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潘多拉魔盒”中的病魔有多少(2)(2 / 2)

在日本的大正末年到昭和年間,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婦中町熊野地區附近稻子收成始終不好,如果將種稻的土壤投放到魚池中,魚苗就會死亡。由此可以推測稻子收成不好的原因肯定是土壤中含有什麼物質,而且有毒。另外,這個地區的一些人,而且幾乎都是女性,患有一種奇怪的病,就是前麵所說的成天喊痛的病。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種奇怪的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地方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種成天喊痛的病人數目增加。1946年8月,這種病被正式報道,但仍不清楚病因。

1955年8月4日,《富山日報》以“婦中町熊野地區的奇病——痛痛病”為題,將這種病公諸於世,從而引起重視,並稱此病為“痛痛病”。直到1960年,醫學界才證實這種病的病因是“鎘中毒”。

鎘是一種銀白色、有光澤的金屬,具有質軟、耐磨、耐腐蝕的特性。自然界不存在單獨的鎘礦石。因此,環境中的鎘肯定是來自人為性汙染。日本當局調查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地區後發現,是上遊的三井金屬礦業公司神崗礦業所排出的含鎘廢水汙染了河水。當地農民用被汙染的水灌溉蹈田,鎘被水稻吸收,生產出“鎘米”(含鎘量很高的稻米)。居民由於長期食用“鎘米”,飲用含鎘的水,自然就“鎘”中毒了。

(四)讓人斷子絕孫的核

人工放射性物質來源很多,這也是造成環境放射性輻射汙染的主要原因。如核爆炸試驗(大氣層核試驗)、核工業、核電站、醫療上使用的放射性物質等。無論是核爆炸還是核工業、核電站或醫療上使用的放射性物質,最終都是以廢水、廢渣和廢氣的狀態進入環境。這些放射性物質進入環境後,與好多其他物質一樣發生擴散和蓄積兩種變化。擴散的作用是放射性物質借助自然條件(如氣象變化)和人為條件(如轉運)被帶到其他地方,使原來的濃度逐漸減少。但是,如果不斷遺棄,放射性物質就不會逐漸減少了。蓄積的作用是放射性物質參與生物界的代謝過程,因為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向自己體內濃集放射性元素的能力。如核爆炸所產生的放射性沉降物降落到地麵,造成土壤、地麵水的汙染,然後在水中產生沉積、在植物體內產生蓄積,最後經食物鏈傳給人,給人帶來危害。

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對人的健康影響,在醫學上分為急性損傷、慢性損傷和遠期影響。急性損傷主要為急性放射病。慢性損傷所致的慢性放射病的表現有局部損害和全身損害,以局部損害最為常見。遠期影響有致癌作用,如皮膚癌、骨肉瘤、肺癌、甲狀腺癌、惡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另外,遠期影響還有遺傳影響,如導致胎兒畸形或後代的智力及發育障礙等。

(五)砷黑了人們的腳

在我國台灣省西海岸地區,有一種當地人稱為“黑腳病”

的地方性疾病。病人患病後四肢疼痛,行走困難,而且伴有肌肉萎縮、頭發變脆易脫等症狀。最典型的症狀是下肢的皮膚有彌漫性的灰黑色或深褐色的斑點。隨著病程的發展,灰黑色或深褐色的斑點漸漸融合成大片,皮膚完全變黑,產生壞疸。當地人稱這種病為“黑腳病”。他們為什麼會得“黑腳病”呢?

醫學專家經過調查後得出了結論。

台灣西海岸地區淡水極少,飲水困難。為解決飲用水的問題,當地居民隻得打很深的井,長期飲用。由於地質的原因,深水井的地下水含砷量極高,每升達0、5毫克(一般地下水含砷量每升僅為1微克)。該地區的居民長期飲用這種含砷量極高的地下水,實際上就是在長期攝入低劑量的砷。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體內蓄積,最後產生慢性砷中毒。一部分人就患上這種具有特殊臨床表現的“黑腳病”,甚至皮膚癌。飲用含砷高的井水引起慢性砷中毒的事例,除我國台灣省外,加拿大、日本都曾發生過。

埋下的病根

化工渣汙染更為嚴重,它含有多種有毒化合物。20世紀40年代,美國胡克化學公司在尼亞加拉瀑布城附近發現有條河溝,實際是原來的洛維運河,於是就把數以百計的裝廢渣的圓桶往裏堆放。1953年河溝堆滿了,用土填埋後賣給當地縣城,興建了一所中學和運動場,附近還建起了住宅區。不久以後,地麵出現塌陷,有的學生皮膚生皮疹。到1978年,建起的房屋出現裂縫,還滲進劇毒的化學物質。更嚴重的是人們的健康受到危害:新生嬰兒生理缺陷,孕婦早產,許多人感覺頭痛,一些人患胃潰瘍,直腸出血症。1978年8月,卡特總統宣布了一項聯邦緊急法令,紐約州開始疏散洛維運河周圍的居民,學校也關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