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王國維談教育:怎樣培養“完全之人物”(3)(2 / 2)

為此,王國維指出,小學設置音樂教學的用意在三個方麵:“調和其感情,陶冶其意誌,練習其聰明官及發聲器是也。”他指出,上述的三項用意,第一項與第三項為音樂課本身之事;第二項則是修身課與音樂課公共之事,而音樂課的目的,當以第一項與第三項為重;就第三項來說,它是修身課的補充和輔助,著意在形式,而不在內容(歌詞)上。即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它本身就含有陶冶人的品性,有使人變得高尚和平的功效,因此也就不必用修身課的材料來作為唱歌課的材料了。所以,音樂教學所用歌詞的標準,寧用第一項與第三項,而決不用第二項。為什麼這麼說呢?他進一步指出,如果隻是用“幹燥拙劣之辭”,用來唱述道德上的教育與培養,那麼,不僅“陶冶其意誌”的目的不能實現,恐怕連音樂教育本身的目的也會失去。要達到音樂教育本身的目的,就當於旋律優美的同時,增加歌詞的優美。就歌詞的優美來說,今人所作的自製曲,實際上不如古代的那些名作明察。有人會說古人的名作,不一定適合於小學教育的目的與程度,但是,古詩中詠自然和古跡優美的,並不缺乏這樣的材料。他說:“以有具體的性質而可以呈於兒童之直觀故,故較之道德上抽象之教訓,反為易解,且可與曆史、地理及理科中之材料相聯絡。”

王國維對小學音樂教材中所選歌詞的批評,放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中國的教育者最喜歡板起一副麵孔搞道德說教,不僅語言課本上有很多此類內容,連音樂歌詞中也有很多此類內容。如果這些歌詞是針對成年人的,或許有其現實意義,但它們針對的是處於啟蒙階段的小學兒童。兒童的本性是天真無邪的,他們對世間所投的都是好奇的目光。這個時期對兒童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兒童以後的人生過程,包括知識、思想、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等,從心理角度上來說,兒童時期的培養,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可以說兒童成長的周圍環境和教育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個和諧良好的社會關係、充滿關愛的安定環境以及豐富充實的生活,都是使兒童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長的要素。與此同時,教育在其中又起著關鍵作用。而那些道德教訓,不說其“幹燥拙劣”的一麵,單就其用意來說,必得經過約束的手段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兒童本應是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的,現在卻被人納入成人的思想範疇來施教,其用意就隻能歸於好心辦壞事之列——它嚴重背離和束縛了兒童的本性。

修身正心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古人讀書入世過程中唯一的脈絡。因而,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教育者就會拿其中的“修身”作為人生啟蒙的必修課。至於自然界那些花花綠綠的樹木花草、巍峨壯麗的名山大川、千變萬化的天文氣象、豐富多彩的地質奇觀,還有各地千奇百怪的風土人情、五花八門的古跡建築之類的人文景觀,都任其成為窗外事。如果這是成年人的選擇,那倒也無可厚非,事實上卻是起自孩童時。這就不能不引起人的憂慮。通過中西教育的對比,王國維顯然看出了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弊端,即教育並不是遵從孩子的天性出發來施教的,而僅是成年人意誌的體現。音樂是表達人們的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是應人類的精神需要發展而來的。中國人接受西方教育的方法,將音樂用之於教學當中,當然是件好事,但是,他們僅接受了西方的形式,卻沒接受西方的用意,音樂應該是“調和其感情”和“練習其聰明官及發聲器是也”。因而,用於教學的音樂重在其旋律和歌詞的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