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屨(jù)】上古時,鞋叫屨。有麻屨與葛屨之分,都是單底鞋。如《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糾糾,繩索纏繞的樣子)據說,葛屨是夏天穿的,冬天是穿皮製的皮屨。一般的屨是用麻繩編成的,編時邊編邊砸,使之堅實耐用。
【舄(xì)】是屨的別名。其不同點是,單底鞋叫屨,複底鞋叫舄。舄的特點是其下置木,穿時可走在泥地裏,不怕泥濕。後來,舄引申為鞋的通稱。如《史記·滑稽列傳》:“屨舄交錯。”
【履(lǚ)】即鞋。履,本為動詞,是“踐”、“踩”或“著鞋”之意。戰國以後,履字漸漸作為名詞。如《荀子·正名》:“粗布之衣,粗紃(xún)之履,而可以養體。”紃,鞋帶。
【屣(xǐ)】草鞋。也作“蹝(xǐ)”,又叫“屩(juē)”。如《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敝蹝,破草鞋。《釋名·釋衣服》:“屩,草履……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此為名也。”屣,後來也泛指鞋子。《送東陽馬生序》:“當餘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行深山巨穀中。”“負篋曳屣”,即背著書箱,拖著鞋子。
【屐(jī)】木屐。木底,底下有齒,多遊山時用。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屐”即謝靈運穿的一種木屐。《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遊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地,他備有一種特製木屐,屐底裝有活動齒,上山時去其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但也有無齒的屐。據古文獻記載,戰國時代就開始有屐。如《莊子·天下》篇就提墨子之徒”以跂屩為服”。跂就是屐,但不知當時有無齒。
【鞋】古作“鞵”字。《說文》:“鞵,生革鞮(dī)也。”鞮,用獸皮做的鞋。可見鞋是鞮的一種。古書上常用皮屨、革舄、革履、韋(熟牛皮)履等詞來指用皮做的鞋子。後來,“鞋”字成為鞋類的總稱。
【靴】也作“鞾”,是一種高至踝骨以上的長筒鞋。《說文》:“鞮,革履也,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絡鞮就是後代所謂的靴。
【韈(wà)】就是“韤”、“襪(襪)”。《說文》講,韤是足衣。最初,韈大概是皮做的。
【簪筆】乃古時行禮的冠飾。用毛裝飾簪頭,插在帽前。《西門豹治鄴》:“西門豹簪筆磬(qìng)折,向河立待良久。”張守節正義:“簪筆,謂以毛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為筆。言插筆備禮也。”
【篦(bì)】同“鎞(bī)”,釵。是婦女戴在發髻上的一種首飾,由兩股合成。《琵琶行(並序)》:“鈿(diàn)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鈿頭銀篦”,即上端鑲著金花的銀釵。
【璫(dāng)】女子的耳飾。《孔雀東南飛》:“腰若流紈(wán)素,耳著明月璫。”紈素,白綢子;明月,明月珠;璫,耳墜子。
【玉玦(jué)】佩玉之一種。環形,有缺口。又,玦與“決”同音。古時常用以作為與人斷絕的象征物品。《鴻門宴》:“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這裏意思是範增用玦暗示項羽要下決心殺掉劉邦。
【環珮】衣帶上所係的佩玉。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佩,同“珮”,玉製的佩飾。《楚辭·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寶璐。”柳宗元《小石潭記》:“聞水聲,如鳴佩環。”這是寫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而發出的聲響,清脆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