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化在先秦形成了龐大的體係,湧現了許多經典。諸子百家學派無不是通過本派經典來傳播思想。其中最重視編修經典的是儒家。西漢王朝建立之後,儒家經典的地位越來越高。朝廷專門設置經學博士。自從漢武帝采納大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後,“經”專指儒家經典,其他學派的典籍則被標注為“子”。儒家經學從諸子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中國古典學術最核心的部分。
從兩漢到清代,儒家經學從先秦六經演變為漢代十三經,進入宋朝後又形成了最終的“四書五經”。古代學者治學通常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借助經典的文字闡發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義理,另一個方向是對經典的版本及內容進行注疏與考訂。由於治學方法與對經典的理解不同,經學從漢到清一直分為多個流派。
王國維認為,清代學術有三個演變階段,但道光鹹豐之後的經學依然存在不少問題。為了革新經學,他提出學無中西新舊的主張,並博采古今中外各種學術精華來完善古老的經學,而他也因此成為劃時代的經學研究大師。
壹
“經學”是中體西用之學嗎?
清朝洋務派官員張之洞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治學主張。其中,“西學”指的是西方科學技術,而“中學”指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學術(主要是清朝儒者創立的學術體係)。按照王國維的觀點,清朝的“中學”分為三個階段。他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一文中稱:“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鹹以降之學新。”這就是學術界著名的“清學三階段論”。
王國維認為,清代學術的三個發展階段各不相同,但都非常重視經史研究。所謂“經”,指的是儒家經典。梁啟超說:“清學自以經學為中堅。”自從誕生以來,儒家思想往往以“經學”的麵貌生存發展,而且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形態,甚至會分化出許多教義大相徑庭的經學流派。
經學的“經”,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範圍。孔子創立儒家時僅僅有“六經”。六經分別是《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並非孔子原著,但經過了他的修訂。在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弟子皆以六經為至高寶典。
經曆秦朝焚書坑儒之災後,儒家在西漢再度興起,並產生了經學。漢朝儒家將六經擴展為十三經。在原先的六經中,《樂》失傳了,而《春秋》也分化為《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禮》演化為《周禮》《儀禮》《禮記》。除了這九部經典外,還有《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這十三部書籍合稱“儒家十三經”。
在秦末動亂中,僅有《周易》躲過一劫,其他經典皆由故秦博士與其他儒生整理而成。他們有的將秘藏的儒家書籍公之於世,有的通過記憶來重製經書,從而導致經典版本不一,各派儒者對經典的理解也各異。這些經典被後世稱為“今文經”,以今文經為圭臬的儒學被稱為“今文經學”。
然而,在漢景帝末年至漢宣帝時期,民間又出現了許多儒家經典。這些出土文獻均用戰國古字所寫,篇章與內容也與“今文經”存在明顯差異,故而後世稱之為“古文經”。
漢武帝時期改革了原先的博士製度,設置了五經博士(《詩》《書》《禮》《易》《春秋》),以官方形式確立了“經學”的主導地位。兩漢時期的經學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並分裂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大體係。
《後漢書·儒林列傳》稱:“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上述十四家博士都屬於今文經學一派。今文經學的主體為“春秋公羊學”,其代表人物是提出“天人感應論”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儒董仲舒,以及漢朝政治家公孫弘。可以說,今文經學一直是漢朝統治者認可的官方學說。
而以“古文經”為圭臬的古文經學,其思想集中反映在《春秋穀梁傳》中。古文經學從西漢中期開始從民間逐漸走向高層。其與今文經學的區別不僅在於經典版本差異,還有解讀經典方法的差異。
例如,今文經學相信聖人孔子是六經的作者,寄托了儒家的治國主張;而古文經學認為,“述而不作”的孔子僅僅是整理了上古典籍。兩大學派在長期論戰中也逐步走向融合。東漢初年成書的《白虎通義》,標誌著兩派經學初步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