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王國維談經學:學無新舊,無中西(4)(1 / 3)

王國維指出:“至欲求經學、國史、國文學之教師,則遺老盡矣。其存者,或篤老,或病廢,故致之不易。就使能致,或學問雖博而無一貫之係統,或迂疏自是而不屑受後進之指揮,不過如商彝周鼎,藉飾觀瞻而己。故今後之文科大學,苟經學、國文學等無合格之教授,則寧虛其講座,以俟生徒自己之研究,而專授以外國哲學、文學之大旨。既通外國之哲學、文學,則其研究本國之學術,必有愈於當日之耆宿者矣。”

在王國維看來,老派經學家雖然學問淵博,但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思想體係。這類人迂闊倨傲,不願意聽後輩學者的意見,而按照王國維的構想,未來的文科大學不僅包含有傳統的經學與國文學,還應當教授西方哲學與文學。他認為,廣大學子若能熟悉西方哲學及文學,回過頭來研究傳統經學時,必定會有超越前代宿儒的成就。

其實,王國維自己就是先從學習西方哲學、文學、美學起家,然後再重新研究傳統經學的。他憑借研習西方學問多年打下的基礎,對傳統經學作了全麵深入地研究,並且很好地吸收了其中精華,特別是懷疑精神與考訂方法。如果說羅振玉的學術帶有許多傳統經學家的特色,那麼王國維則完完全全是一個現代學術研究者。

王國維重視經書的價值,但不再把經書當教典,而是將其看作史料。他也不再把過往聖賢當成神人,而是將其視為凡人。他跳出了傳統儒者對經師的頂禮膜拜,不再把經學當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工具,而僅僅將其定位為學術研究對象。他發揚了清代皖派乾嘉學者的考訂技巧與懷疑精神,卻舍棄了他們以注疏為主的治學路線。這可以說是他對傳統經學最本質的揚棄。

為什麼說“學無中西新舊”?

近代學術界處於一個新舊文化交替、中西學術碰撞的大轉型時代。中國古代學術在此期間逐漸淡出曆史舞台,而現代學術體係初步形成並不斷發展至今。在這個轉型階段中,王國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他改革了傳統的經史研究方法,並且在多個學科都有劃時代的建樹。

當時各方學者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並構建起自己的學術體係。根據學術立場的差異,近代學者有奉行文化保守主義的國粹派,有激進推翻傳統文化的西化派,有主張文學複古的學衡派。

王國維早年醉心於西方哲學與美學研究,後來以經史考訂為主要方向。素來沒有門戶之見的他,提出了一個不同於上述各派的觀點。他指出:“學之義,不明於天下久矣!今之言學者,有新舊之爭,有中西之爭,有有用之學與無用之學之爭。餘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嚐知學者也。’”(《國學叢刊序》)

這番話充分體現出王國維海納百川的大師氣度。他的主張包含三層意思:

其一,做學問不應分新學舊學,不可人為割斷現代學術與傳統學術的源流。

其二,做學問不應存有中學與西學的地域之見,應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其三,做學問不宜區分“有用之學”與“無用之學”,從而否定某些看似“無用”的學問的深遠價值。

在王國維看來,凡是圍繞這三個方麵進行口誅筆伐的,都不是認真做學問的學者。自從晚清以來,各個不同的思潮都在激烈論戰。例如,著名的“科玄論戰”,將當時大部分知名學者都卷入其中。但一生甘於青燈黃卷苦讀書的王國維,幾乎沒有參與過任何學術論戰。事實上,他也存在某些鮮明的學術傾向。例如,他推崇乾嘉經學的皖派學術,而對吳派的評價很低。又如,他推崇西方思想家叔本華的哲學,卻在後半生放棄了研究多年的西方學術,將精力完全集中在經史國學領域。盡管如此,王國維極少與同行展開辯論,隻是埋頭於學術研究與教育事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