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古代飲食、衣飾知識(2)(1 / 3)

【腰帶】古時服裝不用紐扣,也無衣袋,隻在衣襟間用一根小帶子係住,起紐扣作用。這種小帶子叫做“紟(jīn,同衿)”。在衣服之外的腰部,則總束一大帶,把衣服裹好,隨身物件就都掛在此帶上。當時,所係腰帶有等級貴賤之分。平民百姓的腰帶是用熟牛皮製的,叫“韋帶”(韋,熟牛皮)。後來“布衣韋帶”就成為平民的代稱。貴族、官吏的腰帶有兩種,一是用絹織成的“紳”,大夫以上用生絹,寬四寸;士以上用熟絹,寬二寸。一是用皮革做的“革帶”,也叫“鞶(pán)”。最早的革帶,不加裝飾,從魏晉後,用金、銀、銅裝飾腰帶,以區分身份高低。唐、宋以後,此區分更加嚴格,據《宋史》記,貴族腰帶分玉、金、銀、犀等多種,宋初規定:帶不準用於公服(宋太宗以後從三品以上服玉帶),非品官不得用犀,非奉皇上特旨不得用通天犀。至於庶民及郡縣小吏,則隻能用銅、鐵、角、石、墨玉之類。此種用腰帶作為等級身份標誌的習俗,一直保留到清末才廢除。

【紳帶】古時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帶。帶有兩種:一種乃絲織的大帶,用以束衣,叫紳。紳,又特指束衣後餘下的下垂部分。古人常說“搢紳”(又作“縉紳”,“縉”、“搢”都是“插”的意思),意即把上朝時所執的手板(笏)插在帶間。這樣“縉紳”就成為仕宦的代稱。“鄉紳”、“紳士”等詞也是由此發展而來。另一種束衣帶是皮做的革帶。又叫鞶(pán),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

【綬(shòu)】是係在官印印紐上的絲帶。漢代官員將印裝在腰間的鞶囊裏,綬垂在外邊,作為官階在服裝上的標誌。依官階之大小,其綬的顏色和織法各不相同,從而其身份可一望即知。

【袞(gǔn)】指天子和最高官吏的禮服。袞上繡有蜷曲形的龍。後世皇帝所穿的“龍袍”就是袞的遺製。

【裘(qiú)】皮衣。是禦寒之衣。如《促織》:“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古人穿裘,毛向外,與後世不同。在行禮或接見賓客時,裘外麵要加一件袖口較裘略短的罩衣,叫“裼(xī)衣”,否則就是不敬。裼衣和裘,顏色要相配。如《論語·鄉黨》記:“緇衣,羔裘;素衣,麑(ní,又讀mí)裘;黃衣,狐裘。”平時居家,裘外不加裼衣。平民百姓則多穿犬、羊裘,不加裼衣。

【袍】長衣服的通稱,古時特指裝舊絲綿的長衣,即長襖。一般說來,穿不起裘的窮人才穿袍。如《送東陽馬生序》:“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羨慕意。”(縕袍敝衣,指破舊的衣服)可見,穿袍穿裘有著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蟒袍、龍袍等,袍已成為朝服。

【布衣】平民。上古時,布非棉布,乃麻、葛織品。窮人穿不起絲織品,隻能穿麻、葛織成的布,故“布衣”則成為平民之代稱。後來,也多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如《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褐(hè)】是一種用獸毛或粗麻編織而成的極粗劣的衣服,貧苦人穿用。後以“褐夫”作為貧苦人代稱。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衣褐,穿著粗布衣服,意即化裝成為老百姓。)另外,“釋褐”一詞,本指脫去粗劣的衣服去做官,後來,則沿稱科舉新進士授官。

【衫】指短袖單衣。《釋名,釋衣服》:“衫,芟(shān)也,芟末無袖端也。”後來,衫作為衣服的通稱。如《琵琶行(並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青衫,乃唐代八品、九品文官的顏色。衫,今指單上衣。

【襦(rú)】是婦女穿的短衣、短襖。如《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葳蕤(wēiruí)自生光。”“繡腰襦”指繡花的齊腰短襖。“葳蕤”本指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這裏形容繡腰襦上的花葉繁多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