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古代天文曆法知識(1)(2 / 2)

二月:立春、雨水;三月:驚蟄、春分;

四月:清明、穀雨;五月:立夏、小滿;

六月:芒種、夏至;七月:小暑、大暑;

八月:立秋、處暑;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一月:小寒、大寒。

後來,有人又編出了陽曆節氣歌謠幫助記憶: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在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

記住二六立春日,推算節氣不費難。

【幹支】乃天幹與地支的合稱。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和支相配合如樹幹和樹枝相配合,十幹和十二支循環相配,最小公倍數是六十,所以能組成六十組。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

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

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

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這六十種組合,為甲子一周,叫“六十花甲子”。就這樣,周而複始,循環使用,用來紀日和紀年。現在農曆紀年還在使用幹支法,也還有“年已花甲”、“年近花甲”、“年逾花甲”的說法。花甲,指六十歲。

【紀日法】遠在甲骨文時代就已使用幹支紀日。而幹支在開始時也隻用以紀日,殷代至戰國晚期都是這樣。如:“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意即太歲在寅那年,孟春那月,庚寅那天,屈原降生了)再如:“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鍾山記》)可見,幹支紀日就是用幹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表示一天。假定某日為甲子日,那麼以後日子則按乙醜、丙寅、丁卯……順推。古人紀日有時隻記天幹,不記地支。如“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楚辭·九章·哀郢》)有時也隻用地支紀日,大多限於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樂。”(《禮記·檀弓下》)意即在子日卯日不奏樂。從一個月來說,在古代有些日子有特稱:每月初一稱“朔”,最末一天稱“晦”,初三稱“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稱“望”。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其中“望”即三月十五日。“望”後的第二天稱“既望”。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前赤壁賦》)此外,“朔”、“晦”兩日有時在古文中既稱幹支又稱“朔”、“晦”,如:“冬十一月己巳朔。”(《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十月……丙寅晦,齊師夜遁。”(《左傳·襄公十八年》)由此,一旦你知道了朔晦的幹支,就可以推算其他隻記幹支的日子是這個月的第幾天了。

【紀月法】古代紀月通常不用幹支,是用序數為記,如:一月、二月、三月……歲首一月又稱“正月”,秦代因避秦始皇(嬴政)諱,曾改稱“端月”。先秦時代,月份有特定的稱謂,如:正月為“孟陬”(《楚辭》),四月為“除”(《詩經》),九月為“玄”(《國語》),十月為“陽”(《詩經》)等。此外,古代還有“月建”,是用地支和十二個月相配,以冬至所在的夏曆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為“建醜之月”,一直順推到來年十月為“建亥之月”,或稱子月、醜月、寅月、卯月……亥月。例:“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哀江南賦序》)至於用天幹配地支來紀月,乃是後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