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一千零一夜(2)(1 / 2)

全書以浪漫主義為主,並把現實成分和幻想成分有機地結合起來,集中地體現了民間文學的藝術特征。絢麗的色彩、奇妙的想象、曲折的情節、大膽的誇張、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結構,使這部作品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由於它打破傳統束縛,使用了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在故事中穿插大量詩歌、諺語,開辟了阿拉伯大眾文學的道路,在阿拉伯小說發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不過,作為民間文學作品,也不同程度的有結構鬆散、故事雷同、語言刻板等不足。

《一千零一夜》的顯著特色,在於故事中的色情趣味,而這也就是它在東方為何不被一般人列入所謂禮教文學,而被視為人們在營火前麵交談或在市場交杯之時用以互相取樂的那種娛樂性作品的原因之一。對於它之何以得到普遍認可的原因,波頓爵士曾在他的“譯者前言”中將“此種單純的、天真的、兒童式的、從丹吉爾到日本的上下層社會人士交談皆用的粗話,”與“一種有時而非時常以詼諧、幽默、以及滑稽加以淬礪的十足淫猥”做了一番抉擇,而對前者采取溫和的看法,但對後者則加以強烈的譴責。

片段精讀

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節選)

很久以前,在波斯國的某城市裏住著兄弟倆,哥哥叫戈西母,弟弟叫阿裏巴巴。

父親去世後,他倆各自分得了有限的一點財產,分家自立,各謀生路。不久銀財便花光了,生活日益艱難。為了解決吃穿,糊口度日,兄弟倆不得不日夜奔波,吃苦耐勞。

後來戈西母幸運地與一個富商的女兒結了婚,他繼承了嶽父的產業,開始走上做生意的道路。由於生意興隆,發展迅速,戈西母很快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富商了。

阿裏巴巴娶了一個窮苦人家的女兒,夫妻倆過著貧苦的生活。全部家當除了一間破屋外,就隻有三匹毛驢。阿裏巴巴靠賣柴禾為生,每天趕著毛驢去叢林中砍柴,再馱到集市去賣,以此維持生活。

有一天,阿裏巴巴趕著三匹毛驢,上山砍柴。他將砍下的枯樹和幹木柴收集起來,捆綁成馱子,讓毛驢馱著。砍好柴準備下山的時候,遠處突然出現一股煙塵,彌漫著直向上空飛揚,朝他這兒卷過來,而且越來越近。靠近以後,他才看清原來是一支馬隊,正急速向這個方向衝來。

阿裏巴巴心裏害怕,因為若是碰到一夥歹徒,那麼毛驢會被搶走,而且自身也性命難保。他心裏充滿恐懼,想拔腳逃跑,但是由於那幫人馬越來越近,要想逃出森林,已是不可能的了,他隻得把馱著柴禾的毛驢趕到叢林的小道裏,自己爬到一棵大樹上躲避起來。

那棵大樹生長在一個巨大險峭的石頭旁邊。他把身體藏在茂密的枝葉間,從上麵可以看清楚下麵的一切,而下麵的人卻看不見他。

這時候,那幫人馬已經跑到那棵樹旁,勒馬停步,在大石頭前站定。他們共有四十人,一個個年輕力壯,行動敏捷。阿裏巴巴仔細打量,看起來,這是一夥攔路搶劫的強盜,顯然是剛剛搶劫了滿載貨物的商隊,到這裏來分贓的,或者準備將搶來之物隱藏起來。

阿裏巴巴心裏這樣想著,決心探個究竟。

匪徒們在樹下拴好馬,取下沉甸甸的鞍袋,裏麵顯然裝著金銀珠寶。

這時,一個首領模樣的人背負沉重的鞍袋,從叢林中一直來到那個大石頭跟前,喃喃地說道:“芝麻,開門吧!”隨著那個頭目的喊聲,大石頭前突然出現一道寬闊的門路,於是強盜們魚貫而入。那個首領走在最後。

首領剛進入洞內,那道大門便自動關上了。

由於洞中有強盜,阿裏巴巴躲在樹上窺探,不敢下樹,他怕他們突然從洞中出來,自己落到他們手中,會遭到殺害。最後,他決心偷一匹馬並趕著自己的毛驢溜回城去。就在他剛要下樹的時候,山洞的門突然開了,強盜頭目首先走出洞來,他站在門前,清點他的嘍羅,見人已出來完了,便開始念咒語,說道:

“芝麻,關門吧!”

隨著他的喊聲,洞門自動關了起來。

經過首領的清點、檢查後,沒有發現問題,嘍羅們便各自走到自己的馬前,把空了的鞍袋提上馬鞍,接著一個人個縱身上馬,跟隨首領,揚長而去。

阿裏巴巴呆在樹上觀察他們,直到他們走得無影無蹤之後,才從樹上下來。當初他之所以不敢貿然從樹上下來,是害怕強盜當中會有人突然又返回來。

此刻,他暗自道:“我要試驗一下這句咒語的作用,看我能否也將這個洞門打開。”於是他大聲喊道:“芝麻,開門吧!”他的喊聲剛落,洞門立刻打開了。

他小心翼翼地走了進去,舉目一看,那是一個有穹頂的大洞,從洞頂的通氣孔透進的光線,猶如點著一盞燈一樣。開始,他以為既然是一個強盜穴,除了一片陰暗外,不會有其它的東西。可是事實出乎他的意料。洞中堆滿了財物,讓人目瞪口呆。一堆堆的絲綢、錦緞和繡花衣服,一堆堆彩色氈毯,還有多得無法計數的金幣銀幣,有的散堆在地上,有的盛在皮袋中。猛一下看見這麼多的金銀財富,阿裏巴巴深信這肯定是一個強盜們數代經營、掠奪所積累起來的寶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