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一言既出,承諾了一件事,下屬即對領導產生了期望。如果承諾不能兌現,下屬便會厭惡,隨之領導也就失去了影響力。
很多做領導的人有一種老毛病,那就是把自己跟下屬約定的事當作無關緊要,即使失信也不太在乎。更有甚者,對於下屬提出的難題,慣於使用伎倆搪塞過去。久而久之,不但喪失了下屬的信賴,還被認為是個虛偽的人,領導能力大大下降。
有一天,魏文侯跟大夫們飲酒,魏文侯下酒令說:“幹杯不盡的要罰酒。”讓公乘不仁監督。喝到後來大家幹杯時,隻有魏文侯沒有舉杯。公乘不仁便要罰酒。文侯瞪眼看著公乘不仁並沒有接受罰酒的意思。
侍者說:“不仁不能罰酒了,文侯已經醉了。”不仁說:“古人言:‘前麵的車子翻了,可以作為後麵車子的警戒’,這是說重蹈覆轍的危險性。為臣的不能改變酒令,為君的也不能改變自己的酒令。現在君王自己下的酒令自己不執行,這樣行嗎?”文侯便舉大杯飲酒,奉公乘不仁做上客。
有明君必有賢臣,公乘不仁能執行酒令,是因魏文侯認識到言行一致才能取信於人的重要意義。言行一致,知錯必改,這是魏文侯之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主要原因,這也是值得現代領導者借鑒的。
如果你當眾宣布:“若能超額完成任務,大家月底能拿到40%的分紅。這是怎樣的一則消息呢?情緒亢奮的員工可能無暇顧及它的真實性了,員工的想像力早已進入了月底分紅的一幕。這個月員工們必定會熱火朝天地工作,扳著指頭盼望著月底的到來。到了月底,你的員工們都眼巴巴地指望你能說話算數,而你卻隻來一句——對不起!想想看,這後果是多麼的可怕。如果你下次再發出號召,讓員工們苦幹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有誰還會為你真心真意地幹活呢?誰都會對你的話打一個大問號。而一旦員工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你在組織中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你的權威沒有了,難得樹立起來的信任也失去了,赤裸裸的雇傭關係會讓你覺得自己置身於一個由僵硬的數字符號構築的組織環境之中。
領導力來自好多方麵,一個言而無信、信口雌黃的人,是沒有領導力的。現實中,領導者的誠信意識呈現出現實化、多元化、層次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諸如價值傾斜、道德判斷剛強、誠信意識缺失等問題。有些領導者輕易表態,朝令夕改;有的領導者到處許願,開空頭支票,結果是聽得見,摸不著;有的領導人好大喜功唱高調,製定脫離實際的高指標;有的領導者光鼓動,不實幹,這些都是有害而無益的做法。
作為現代領導,要激發員工的動力,就要自身行信,言行一致,做到兌現不了的事幹脆不說,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做到。尤其涉及到員工切身利益的問題,更要講“信用”。如對賞罰、獎金與福利待遇等製度,定出的就一定要執行;對許諾培訓、升遷等,要說話算話。同時在員工權力、管理人員的製約等方麵,更要講信用。
誠信對於一位領導者來說至高無上。有了它,他才能夠領導人們到達“承諾之地”;沒有它,他就會在期望的荒漠中徘徊不前。誠信一旦失去,就很難重新獲得。對於任何一位希望有所建樹的領導,要謹小慎微地保護好你的誠信,照顧好它,永遠不要把它丟失。領導守信,核心是對下屬負責。誠信的主要含義是無欺、守諾、踐約,對於領導來說,堅守誠信,在工作中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承諾前要深思熟慮
如果不能完全肯定自己能夠實現,那就不要承諾。承諾要全心全意,要保證它能不折不扣地實現。當你說:“完成這個任務後,我給你們加薪”時,你心裏要確保這個承諾一定能夠實現。
(2)按時兌現承諾
承諾後,你要時時記住這個承諾,並在他人提醒你之前兌現它。當他人提醒你時,也就是他們看到了你想拖延不履行承諾的一麵。這是他們對你的信任發生危機的前兆,千萬不要給別人留下這種印象。
(3)恰當處理意外情況
凡事都可能會有意外,承諾也是如此,當因為意外原因使你的承諾沒有辦法兌付的時候,你就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就應該開誠布公地與接受你承諾的人重新進行商洽。
這件事要盡快做,不要等到火燒眉毛。如果員工們知道你一般總能恪守承諾,而在無法實現時也會盡可能地和他們進行協商,他們就會相信,你是一個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領導者。
言出必行的守信作風,永遠讓人尊敬和敬佩。管理者要做到慎重允諾,就必須堅持“言出必踐,不許空諾”的原則。言必行,行必果,逐漸改掉信口開河的毛病,謹慎言行。
4.知錯就改,勇於承擔
工作中,管理者決策失誤是難免的,很多都會造成不良的後果。作為管理者,如果把過錯歸於下屬,或懷疑下屬沒有按決策辦事,或指責下屬的能力,就很容易失掉人心,失去威信。麵對忐忑不安的下屬,管理者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自咎自責,緊張的氣氛便會緩和。如果是下屬的過失,而你卻責備自己指導不力,變批評指責為主動承擔責任。更會令下屬敬佩、信任和感激你。
二嘎和三娃是好朋友,他們幾乎無話不談。他們還約定每天一同放牛、一同吹笛。因為三娃比二嘎小5歲,所以三娃什麼事兒都聽二嘎的。
有一天,二嘎和三娃一同放牛,三娃看到路邊有棵樹,就問二嘎:“二嘎哥,這是一棵什麼樹?”二嘎也不認識這棵樹。但是,他看到三娃一臉認真,覺得好笑,便順嘴說道:“這是一棵杏樹,過段時間,樹上就能結出大黃杏,我們就有的吃了。”三娃一聽,饞得直流口水,一心盼著杏樹能快些結果,好大吃一頓。
後來,樹結出了花骨朵,三娃高興地去告訴二嘎。再後來,樹開花了,三娃興奮地去告訴二嘎。終於有一天,這棵樹結出了果實。三娃迫不及待地拉二嘎去看,二嘎隨著三娃來到了這棵樹下,看到樹上結的果子根本就不是杏的果實,冷汗不由自主地從臉上流了下來。他心想:三娃那麼關注這棵樹,萬一他知道我說錯了,三娃肯定會笑話我的,好在他也不認識,等過段時間再說吧。
又過了一段時間,樹上的果子成熟了,那些果子比杏要大一些,並不是什麼“大黃杏”,而是紫色的果實。他知道,這是一棵李子樹,並不是他所說的杏樹。
三娃在一旁焦急地問:“杏怎麼變成這種顏色了?會不會有毒啊?我們還能不能吃呢?”一連串的發問讓二嘎有點發懵,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對三娃解釋道:“這就是你不懂了。比方說,我們都是人,但是長相還各不相同呢。這種果子也是杏的一種,絕對沒有毒,而且味道還很好呢,它叫‘紫杏’。”三娃恍然大悟,對二嘎的話深信不疑,高興地爬上這棵樹,采了很多所謂的“紫杏”。三娃津津有味地吃著,而二嘎嘴裏雖然吃著甜甜的李子,心裏卻有點不是滋味兒。
正在這時,突然來了一個農夫,對他們吼道:“是誰讓你們偷吃我家種的李子?”二嘎一把拉住三娃的袖子準備逃跑,可三娃卻站在原地一動不動了,嘴裏不停地念叨著:“李子,這是李子,不是杏!”
二嘎比三娃的年齡大一些,所以他認為自己懂的要比三娃多很多,不認識李子樹還不懂裝懂,欺騙了三娃,當事實擺在眼前的時候他竟然還來個“紫杏”之說,企圖蒙混過關,讓三娃誤信他的話。但“紙是包不住火”的,事實畢竟是事實,最後,二嘎失去了三娃對他的信任。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天生的全才,沒有誰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的領導者認為自己是領導,無所不知。誠然,能成為領導者的人,的確都具備出眾的特質,但是這不代表無所不能,所以領導者不能盲目地誇大自我能力,不能自我膨脹。人無完人,誰都有不足,誰都有做錯的時候,說一聲“這個我不知道”或是“對不起,是我錯了”,其實並不丟人,相反,還會更得到他人的尊重。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再高明的人也難免會有失言或做錯事的時候,關鍵是領導者如何處理自己的失言和錯誤,做好善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