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人有違反社會文明準則或群體行為習慣和準則的行為或舉動,這種行為常常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程度不同的痛苦或危害,此時,我們就可以說這些人的這些行為是異常行為。在心理學中,異常行為被視為是一種心理病態的表現,輕者表現為“神經質”,重者患有“精神分裂症”。
一、行為是心理的鏡子
行為哲學認為:人的行為是在人的意識指導下的、自覺主動的行為。即是說,人的行為是人心理的外在表現,是人心理的一麵鏡子。
就成年人來說,或許有些人會懷疑,成年人由於受社會的影響,其行為與心理存在肯定會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那麼我們可以從幼兒的身上來說明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一下臉部表情。心理學家發現,人們至少有六種與生俱來的麵部表情:高興、傷心、厭惡、憤怒、驚訝、恐懼等。而我們,通常在兩歲之前就能夠用不同的麵部表情來表達這些不同的原始的情緒(即使是一個又聾又啞的孩子,他也能夠將這些表情準確地表達出來)達爾文也曾在自己剛剛幾個月的孩子身上做過同樣的實驗:他讓護士做出各種表情刺激孩子的內心,看其是否能夠做出不同的表情反應。結果發現,孩子的心理活動都能夠在麵部表情中表現出來。
其次是語言。俗話說“童言無忌”,表麵看來,它是指對於孩子說的話不必忌諱,即使說了不吉利的話也無妨,或者是指孩子說出的語言生動幽默,有時讓人捧腹大笑。其實,我們倒不妨這樣想,孩子們是誠實的,他們心裏怎麼想就怎麼說,語言行為能夠表達他自己的內心想法,例如,《皇帝的新裝》的秘密最後是由一個孩子說出的。
最後就是具體的肢體行為了。就幼兒而言,具體的肢體行為所表達的內心感受,有時比說話更準確,更真實。它能夠反映孩子內心深處的種種感受,例如,幸福感、舒適感、恐懼感、厭惡感、憤怒感等。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內心就有一種高興感,他們或許會手舞足蹈,或許會在父母麵前幸福地撒嬌等。
通常,幼兒的行為表現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個是先天能力的外在表現,一個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習慣。但是,它們卻都是幼兒內心感受的外在表現。
對於被社會同化了的成年人來說,盡管他們有了更加邏輯的思維能力,或者說他們有時會掩飾,但是這一理論同樣成立。有時,人們習慣於將自己的想法轉移到他人的身上,自己怎麼想別人,就想當然地認為,他人也會怎麼想自己。當你喜歡一個人時,以為別人也會喜歡這個人,然後就莫名其妙地生氣;或者會認為你喜歡的那個人也會喜歡你,並自己分析他曾“為你”做出的一些舉動,然後把內心的感受表現在具體行動之中。
生活中的人們,時常會衝別人發火,會沒有節製地抽煙,喝酒,沉迷網絡等,會哼著小曲,雀躍前行?從這些舉動中,我們都可以很準確地判斷這些行為主體當時的心理狀態。
因此,我們說,行為是心理的一麵鏡子。
二、異常行為危害多
異常行為又稱越軌行為、離軌行為、反常行為、偏差行為等。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異常行為主要是指一些違反社會文明準則或群體行為習慣和準則的行為或舉動,它是病態心理的外在表現。
異常行為種類有很多種,例如,過度吸煙酗酒、沉迷網絡、賭博、厭食、暴食、潔癖、瘋狂購物等,但是它們的危害卻有一個共同點,即異常行為是健康人生的大敵,它在不知不覺中損壞著我們的身心健康,降低著我們的個人品位,毒害著我們的靈魂,泯滅著我們的良知,會使我們成為一個幾乎沒有一點修養的人,成為一個粗俗並且低級趣味十足的人,甚至成為一個失去自我、如同行屍走肉、喪失生命的人?
異常行為可能會使未成年人行為詭異,營養不良,身體發育不正常,導致早衰早亡;助長他們追求享樂的生活態度,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促成不良交往,誘發群架、鬥毆等不良行為,增強逆反心理;荒廢學業,蹉跎一生,甚至引發犯罪。
對於一般的成年人來說,不規則的生活狀態、不科學的營養攝入、不充足的睡眠對性能力都會造成負麵的影響,而生活中的異常行為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更會削弱人們的性能力(這是很多人都忽視或者不知道的事情),同時,還會進一步影響下一代遺傳因子的質量,成為人際交往和婚姻的無形殺手。
如果領導幹部被異常行為侵蝕,那麼後果的嚴重性會大大增強。由於領導幹部,手上都掌握著一定的權力,他們或許很小的一個異常行為、一個不良嗜好,都會引起較大的“轟動效應”。有人會利用領導幹部的這一“缺口”“投其所好”,使其“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進而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服務。在這一過程中,領導幹部的行為也會隨之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滑入犯罪的無底深淵。縱觀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受到處分的領導幹部,他們都是由於異常行為或者不良嗜好,加之禁不住誘惑,不注重自身的廉潔,思想低俗,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結果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還搞壞了風氣,敗壞了一方水土,坑害了國家,成為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