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王國維談教育:怎樣培養“完全之人物”(2)(2 / 3)

王國維說“欲一旦掃除而廓清之,吾知其難也”,為此他呼籲:“是在有教育之責者有以漸而化之矣”。

王國維所憂心和批評的存於國人及學生中的“陋劣根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以裙帶關係露麵的地方保護主義下的產物。他的擔憂,放在逐步全球化的今天,仍未過時,且具有現實意義。

裙帶關係,已由最初的因自己的妻子或其他女性親屬的關係而獲得官職,轉變為泛指因親緣、鄉緣或友緣關係而獲得政治、經濟、工作、事業上的利益,包括領導人對效忠者、追隨者給予特別的照顧、庇護、提拔和獎賞。裙帶關係犧牲的是社會的公平和公正,破壞的是社會的公信力。當它擴散開來且不能得到有效抑製時,就會引發社會動亂,從而動搖政治穩定。從性質上來看,它危害的是社會。地方保護主義,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指的是,地方政權機構及其成員,違背國家的政策、法規,濫用或消極行使手中權力以維護或擴大該地方局部利益。往小了說就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漠視或不顧整體利益。地方保護主義犧牲的是整體利益,破壞的是整體賴以生存的土壤,帶有全局性。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它帶來的是整個國家的消亡,危害的是整個國家。因而,正如王國維所指出的那樣,它是一種“陋劣根性”。因其“根柢遠存於千百年以前”,也就可以說它是造成國人淪為“一盤散沙”的罪魁禍首。

作為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且有投身事業之誌之人,王國維的洞察力顯然超出常人,故能夠看出問題症結之所在,並且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通過教育讓他們相信團結就是力量,合作就能共贏。如此和衷共濟,則外可抗敵之侮,內可共建美好家園。可是,當他把目光轉到教育層麵上時卻發現,教育界本身恰恰又是地方保護主義的“踐行者”。這就不能不讓他感到痛心疾首了。為此,他不由地發出驚歎:“以中國之大,當事及學者之眾,教育之事之亟,而無一人深究教育學理及教育行政者,是可異已。”他呼籲中國學者關心教育,因為教育是當下中國的急事,必須有人從教育原理和教育行政等方麵進行研究,才有希望取得進步。他的這種呼籲,其中所包含的亟須研究的內容,不但在當時,在今天恐怕也少有人能窺出其真諦來。

1906年,王國維寫該文章時,並沒在教育界任職,而是隨羅振玉進京,並暫住羅家。該年八月份,其父病故,他又趕回老家為父親守喪。因而,此時對於教育界來說,他完全是名局外人。故而在文中才有這樣的文字:“以餘之不知教育,且不好之也,乃不得不作教育上之論文,及教育上的批評,其可悲為如何矣!”這就是他的憂生憂世情懷的充分說明。當時中國教育界的現狀的確讓人感到“可悲”。而能看到這些現狀的“可悲”的竟然是名局外人,也就讓人複加可悲了。

在文中,王國維還寫道:“使教育上之事,餘輩可以無言,即欲有言,而有人代為言之也,則豈獨我中國教育之幸哉?亦餘個人之私幸也!”他所說的是,教育方麵的事,他們這些局外人可以不用發表評論。如果有話想要說出來,而已有人出麵表達出來,那麼,這不僅是中國教育上的幸事,也是他本人的幸事。這其中,進一步體現了他的憂生憂世的情懷,還體現了他的大局意識,屬於知識分子經世濟民、兼濟天下的範疇。由此可推及的是,他所批評的存於國人中的“陋劣根性”,並不指的是否定國人建立在親、鄉、友、愛之上的諸種情誼。親情、鄉情、友情和愛情等,都是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且最珍貴的情感。它們都屬於人的品質範疇。在特定的條件下,它們能起到凝聚人心,克服困難、增強幸福的積極作用。當人遠離祖國時,它就是一種愛國情懷;遠離故土時,它就是濃濃的思鄉情懷……由此可見,這些情懷所起的都是凝聚作用,而“陋劣根性”所起的都是破壞作用。至此,也就把人的品質和人的私欲區別開來。反過來看,王國維批評且要根除“陋劣根性”的主張,恰是他愛國情懷的一種體現。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王國維在文中提到了“人類同胞”(即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思想,並且他是支持這一思想的。由此,既可窺出他的思想受到了當時西方“大同思想”的影響,也可窺出他的思想境界超脫了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