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王國維談教育:怎樣培養“完全之人物”(3)(1 / 2)

王國維一生都在追求學術的獨立和自由,這也培養了他淡泊的心性,對身外之事,概不縈心。在清華時除教書授課之外,他都是鑽進書房潛心研究學術。但是,在求知方麵,如果有人登門,不管是求教還是論辯,他從來都是熱情接待,不以名節尊卑,老幼貴賤而區別對待。在探討時,他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於自己研究有素的問題,他還會說:“我的研究成果是無可爭議的。”這其中透露著他對自己學識的高度自信。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王國維的言行還體現著以下幾種脫俗之處:

首先,知識不是用來賣弄的。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讓人類增進交往並為人類謀福利。因而,知識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隻有將知識用在人類的福祉上,它的價值方能體現。除此以外,拿知識作噱頭,即使再多,都是一種為人輕侮的世俗之舉。

其次,從學術的角度來說,知識不是用來交易的。這也是王國維畢生所推崇和追求的學術獨立原則的實際體現。不能把做學問之人當作商人,也就不能把學問當作商品。隻有遠離了功利,學術之人才會於遠離物欲中實現自我,獲得更多的尊重。這也是他的美學思想所祈盼的目標。

再次,知識,人類隻能利用它,但不能占有它。從發現的角度來看,知識並不為哪個人所專有,而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們所利用的知識,僅歸於已發現的範疇,還有許多等著被發現的“知識”。由此,知識的所有權在於全人類,誰也無權攫為己有。

由此,則王國維的知無不言,與他的知之為知之,為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具有互補性。

其三,身先為範。

王國維在清華國學院任教時,要求他的學生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

但在現實中,事情往往還有另一麵。不妨看看生活中,有多少人把自己打扮成了古代的皇帝,自命不凡,唯我獨尊,到處頤指氣使,指手畫腳,恨不得把自己指使別人的言論刻進石頭裏以求不朽。那王國維呢?首先,他是一名老師。師者,除了授業解惑外,還擔有“傳道”之任。故他有傳教自己觀點的權利,他說出這些話也就無可厚非。而他最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是自己言論的踐行者。他要求學生做到的這“六點”,都是他本人嚴格恪守的。這就叫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由此而言,他對學生說的“不懂”,恰是於師道之上的大懂轉為學問上的不懂。這同樣是一種良知。

有時候,為了所謂的人格尊嚴而漠視內心的真實,刻意索求一種虛榮,這何嚐不是一種軟弱——一種向世俗妥協的軟弱!隻有內心強大之人,才是真正的強大。由此可見,王國維的“不懂”,絲毫無損其師德風範,而是一種嚴肅、認真、謙遜、務實的認知態度,在任何時候都讓人肅然起敬。由此也可以說,他本人就是他主張的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完全之人物”。

王國維是怎樣看待小學音樂教育的?

誰都知道,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學生們所學的課本僅限於漢語言學一門,其上千篇一律都是人倫綱常之類以及依附其上的道統說教之類的內容,千百年來一成不變。在教學方法上,也是一成不變的:無外乎教學生識字,然後背誦書本上那些深奧到連一些成人也不知其雲的文字。教學要求上也是一成不變的,就是讓學生除了識字外,遵從書本上的說教去踐行。教學手段上也是一成不變的,先生的話必須嚴格執行。為此,先生時刻板著麵孔,高擎戒尺,隨時準備落在那些不聽話的孩子頭上。孩子們學習的目的也是一成不變的,以學習一種超脫功利的道德說教內容來塑造一個高尚的心靈,然後去博取一個能光宗耀祖之類的充滿功利的功名。至於學生的興趣、身心成長,那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到了王國維的時代,西風東漸,一切都發生著脫胎換骨的變化。於是,自然科學被引了進來,學生的課本中有了聲、光、化、電之類的內容,有了物理、化學、數學、天文學、地質學、航海學、生物學以及軍事學等門類。

將西方的教育學原理和方法引進中國,並為中國的教育服務,王國維在這方麵站在了時代前麵。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他的一生可以說都在致力於西學中用。因而,當他看到不但實用類自然科學被予以施教,連音樂這類在當時國人的心目中與現實需要相隔很遙遠的學科也開設了起來時,自然是特別欣慰。他說:“今日教育上有一可喜之現象,則音樂研究之勃興是也。”他欣喜地看到,在短短的二三年內,出版了數十本用作教材的唱歌集,大城市裏的小學裏,基本上都設置了音樂課,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暑期音樂研究會。但是,當他看到那些用於教學的音樂教材時,發現那些提倡音樂教學、提倡音樂研究的人當中,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音樂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