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王國維談戲曲:戲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1)(1 / 3)

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揭開了中國戲曲史學的序幕,成為了戲曲史學的奠基之作,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戲曲史學的地位。他學貫中西,不僅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對西方哲學、美學和心理學也深有研究,所以他的研究有別於傳統,其學術眼光和選擇也很獨特。他涉足的領域很多,戲曲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個領域。他撰寫的《宋元戲曲史》是中國的第一部戲曲史。他把戲曲——元曲與唐宋詩詞並提為“一代之文學”的高度。他還指出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認為其妙處在於“有意境”,拓展了中國傳統文藝的美學思想。

在中國戲曲史學上,王國維是第一個定義戲曲之人,他準確地闡述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戲曲特征。他提出的“悲喜劇論”與“意境說”,更是對戲曲史學的一個不小的貢獻。在《宋元戲曲史》中他說:“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他認為,“自然”是元劇最美之處。他提出的“悲喜劇論”是深受叔本華的悲劇美學觀的影響,而事實上王國維也是一個具有悲觀思想之人。

元曲藝術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文學上,元曲因其自然本色之特點而獨樹一幟,與傳統士大夫文學形成鮮明對照,因此有著很不尋常的意義。

元曲也被稱為元雜劇,是一種戲曲藝術,盛行於元代。相對於南曲,後世將其稱為北曲。元曲中尤以雜劇突出,也就是元代的戲曲。它不僅是一種成熟的高級戲劇形態,又因為它極具時代特色和藝術獨創性,被人們視為那個時代的文學主流。其發展之所以能鼎盛一時,不能不說,是藝術發展和社會現實為其提供了契機。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宋、金之所謂雜劇院本者,其中有滑稽戲、有正雜劇、有豔段、有雜班、又有種種技藝遊戲。其所用之曲,有大曲、有法曲、有諸宮調、有詞,其名雖同,而其實頗異。至成一定之體段,用一定之曲調,而百餘年間無敢逾越者,則元雜劇是也。元雜劇之視前代戲曲之進步,約而言之,則有二焉。”

1993年,標誌著中國戲曲學學科創立的《宋元戲曲史》問世,這部由王國維先生編寫的理論著作,真正開啟了對元曲研究的第一步。可以說,王國維是20世紀中國戲曲研究的旗幟性人物。他對戲曲概念作了定論,道出了中國戲曲的本質特性和表現形式,即“歌舞”是表現手段,故事是表現內容。這是戲劇的最終的表達。他認為,中國戲曲與西方不同,西方話劇是一種寫實、具象的表演方式;中國戲曲是具有象征、寫意的一種程式化的表演方式。這是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在觀念上的根本區別。

王國維著有《曲錄》《戲曲考源》《唐宋大曲考》《古劇腳色考》《宋元戲曲史》等多部研究戲曲的著作。在《宋元戲曲史》中,他以飽滿的激情以及精深的功底,輯錄和評價了元雜劇的文學成就。從其評價的文字中,顯示出了他獨特的評價理念。如“自然”“意境”“悲劇”等。對於元劇的審美特征,他用“自然”來概括。他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於元曲。”那麼,又是什麼使得元曲擁有“自然”這一獨特的審美特點的呢?對此,王國維是這樣解釋的:“蓋元劇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學問也;其劇作也,非有藏之名山,傳至其人之意也。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之感想,與時代隻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宋元戲曲史·元劇之文章》)

元朝建國初期,元曲開始發展起來。這時的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的形式介入,因此,具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之特點,以及豪放、粗獷、質樸、自然的情趣意致。可以說,在元曲發展初期,自然酣暢的情感迸發是其完美的藝術體現。之所以元曲呈現出這樣的一種形態,與元朝的社會環境和少數民族的統治是分不開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也就是說,漢族的廣大區域是被少數民族占領和統治的,這有明顯的民族掠奪性質。它一方麵依賴於江南漢族人民所創造的財富,一方麵對漢民族施行壓迫政策,把國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個等級。這樣就造成了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當然,自元朝建立後,由於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進駐中原,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現象。西北遊牧民族質樸、豪放的性格便被注入了文學作品的形象中。元代戲劇家們熱衷於對人情世態淋漓盡致地書寫,以及飽滿酣暢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們將故事的情節設置得跌宕起伏;對人物的刻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因此,王國維將之歸結為“自然”的審美特點。“自然”,顧名思義,就是真實地摹寫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想,並使之在舞台上呈現出來,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時代的情狀”,並從故事中體悟到其真正的含義和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