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
6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人們常把美女比做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東曦指初升的太陽。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由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
【天狼星】天空中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天空中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稱其為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象征著吉祥太平。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雲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古星名,指北鬥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鬥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曆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
【下九】農曆每月十九日。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崤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等。
3幹支紀年法。如近世常用幹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曆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醜條約”、“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