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心理健康,做快樂自己(1)(2 / 3)

為了拓寬通往成功的道路,為了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或許你會去學習新的技術,接觸新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你或許會為發現自己潛藏深處的才能而興奮,或許會為尋找到了自己曾經渴求已久的東西而忘乎所以?總之,當你敢於挑戰自己,並且滿懷信心接受挑戰時,你會發現新的生活正在向你走來。

三、提高自己,完美自己

提高自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人,但是要想被人“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也很難。我們應該分清楚這種變化是迫於應付外界的變化還是由自我意識的主導而來。潛移默化的向好的方麵轉變當然應該慶幸,但我們應該更歡迎自我主導的向好的方向改變。也就是向好的方向自我改進,這樣不僅結果是積極的,而且過程也是積極向上的。並且人生中隻有具備了這樣的改進,我們才能茁壯成長,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總是停留在原處,並非因為我們的變化不夠大,而是因為我們今天沒有朝著變化的方向做出任何改進。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座完美的城堡,那麼你就要先成為一個好的建築師,如果期待自己會突然改變,無異於想在10分鍾之內建好一座完美的城堡——顯然,這是不可能完成的,假如我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慢慢成形的傑作,那就應該從點滴的細節開始改進,從中獲得樂趣,為今天有與以往不同的改變而興奮不已,並對進一步的改變充滿信心。

美國小說家安娜·拉莫特著述頗豐,她總是在人不經意間推出自己的一部作品,好似具有強大的潛能。但安娜深知自己的作品是一字一字寫出來的。她的這種習慣源於小時候的一件往事:“30年前,安娜10歲的哥哥準備寫一篇關於鳥的報告。

他本來是有3個月的時間來寫這篇報告,但哥哥沒有安排好時間,一直拖到交章的那一天,就在要交報告的前一天,哥哥坐在書房的桌子前,被一堆紙、鉛筆和大量的關於鳥類的書籍包圍著,急得快要哭出來了。這時爸爸走了過來,坐在他的身邊,用手臂輕輕地推著哥哥的肩膀說:‘一隻鳥一隻鳥的寫吧,夥計。’”對此事的深刻印象使這位作家總能在茫然無序的情況下把握自己。

日常生活中,人們或許想要一夜之間使自己改變,但是其結果往往是舊的生活習慣又把人拉回從前。因此我們就會很泄氣,連續幾周一蹶不振,甚至以為自己已經不可能再改變了,有時候我們會忘記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偉大的事物都是慢慢造就而成的,我們應該通過每次集中精力完成一件小事的辦法來逐漸接近目標,正是一件件的日常小事鋪就了我們邁向成功之路的階梯。

一、學會傾聽,尊重他人

常聽人說:“一個經常帶著耳朵的人遠比一個隻長著嘴巴的人討人喜歡。”確實,在與人溝通時,如果隻顧自己一時的發泄而喋喋不休,根本不顧對方是否有興趣、有時間聽,這不但令人反感,還會給人一種自身素質低下的印象,這時,我們就應該學會傾聽。

傾聽並不是單純地聽,而是應該真誠用心地去聽,並且不時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做出自己的反應,顯示對對方的尊重。例如,傾聽的時候,最好不要做其他的事情,應該及時給予表情、語言、手勢等表示認可或同情,以免給人一種敷衍的感覺。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得到別人尊重的需要。而傾聽卻是滿足這種需要的方法之一。教育家卡耐基曾說過:“做個聽眾往往比作一個演講者更重要。專心聽他人講話,是我們給予他人的最大的尊重、嗬護和讚美。”其實,現實中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聲音是世界上最美的樂章,是他人不可取代的重要,並且總有表達自己心生的需要,此時,真誠的傾聽自然會成為最需要的東西。

尤其是當他人鬱悶、有怨氣等需要發泄時,傾聽則可以很容易地緩解他人的敵對與憤怒的情緒。很多人在鬱悶時想找人訴說,隻是想在對方的身上得到安慰或者想和對方產生共鳴;很多人在憤怒的時候訴說,並不一定需要得到什麼合理的解釋和補償,而是想把自己心中的不滿盡情地發泄出來。此時,如果有必要解釋,也應該等對方傾訴完冷靜下來,以免出現正麵衝突,使對方不好的情緒再次加劇。

總之,傾聽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修養,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和理解的基礎,傾聽使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真、善、美,讓我們彼此的手握得更緊,心貼得更近,它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章節。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希望他人能夠真誠相待,同時我們自己也應該心懷誠意的傾聽他人的表達。每個人考慮問題都很難嚴密而全麵,多聽聽他人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自我主張,執迷不悟。傾聽他人的心聲,更好的理解他人,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