相章惇所惡,貶置英梅等州,轉而投荒峽州,受盡折磨,死後諡曰“忠定”,算是生平有論。宋代包公、明代海瑞、況鍾等,為官清正,嚴懲貪官汙吏,為民做主行事,人民有口皆碑,譽為“包青天”、“海青天”、“況青天”,用以嘉稱他們的功德。

台灣曆史上有一位被稱為“豆腐總兵”官員,這個名號是褒是貶呢?話從1683年說起,清康熙二十二年,朝廷統一管理台灣後,先後從大陸各地選派一批文武官員渡海入台治事,其中有不少廉潔奉公的,最受稱頌的是擔任總兵的楊文魁,其字子偉,號逸齋。他治事務實,以身作則,嚴以律己,人皆信服,官民敬重,聲名傳入京都。一次,康熙皇帝向藍理(福建人)詢問楊文魁情況,藍理據實稟告,說楊文魁在台灣“練兵馬,興學校,潔己奉公,兵民相安。每日惟食腐菜(豆腐青菜)。”康熙皇帝聽了,很受感動,讚揚說:“楊文魁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謂清矣!”事聞於外,人稱楊文魁為“豆腐總兵”。1687年,他調離台灣時,台地兵民多依依不舍。台地兵民念其德政,為之繪像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