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褌(kūn)】有襠的褲子。《釋名·釋衣服》:“褌,貫也,貫兩腳,上係腰中也。”
【冠】古時候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禮,貴族男子年二十而加冠,舉行“冠禮”。不過,古時的冠隻是加在發髻上的一個罩子,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其樣式及用途大異於後世之帽。《說文》:“冠,絭(juàn)也,所以絭發。”(絭,束縛。)古人蓄長發,用發笄(jī,簪子)綰(wǎn,係,盤結)發髻(jì,挽束在頭頂的頭發),然後再用冠束住。上古的冠,隻有冠梁。冠梁不很寬,有褶,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像罩子一樣,從前到後罩在頭發上。冠圈的兩旁有兩根小絲帶叫“纓”,可以在頷下打結。另,古代的冠,種類較多,質料與顏色也不盡相同。秦、漢以後,冠梁逐漸加寬,同冠圈連成覆杯的樣子,冠的名目和形製也日益複雜。古代的“冠梁”可根據其梁數的多寡來區分官階的高低。例如,唐代品官服製,一至三品戴三梁冠,四、五品戴兩梁冠,六至九品戴一梁冠。此外,宋代貴族婦女也戴冠。
【冕(miǎn)】指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後來專指皇冠。冕的形製與一般的冠不同。冕的上麵是一幅長方形的版,叫延(綖,yán),延的前沿掛著一串串的圓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宋以後,隻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常用“冕旒”作為帝王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雲:“萬國衣冠拜冕旒。”
【弁(biàn)】是古時貴族的一種較為尊貴的帽子。有皮弁(武冠)、爵弁(文冠)。皮弁是用白鹿皮製的,尖頂,類似後來的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的地方,綴有一行行閃閃發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子一樣。如《詩經·衛風·淇奧》:“會弁如星。”爵弁,也作“雀弁”,比冕次一級,無旒,色如雀頭,赤而微黑。
【笄(jī)】簪子。古人在戴冕、弁時,都要用一根較長的“笄”橫插穿過發髻,將冕、弁別在髻上,然後在笄的一端係一根小絲帶,繞過頷下,再係在笄的另一端。這種絲帶叫紘(hóng)。《儀禮·士昏禮》:“皮弁笄,爵弁笄。”所說的“弁笄”即此。
【巾】裹頭的布。古時平民百姓既無財力也無權力製置冠弁。《釋名·釋首飾》記:“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說明庶人隻能戴巾。《玉篇》記:“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這說明庶人的巾大概就是勞動時擦汗的布,一物兩用,也可裹在頭上當帽子用。直到漢時,庶人或隱士仍用頭巾。
【幘(zé)】包頭發的巾。古時,統治者不許庶人戴冠,隻能戴巾幘。庶人的幘是黑色或青色的,故秦時稱人民為“黔(黑色)首”,漢時稱仆隸為“蒼(青色)頭”。但由於幘有壓發定冠的作用,故後來貴族也戴幘,幘上再加冠。這種幘,前麵高些,後麵低些,中間露出頭發。現在戲台上王侯將相冠下也有幘,免冠後就露出幘來。此外,還有一種比較正式的幘。這種幘,有帽頂,戴幘可以不再戴冠。
【襆(fú)頭】也作“襥頭”,乃一種頭巾。《新唐書·車服誌》記:“襆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裹襆頭時,兩個巾角朝前係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係一結,多餘部分自然垂下。由於這種頭巾多用黑色紗、羅製作,後麵的下垂部分是軟的,所以叫它“軟腳襆頭”。後來,用銅、鐵絲等將軟腳撐起來,就成為“硬腳襆頭”。以後又將硬腳做出不同形狀,翹成不同角度,於是出現了“翹腳襆頭”、“展腳襆頭”。宋代的襆頭,以藤織的草巾子作裏,用紗作表,再塗上漆,叫“襆頭帽子”,可以隨意脫戴。襆頭的樣式,也成為不同身份的重要標誌。皇帝和官吏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則多戴無腳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