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能容忍自己有任何的不潔之處,也看不得家裏和辦公桌上有絲毫的淩亂不整,他每天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洗手、整理東西;同事借用他的東西歸還後,他都要不停地擦洗;在外麵用餐,他對公用碗筷很反感,每次都是親自洗上三遍以上才放心;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每晚睡覺之前都要一遍遍的清洗雙腳,並且洗過後是絕不可以再落地的,如果半夜裏要去廁所,他還得再反複地把腳洗上幾次。他的愛潔舉動,讓同事都不敢和他接觸了,甚至說話都怕張華嫌棄他們髒?
漸漸地,張華就很少出門了,總是覺得外麵髒不可耐,他自己也知道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在搞怪,可是他就是控製不住自己,每次洗完手後他就會很焦慮,如果不再多洗幾遍他會更焦慮。
原來,在他很小的時候,奶奶得了重病癱瘓在床,由於奶奶長期臥病在床,洗澡不方便,所以總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媽媽每次從奶奶的房間出來都要反複地洗手,恐怕被傳染上病,慢慢地她習慣了不論摸家裏的什麼東西都要洗手,並且每次洗手的時候都要給小張華洗,還告訴他,不論在家裏摸到什麼都要洗手,這樣才不會得傳染病。受媽媽的影響,小張華開始迷上了洗手,隻是後來的張華又將幹淨的範圍擴大了。
其實,細菌是人類生活環境的必要組成部分,日常接觸到的眾多細菌對生活和健康還是有益處的,如果不加選擇地滅菌,就會給那些適應性、侵害性強的有害病菌開綠燈,從而破壞人體以及自然環境的微生物平衡。事實證明,過分講究幹淨的人,反而更容易得病,例如他們患口腔潰瘍、腹瀉、感冒、咽炎等疾病的概率就比一般人高。
潔癖之人,大多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例如,大多非常愛幹淨、愛整潔,他們通常是順從、辦事認真、嚴肅的;一般時間觀念比較強,遵守紀律和製度,生活習慣較刻板,遇事過於謹慎、優柔寡斷,不少人可能還很迷信。這些人在過分強大的壓力下很容易患上神經症。
心理自助術潔癖有輕重之分。較輕的潔癖僅僅是一種不良習慣,可以通過簡單的認知療法等來糾正;較嚴重的潔癖則屬於心理疾病,是強迫症的一種,這時就應該求助心理醫生,借助藥物來治療。在進行心理自助時,必須先認清自身潔癖的特點,然後有選擇地采取如下的措施:
1.找出原因,消除誤解
這是認知療法的基礎,首先找出潔癖的原因,然後用科學知識消除誤解。這主要是從思想上來改變自我對過份潔淨的認識,中國的那句俗語:“不幹不淨,吃了沒病”其實不無道理。事實證明,那些衛生條件不如城裏孩子的農村孩子,他們的身體更健康,因為適度的“髒”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人隻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與外界環境隔絕,而環境中致病的病原體又是始終存在的。研究表明,頻繁地洗手、洗衣對預防疾病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大多數的病原體是肥皂等洗滌用品不能徹底殺死的。
2.由簡入難,逐步深入
這一步要在親密的人的幫助下進行。先把自己害怕的東西或場景,或者習慣性做的事情,由輕到重地寫出來,然後每天堅持從最容易控製的事情入手,讓親人監督自己的日常生活,逐漸減少清洗的次數和時間等。這是一種較為方便,使用範圍較廣的方法。
3.刺激思維,焦慮起伏
這一個步驟也要借助親友或者專業的心理醫生來完成。先準備好各種液體,例如清水、墨水、染料等,然後坐在房間內,閉上雙眼,等全身放鬆後,請求助手在自己手上塗上隨機抽取的液體,在塗時,不論助手怎樣描述手有多髒,自己都要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時再睜開雙眼。當自己看到的情景比想象的要幹淨得多時,自然會給自己的思維形成一種衝擊:“其實髒更多的是來自自己的想象。”若發現自己的手確實很髒,然後有去洗的衝動時,一定要聽助手的勸阻,努力堅持住。如果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怕髒的心理會有所改觀。為了避免更大的情緒波動,這一步最好請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