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蕩山》一文中,對雁蕩山特殊地貌成因的提出,比所謂近代地質之父的英國人郝登在1788年提出的流水侵蝕的學說,早了七百多年。《采草藥》一文,他不拘古法,提出采草藥不可“拘以定月”的觀點,也是很有見地的。這些都表現了沈括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精神。
鏈接二:沈括故居夢溪園
沈括故居
沈括故居夢溪園位於市區夢溪園巷,是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寫成了科學巨著《夢溪筆談》。現代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稱譽《夢溪筆談》為十一世紀的科學坐標。我國當代科學家錢偉長說:“這座坐標就屹立在鎮江。”夢溪園原有麵積約十畝左右,園裏有岸老堂、蕭蕭堂、殼軒、深齋、遠亭、蒼峽亭等建築,還有一條溪水流經園內。
鏈接三:沈括墓
沈括墓
沈括墓,位於我區良渚鎮安溪下溪灣太平山南麓,東為金龍山,西為鳳凰山。沈括墓,早年遭受破壞。據明萬曆《錢塘縣誌》、民間口碑和外地學術界提供線索,終於1983年在安溪太平山南麓找到墓穴、翁仲。在墓磚堆積層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劃花碗殘片及宋代“元豐、元佑”等年號古錢幣數枚,正與墓葬時代、地點吻合。
營造法式
作者:李誡
年代: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
一部代表我國古代建設科學與藝術巔峰狀態的典籍
必讀理由
《營造法式》是一部平實的建築用書,是那個文化昌盛時代的代表作。它成為中華建築史的典範。
背景搜索
李誡是空間構造大師,是另一類的世紀英雄。他寫出了中國第一部建築學用書--《營造法式》。
李誡,字明仲,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出身於官吏世家。生年不詳,死於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二月。元佑七年(1092年),他進入將作監任職,逝世的前兩年離職。李誡的官場生涯,有17年在將作監,從最下層的官員升到將作監的總負責人,將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建築事業。
建築典籍《營造法式》是李誡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編成的,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建築工程規範;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國發行的建築法規性質的專書;是一部各種建築的設計、結構、用料和施工的“規範”。
《營造法式》首次用文字確定了建築中用“材”的模數製,對傳統的木構架的各部分的構造都有詳細的說明,而且對勞動和材料都確定了詳盡的定額。此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原地區的建築技術和藝術水平,對研究宋朝乃至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作品快讀
《營造法式》總共記錄了3555條建築規定和製度。其中規定了建築和結構設計中的模數製是此書的最大成就,當時稱為“材分製”。該項規定大大提高建築的設計效率。隻要提出所要建築的規模大小,就可方便的確定使用的材料的尺寸規格,使一項複雜的工程在短時間內完成。《營造法式》中規定的梁截麵高寬比3∶2,這個比例正是從圓形木材中截鋸出抗彎強度最大的矩形用材的最佳比例。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國12世紀前後在建築科學方麵所取得的成就。
《營造法式》全書的內容由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將北宋以前的經史群書中有關建築工程技術方麵的史料加以整理,彙編成“總釋”兩卷。
第二部分,按照建築行業中的不同工種分門別類,編製成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即“各作製度”共13卷。其中包括:(一)大木作製度:有關建築物結構技術、構造作法的製度;(二)小木作製度:有關建築物的門、窗、欄杆、龕、櫥等精細木工的型製及構造作法的製度;(三)石作製度:有關建築中石構件的使用及加工製度,石雕的題材及技法;(四)壕寨製度:有關房屋地基處理及築城、築牆、測量、放線等方麵的製度;(五)彩畫作製度:有關建築上繪製彩畫的格式,使用的顏料及操作方法的製度;(六)雕作製度:有關木雕的題材、技法等方麵的製度;(七)旋作製度:有關建築上使用的旋工製品的規格及加工技術的製度;(八)鋸作製度:有關木質材料切割的規矩及節約木料的製度;(九)竹作製度:有關建築中使用竹編製品的規格及加工技術的製度;(十)瓦作製度:有關瓦的規格及使用製度;(十一)磚作製度:有關磚的規格及使用製度;(十二)泥作製度:有關壘牆及抹灰的製度;(十三)窯作製度:有關燒製磚瓦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