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王國維談考據:地下之新材料補正紙上之材料(4)(2 / 2)

王國維一生所信奉的學術精神是求真和求是,雖然他也接受了西方的進化論史觀,但是,在具體方法運用上,他還是堅持“學無中西”的觀點,並將中西方考史方法相結合,提出了建立在西方實證基礎上的“二重證據法”。

1926年,王國維發表了運用“二重證據法”研究商史的係統性著作《古史新證》。在總論中,他闡述研究古史的基本原則,即“事物必盡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雖聖賢言之有所不信焉”,並指出治史的根本方法不在於“疑古”,而要“證古”,強調以地下發掘的新史料來證史。難怪胡適對此評價道:“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由於運用了科學的考史方法,也就讓王國維取得的學術成果格外豐碩,在有些方麵更是首創,從而奠定了他的大師地位,讓他融入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古文獻學家、青銅器鑒定家之列。也正得益於他的實證,讓疑古和信古者做到了讓理性回歸。

其四,在中西文化互通中擔起橋梁作用。

在當時的史學界,隨著疑古風氣的盛行和“史學革命”口號的提出,否定傳統文化演變成一場運動也就不可避免。這就是著名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以政治的麵孔出現,以反傳統的行為為手段,以過激的言論為導向,其實質仍然是對傳統的反思。對此,王國維可說是一位旁觀者。這其實也好理解。

在學術上,王國維受到西方實證主義影響,同時又具有乾嘉考據學素養;他通曉幾門外語,學習過現代自然科學和西方哲學、美學知識,並吸收了西方學術思想和方法。因而,他在學術上主張消化吸收西學,力求中西學術融通,從而為自己所用。為此,他提出了“學無新舊、無中西、無有用無用”的主張。他不以聖賢、權威之言為準則,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一切唯“真”“是”是從。因而,在他看來,學術爭論的實質在於分清學術本身的是非真偽,而不在於新舊或中西,有用無用,它應是獨立於物欲之外,非功利的。這無疑是一種兼收並蓄的世界性眼光。

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王國維的這些認知具有曆史的前瞻性,對促進世界多元、增進不同文化合作交流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他的這些認知被廣為踐行,而他就是這條通道上忍辱負重的橋梁。

其五,引領一代風氣之先。

不同於一般的學者,王國維所從事的研究,很多都具有開創性,從而讓他具有奠基人的身份。在考古方麵,他是第一個證實《史記·殷本紀》所載商王世係的可靠程度,並根據卜辭加以糾正;他是第一個從稱謂判斷卜辭年代和進行甲骨綴合之人;他是近代國內史學界第一個研究匈奴族源的學者,也是第一個就匈奴的族屬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並指出殷代的鬼方是匈奴的族祖的人;他於考據上創立了“二重證據法”……另外,在教育方麵,他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培養完全人格的體、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張的人,在其他諸如美學、文學、心理學、哲學等方麵,他也都做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

王國維是位特立獨行、知行合一的學者。放在今天,他身上那種“求真”“求是”的學術精神,遠離物欲、無功利的為學態度,訥言敏行的行事風格,信奉真知的執著以及躬行為人之道的教養,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既是一種風範,更是一項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