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精讀
宋子曰:上古神農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號,兩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脈曆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不然,神農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而紛紛嘉種必待後稷詳明,其故何也?紈褲之子以赭衣視笠蓑,經生之家以農夫為詬詈。晨炊晚饢,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夫先農而係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為哉!
……
宋子曰:人為萬物之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貴者垂衣裳,煌煌山龍,以治天下。賤者桓褐枲裳,冬以禦寒,夏以蔽體,以自別於禽獸。是故其質則造物之所具也。屬草木者為枲麻、檾、葛,屬禽獸與昆蟲者為裘、褐、絲、綿。各載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孫機杼,傳巧人間。從本質而見花,因繡濯而得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見花機之巧者,能幾人哉?“治亂經綸”字義,學者童而習之,而終身不見其形像,豈非缺憾也!先列飼蠶之法,以知絲源之所自。蓋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天實為之矣。
……
宋子曰:霄漢之間雲霞異色,閻浮之內花葉殊形。天垂象而聖人則之,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有虞氏豈無所用其心哉?飛禽眾而鳳則丹,走獸盈而麟則碧。夫林林青衣望闕而拜黃朱也,其義亦猶是矣。老子曰:甘受和,白受采。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而使殊顏異色得以尚焉。謂造物而不勞心者,吾不信也。
上海華通書局1930年版
妙語擷萃
凡中國產金之區,大約有百餘處,難以枚舉。
延伸閱讀
鏈接一:明代科技的發展
明代是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的階段,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期後,部分地區,不少行業中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農業中,耕地麵積擴大,作物品種得到改良和增加,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單位麵積產量和總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一些地區出現了專業化經營。明代手工業種類較多,且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尤其是與國計民生關係較為密切的冶金、陶瓷、紡織等行業最為發達。明代商業和交通亦較發達,一些巨商往往致富於數千裏之外。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都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鏈接二:評《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係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係。對農業方麵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麵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開物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但是在國內卻由於清朝的文字獄長期失傳。在1920年代才從日本傳回來。後來在浙江寧波發現了初刻本。
鏈接三:宋應星紀念館
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為中華民族爭得了崇高的榮譽。宋應星紀念館坐落在奉新縣縣城北的獅山大道旁,占地12畝,麵積7890平方米。1983年開始集資籌建,1987年11月10日正式開館。傳統園林建築,朱牆灰瓦,飛簷雕梁,鬥拱層疊,古樸典雅,具有民族特色。正門匾上,原國務委員方毅親筆手書“宋應星紀念館”6個大字,金光耀眼。圍牆內有3幢展廳,錯落有致,中間長廊相連,石道相銜。正廳裏一樽宋應星塑像由鋼筋石膏塑成,高約兩米,峨冠長衫,氣宇軒昂,栩栩如生。展廳以大量文獻史料、實物圖書和精致模型,翔實介紹宋應星生平事跡和《天工開物》科技成就,形象再現400多年前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狀況和先進技術。展廳西部有曲檻回橋,亭榭池沼,景色幽美,環境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