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一些腐敗分子,身居高位,毫不自律,當他們利令智昏、大搞腐敗的時候,不但把自律拋到了九霄雲外,甚至把做人的準則都完全扔到了一邊,最終不僅給組織事業造成極大損失,自己也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很多事例都充分表明,防範腐敗最根本的是要通過領導者的自律,加強監督,製約權力,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因此,領導要增強自律意識。

增強自律意識,成為下屬的表率,領導者一定要把好以下五關:

1.權力關。權力是把“雙刃劍”,它可以使人高尚,因權揚名;也可以使人墮落,因權敗身。每個領導必須懂得,權力就是責任,領導的權力來自組織,隻有為組織服務的義務,絕不能把組織賦予的權力變成牟取私利的工具。領導增強自律,必須牢牢把住權力這個關口,著重在加強自身約束上下工夫。

2.金錢關。自古以來沒有幾個做官的死於饑寒,但死於斂財的卻不乏其人。我國是一個具有數千年封建社會曆史的國家,“有錢能使鬼推磨”等封建殘餘意識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領導也不能例外。受“一切向錢看”的影響,近些年來一些領導經濟違紀案件呈不斷上升趨勢,有的人一心想著錢,眼睛盯著錢,唯錢是圖;有的甚至利令智昏,為了金錢而冒“上絞架”之險。對於金錢的誘惑,作為領導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決不能憑借手中的權力損公利己或撈取不義之財。要正確地對待金錢,這才是每位領導的立身之道。

3.名節關。廉潔人自威,腐敗家必危。廉潔與否,關係到領導的名節和作為,更關係到組織的存亡與興衰。有的領導,清廉勤奮了大半輩子,卻因一時的貪欲而身敗名裂,一生清名毀於一旦,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金杯銀杯不如下屬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下屬的誇獎”。人情關係處理要得當,在人際關係上,提倡“君子之交”,不摻雜不健康的庸俗色彩,保持人際交往的純潔。嚴以律己,做人留下形象,做官留下清白,做事留下業績。

4.子女關。有一些領導“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對親屬子女不能嚴格要求,為了他們的位子、票子、房子四處奔波,甚至親屬子女出了問題,也不問是非,不辨曲直,極盡包庇袒護之能事。一輩子嚴於律己,最後在子女問題上出了岔子,實在是不值。

5.法紀關。有不少領導曾經權傾一時,威震一方,他們曾經是許多人的座上貴賓,卻因為無視法紀而身陷囹圄,成為階下囚。領導者要從中汲取深刻的教訓,時刻繃緊法紀這根弦,堅持慎獨、慎微、慎權、慎欲,自警、自省、自重、自勵,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珍惜人身自由,從嚴要求自己,老老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清清白白管理。

管理者要加強自律,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和權力觀,始終保持頭腦清醒,不為情所累,才能確保職業生涯長青。不僅如此,管理者還要學習追求高尚的品德。

領導者的品德是決定領導自身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領導者魅力的重要源泉。具有高尚品德的領導,下屬會從內心深處感到跟隨這樣的領導是一種榮耀、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下屬會傾心擁戴這樣的領導而且願與之共謀大業。

組織工作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的個人魅力,一名領導的工作能力再強,沒有高尚的品德,也難以服眾。從這個角度講,領導的個人品德直接影響到組織的執行力,因此,領導者要加強自身修養,保持高尚的品德。俗話講“德高望重”,領導者如果具有高尚的品德,如:正直、誠實、謙虛、果斷、樂於助人等,可以在無形當中擴大自己的個人權力影響力,很多工作任務領導可能還沒分配下去,下屬已主動完成。品德高尚的領導者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下屬。以自身的品德在組織內產生強烈的影響力,使自己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仿效的楷模。這是職位權力無法比擬的一種強大的影響力。

中國有古語雲:“服人者,以德服為上,才服為中,力服為下。”把才服放在德服之下,這種思想是正確的。著名詩人但丁也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如果說領導已經具有了某些才智與能力,保持高尚的品德,就能讓他成為德才兼備的好領導。有些領導者迷信職務權力,認為憑借職權就可以使下屬歸服,特別是在事業單位,這種思想意識就更濃,其實這隻是服權,帶有強製性,下級不得不從;而不是服人,其產生的力量極其脆弱,一旦下級的才能超過自己,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時,這種威信就會動搖,甚至消失。職務權力確實可以讓下級“口服”,但不能讓其“心服”。我國是一個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國家,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位就是要“修身”,然後才能談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在中國,下屬往往難以容忍接受一個雖然能力較強但品德不良的領導。在下屬接受領導都已經成了問題的情況下,領導者的績效就更無從談起了。

那麼,要如何培養和保持高尚的品德呢?

1.重視品德。高尚的品德是本分做人的道德基石。伏爾泰曾說,“造就政治家的,絕不是超凡出眾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人格。”一個領導的品德好壞、素質高低,決定著他言行的方向與效果。

2.看重德行。領導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下屬對領導的評價,領導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更應講德性,重德行。要忠於職守,自覺做到不比物質比素質、不比學曆比學識、不比資曆比能力、不比職務比服務、不比獎杯比口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紀律原則、堅持服務宗旨;時刻注意慎獨、慎微、慎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始終保持高尚的品德;堅持做到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該得的東西不得,守得清苦,耐住寂寞,做一個“明白人”、一個“正直人”、一個“規矩人”。

3.抵製誘惑。在金錢和欲望極度膨脹的今天,每一位領導要進一步加強道德修養,以高尚的品德感召人、凝聚人,絕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挖空心思撈好處、牟私利。領導要樹立正確的晉升觀,堅持淡泊名利,防止心浮氣躁、橫攀豎比;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持秉公用權,保持清正廉潔、遵紀守法,講原則,不講“交情”,講正氣,不講“義氣”;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堅持擇善而交,保持健康純潔的人際關係;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反對庸俗奢侈,保持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

每位管理者如果都能做到“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始終保持著高尚的品德,那麼他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也將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個必將成功的管理者。

3.言出必踐,不許空諾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就必須要始終抱著一諾千金的信條,對自己的每一句話負責到底,做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作為領導者,是否守信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威望和功業,也關係到集體的形象與興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逐鹿中原。袁術是世家子弟,仗著祖輩的餘蔭,坐鎮一方,也想趁機多撈點好處。孫策在孫堅死後,繼續追隨袁術。袁術為了激勵孫策為自己賣命,曾許諾說隻要他攻下九江,就讓他任九江太守,但孫策攻克九江後,袁術卻任陳紀為九江太守。

孫策的感受可想而知。過了段時間,袁術為了讓孫策去攻打廬江,又許諾說:“本來是要你擔任九江太守的,可我卻錯用了陳紀,我知道對不住你,一定會對你有所補償。現在你去攻打廬江,勝利後就任你做廬江太守。”孫策心中升起一線希望,受命而去。孫策驍勇善戰,得勝而回。不料,袁術卻不提加封之事,把廬江太守的位子給了老部下劉勳,根本不拿孫策當回事。

孫策徹底對袁術失望了。後來,孫策借機假裝替袁術征討江東,請派兵馬。袁術信以為真,認為孫策仍會死心塌地地為他賣命,就給他調兵遣將。孫策有了兵馬,又碰上了周瑜,勢力越來越大,最終占據了江東。袁術因為不守信用失去了孫策,手下又無其他能人,最終窮途末路,吐血而死。

以封官加賞讓下屬赴湯蹈火,確實有很大作用,但像袁術那樣,讓拚死效力的人什麼也得不著,卻讓那些無德無能的人坐享其成,這就等於逼迫忠誠的下屬背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