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體育。
王國維並沒有單獨闡述有關體育的觀點,隻是用一語帶過,“加以身體的訓練”,隨後就將它與心育並列一起。其實,體育恰恰是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因為身體屬人行走於世當中基礎中的基礎,屬於人立身之基、立世之本。人類從事任何活動,其前提都少不了身體的支撐。包括王國維所提倡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施教,都有賴好的身體。沒有好的身體,往往很難有所成。
體育,包括體育一詞本身,都是近代才有的,對於中國來說其屬於舶來品。其被當作教學內容,可行的前提應是,人的體質是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的。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當中,完全側重於“德”的方麵,漠視“體”的方麵,這幾乎融入了國人的潛意識當中。王國維沒有將體育與德育等放一起來作闡述,恐怕也是受這種心理影響。由此,可以感知他的矛盾心態。
一方麵,王國維看到了國民體質的孱弱,以致被人冠以“東亞病夫”的侮辱稱號。他的內心當中,出於一種愛國情懷,一定非常希望國民的體質普遍得以提高,以一種健康的體魄來應對各種挑戰。另一方麵,“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傳統無為思想又紮根心靈深處,從而因喜靜而不喜動的偏好而拒絕體育鍛煉。另外,長久以來,國人當中形成了一種以柔弱為美的病態審美情趣,這些都極易影響一個受過傳統教育之人。
體育,應該受到重視。從小處來說,鍛煉出好的體質,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堅強支撐;從大處來說,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有效保證。也許正因如此,理性才最終支配著王國維將體育列於其教育新思想當中。
但不管怎麼說,王國維將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並入其教育新思想當中,四育並舉,不僅超越了那個時代的人,也超越了當今時代的許多人。
叁
存於教育界的陋劣根性指的是什麼?
1906年,王國維寫成《教育小言十二冊》,其中有針對學生的狹隘之舉而對中國的教育現狀陷入憂思的文章。在一篇文章中,他寫道:“去歲之冬,我中國學界最多事之時代也。於東京,則有留學生多數之停課。於南京,則有蘇學生與贛、皖學生之爭額。於蘇州則有蘇、鬆、太學生與常、鎮、淮、揚、徐海學生之爭……南京之事所爭者,猶省界也。蘇州之事,則浸而及府、縣界矣。曾謂我國最有望最可愛之學生,而量如是狹隘乎?”
在該文中,王國維所談的事發生在1905年。其中的東京停課之事指的是,1905年8月13日,由黃興、宋教仁等發起的歡迎孫中山大會在東京舉行,受到留日學生的熱烈歡迎。當時到會1300餘人,還有許多留學生被警察攔於門外,未能入場,可謂盛況空前。孫中山在會上發表了革命演說,在聽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當時群情激昂,氣氛活躍。但是,這次會議引起了日本政府和清庭駐日使館的注意。由此,日本政府開始采取措施並準備頒布《清韓學生取締規則》,對中國留學生的集會、結社、言論和通信等予以取締或橫加限製。消息被披露後,引起了廣大留日學生的不滿。於是,東京各高校留日學生八千六百餘人以罷課來抗議。南京之事指的是,在南京的學生中,江蘇籍的學生與江西、安徽籍的學生為哪省的名額多而爭執。在蘇州,又有蘇州、鬆江、太倉的學生與來自常州、鎮江、淮安、揚州、徐州的學生為各自的府界和縣界而起爭執。王國維為此感到痛心,並發出疑問,都說是中國最有希望最值得愛護的學生,為什麼他們的氣量和眼界如此狹隘呢?他認為,天下都是兄弟的思想,在今天盡管還行不通,但中國人的思想中,但凡讀書人,都應該有(天下都是兄弟的思想)。可是,在中國,這些最有前途的讀書人,所爭論的竟是“各自為政”這樣的事,這就不能不替中國教育的前景感到擔憂。
而不僅在學生中,在教育界,王國維還發現,如果學校的管理者是湖南人,那麼該學校所招的學生中湖南籍的就會占半數;如果是福建人、浙江人,那麼所招的學生中,福建或浙江籍的學生就會占半數;學校的管理者憑同鄉的情誼來對待學生,學生們以同鄉的力量來對抗學校,十七省中不設同鄉會的唯獨江蘇學生,而這江蘇學生即使沒成立同鄉會也已成事實上的同鄉會了。為此,他感歎道,在我們中國沒有中國人,隻有湖南人、浙江人、江蘇人……而已。人們初次相見,必問來自哪省、哪府、哪縣,這種“陋劣根性”,可謂源遠流長,有千百年的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