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變形記(1)(1 / 3)

人類生存的偉大寓言

入選理由

變形記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

背景搜索

弗朗茲?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的一個猶太裔商人家庭。父親是個百貨批發商,專橫嚴厲,對卡夫卡憂鬱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卡夫卡小學、中學都在德語學校學習。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德國文學,後來屈從父親意誌轉修法律。1906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在法院實習一年後,又入一家保險公司見習一年,隨後到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任職。1922年秋,卡夫卡因肺病嚴重辭去保險公司工作,在歐洲各地輾轉療養。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年僅41歲。

卡夫卡自小愛好文學。大學時代結識了同學勃洛德。在勃洛德鼓勵下開始文學創作。他的小說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前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包括《觀察》、《判決》、《司爐》、《變形記》、《鄉村醫生》等,總計約44篇。第二部分是生前沒有發表的短篇小說,包括《一場鬥爭的描述》、《地洞》等約34篇,其中一部分是未完稿。第三部分是生前沒有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即《美國》、《審判》、《城堡》,均未完稿。

卡夫卡在臨終前曾要求勃洛德把他的所有作品焚毀,但勃洛德還是在卡夫卡死後,整理出版了他的所有著作,即《卡夫卡全集》共9卷。這些作品發表後,在世界文壇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今天,各國批評家都一致承認卡夫卡是一個重要的、有特色的作家,盡管對他的作品有各種不同的分析與解釋。

寫於1912年的短篇小說《變形記》,是一篇極其獨特的作品,也是卡夫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它使卡夫卡成為現代派文學創始人之一。作品敘述小職員格裏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他因此而陷入痛苦中,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愛。格裏高爾最終在孤獨中死去,而家人則如釋重負。小說用荒誕的手法,尖銳地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物”(金錢、機器、物質生活)控製了“人”,“人”變為“物”的奴隸,最終也變為“物”,或者說“非人”。小說也展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裏人的災難感和不可克服的孤獨感。《變形記》深刻地反映了現代人的困惑。如《卡夫卡傳》所說:“如果你讀書是為了找樂趕時髦,卡夫卡的《變形記》絕對不適合你,不適合你美酒加咖啡的浪漫。書中荒誕的痛苦,會將你剛剛舉起的酒杯輕易擊碎。如果你不是一個盲目的樂觀主義者,此書可謂精彩至極,可反複閱讀,細細品味。”

從藝術上看,《變形記》體現了典型的“卡夫卡式”的特點,這就是荒誕框架下的細節的真實,把現實加以變形的怪誕手法,象征意味。

作品快讀

內吝掃描一天早晨,格裏高爾一薩姆莎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臥著,背硬得像鐵甲一樣,肚子被分成好多棕色的弧形的硬片;和巨大的身軀相比,他的許多條腿是那麼細,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伸動著。“我出了什麼事啦?”他想,“我還要趕火車呢”。他是一個衣料公司的旅行推銷員,要不是父母欠下了公司老板的錢,他早就把這個累人的差使扔回給那個趾高氣揚的老板了。他抬頭看了看表,不由得吃了一驚——已經六點半了,而他要趕的是五點的火車!現在即使趕七點的那班,也得發瘋地趕才行。他心裏感到有點不安。遲到的事要是讓公司知道了,那可不是好玩的。可如果向公司請假說自己得了病,那就更遭,說不定老板會帶了醫生親自趕來,責備他的父母怎麼生了這麼一個懶惰的兒子。那還能有什麼別的結論呢,在那位醫生看來,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號外,再也沒有第二種人了。鬧鍾又敲了一下,已經六點三刻了。這時,他床頭後麵的門上,傳來了母親輕輕叩門的聲音,“格裏高爾,”母親在溫和地叫他,“你不是要趕火車嗎?差一刻就七點了。”他想回答母親說:“是的,是的,謝謝你,媽媽,我在起床呢。”可他對自己的回答也不禁大吃一驚,除了最初幾個字能聽清楚外,其餘的字都是嘰嘰喳喳的意義含混的聲音。家裏的人慌了,都到門口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回答說:“我馬上就好了。”為了使他們能聽清楚,他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出來的。

現在,要緊的是穿好衣服,吃好早飯,然後再考慮下一步怎麼辦。他試圖起床,可他的身軀是這麼笨,作了好大的努力,才滾下床去。外麵有人來了——聽得出,那是他公司的秘書主任。妹妹和父親要他開門,因為秘書主任要和他談談,知道他今天早上為什麼沒趕上火車。可格裏高爾還沒有挪到門邊呢。又過了一會兒,秘書主任有點生氣了。“薩姆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