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犯了錯時,一般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死不認錯,而且還極力為自己辯解。這一點也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人性的一種本能反應,也是為了生存的一種手段,怕認錯就受到懲罰。另一種反應是低頭認錯。

兩種反應各有利弊得失,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種反應的好處是不用承擔錯誤的後果,即使承擔,也因為把其他人拖下水而分擔了責任。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證據明明擺在眼前,還死不認錯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過,也可避免別人對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懷疑。

可是,這種死不認錯的做法並不是一種上策,因為死不認錯的壞處比好處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錯,那麼此錯必定有人知道,甚至在下屬之間已經傳開,你的狡辯隻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讓人對你心生嫌惡罷了。如果所犯之錯證據確鑿,你雖然具有一流的狡辯功夫,但還是逃不掉責任,那又何苦去抬頭辯解呢?如果你所犯的隻是小錯,用辯解去換取別人對你的嫌惡,那更劃不來!

姑且不論犯錯所需承擔的責任,不認錯和狡辯也有損於自己的形象。不管你口才多麼好、權力多大,又多麼狡猾,如果你逃避錯誤,那他人就會認為你“敢做不敢當”、“沒氣度”等。於是,下屬們不敢信任你。更因怕你哪天又犯了錯,把責任推得一幹二淨,於是抵製你,拒絕與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認錯誤會成為一種習慣,也使自己喪失麵對錯誤、解決問題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那麼第二種情形呢?你會說,如果誠實認錯,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價,獨吞苦果嗎?有時候的確會如此,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得到別人的原諒——既然領導都認錯了,還要怎麼樣?所以。在現實情況下,認錯的後果並不像想像得那麼嚴重。

另外,低頭認錯還有一些間接的好處,例如:

(1)維護權威。維護權威是每個管理者都必須重視的一大課題。有了過錯和失誤,顯然影響了權威的樹立,許多管理者或敷衍搪塞,或矢口否認,或避而不談。其實這反而顯出其拙劣和愚蠢。痛快地承認不足,認識過錯,讓人們看到你勇敢的精神和坦誠,反而能奇跡般地增加自己的威信。

(2)顯示胸懷。一旦有了過失、犯了錯誤,管理者如能引咎自責,向被危及一方坦陳自己過失的嚴重,一定能給人胸襟博大、大度容人的印象。

(3)警策他人。有時,某項工作的過失是領導集團所犯,或本與某領導無直接關係,而這些領導又偏偏心存僥幸,或企圖蒙混,不予承認。如果某領導勇敢站出,首先承認自己的責任,往往能令其他人自慚形穢,也不得不承認錯誤。

(4)消除隔閡。領導與領導之間、領導與員工之間,因為工作會不可避免出現隔閡。這種隔閡或矛盾不及時消除,勢必影響工作。借助某項工作失誤的契機,領導若向另外的領導和下屬承認過錯失誤,甚至把不是自己的過錯也攬過來,往往能很快地消除偏見、隔閡、誤會,增進班子團結。

(5)磨煉自己麵對錯誤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缺點,而且其他人也做不到這一點,趁早培養這種能力,對你的未來大有好處。

由此看來,對待犯錯,關鍵在於態度,低頭認錯比抬頭辯解要劃算得多。下屬不會因為你對錯誤的遮掩和固執而仰視你,同樣也不會因為你的坦然認錯而小看你。相反,勇於認錯會讓下屬看到你的坦誠和改正錯誤的勇氣,從而更加欽服你。

5.與員工同甘共苦

作為一名管理者,身處逆境時,要能與員工有難同當,共渡難關;時來運轉時,也千萬不可居功自傲,獨享成果。管理者必須和員工同甘苦,共富貴,隻有如此,才能贏得威望,得到員工的愛戴,得以成就偉業。

清朝道光年間,為了抵抗外國列強的侵略,陳化成70多歲了,仍舊接受了道光帝的使命,率領軍隊駐紮在寶山。一天夜裏,忽然刮起了狂風,暴雨傾盆。致使駐地附近的水塘迅速漲溢,大水隨之向營區蔓延開來。隨從的將士請陳化成把帥帳移到高處,以免大水進入影響休息。陳化成說:“我的大帳是士兵們的向導,一旦移動了,士兵們不明就裏,必然會使軍心動搖,影響士氣。況且士兵們都睡在泥水中,我卻一個人高高在上,這怎麼行!”堅決不準移動帥帳。七十多歲的陳化成堅持在水中處理各種軍事事務,這件事感動了所有的士兵,於是士氣大增,士兵作戰英勇無比。

其實,與人共患難並不是一件困難事,因為危難情況下,共渡難關,同舟共濟往往是唯一選擇。但困難的是危險之後,苦盡甘來,仍能與員工共享安樂就不容易了。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的重耳即位之前,深得介子推的幫助。他即位之後,就論功行賞,功大的封邑,功小的晉爵,各得其所。介子推不願受封,重耳仍把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封為介子推的祭田。這件事深得大臣們敬重,眾臣此後更加竭力相助,終於幫助他打敗楚國。

以史為鑒,我們可受到不少啟發。作為一名管理者,身處逆境時與員工共渡難關,時來運轉時千萬不可獨自居功,盡享成果。唯有如此,才能贏得威望,得到員工愛戴,共創公司之大業。

一些領導者長時間在安逸的生活滋潤下使“同過緊日子”的觀念變得淡薄了,同甘共苦的精神沒有了。他們隻一味地要求別人艱苦創業,自己卻花天酒地,享盡“清福”。媒體曾披露過這樣一件事:

某企業工人輪流下崗,幹部輪流分批旅遊。工人輪流下崗3個月期間,共節約“工資成本”14萬元。而幹部分3批旅遊共花費11萬元。

有誰願意去效忠一個貪生怕死、貪圖享樂的領導者呢?

作為一名領導者,一定要擁有與員工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的精神。每個企業都有運氣不好的時候,每個企業也都有身處逆境的時候。一名出色的領導者應該是一名好的舵手,帶領員工共同努力,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充滿自信麵對困難;千萬不要端著一副領導的架子,指使別人上危船,然後自己卻坐著小艇在後麵跟著。身為領導更要以身作則,盡一份力,否則牆倒眾人推,你這領導坐的小艇也別想平穩地駛到對岸去。

日本鬆下電器就倡導管理者與員工同甘苦、共患難。當麵臨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時,在外界一片裁員、減薪、縮小經營規模的大背景下,鬆下公司則在大阪福岡區設立了新工廠。在世界性的不景氣下,產品不斷地被製造出來卻在倉庫內堆積成堆,針對這種情況,管理層擬定了“生產減半,員工減半”的管理方針,請鬆下幸之助指示。

但是鬆下幸之助堅持決定一個人也不減!他認為:“不能因為公司處境艱難就裁人,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要關心員工……”當公司的其他高層問他“沒有這麼多活怎麼辦?”鬆下回答:“辦法我已經想好了,改為半天上班,工資按全天的標準計發。”

就這樣,員工們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歡聲雷動,大家紛紛發誓為公司奮戰,鬆下公司因此出現了萬眾一心、共度難關的局麵。雖然鬆下幸之助這個決策,在一段時間加重了公司的負擔,卻換來了員工的支持。雖說生產減半,員工隻上半天班,但卻沒有一個員工休息,每個人都利用這半天時間推銷庫存產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兩個月就把倉庫裏堆積如山的產品銷售得一幹二淨。

鬆下先生在公司遇到困難時非但沒有解雇員工,反而願意與員工一道接受困難的考驗,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員工、愛護員工、信賴員工、願與員工同甘共苦的良好道德品行,使廣大員工在精神上受到極大鼓舞,在生活上獲得保障的前提下,同心協力幫助公司渡過難關。

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就需要依靠領導者與員工的共同努力,同舟共濟。隻有在同甘共苦、患難與共中形成的上、下級關係才是最牢固的關係,才能使事業飛速發展,使企業充滿活力,不斷開拓前進。

惠普公司的創始人比爾?休利特曾經說過,“我這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參與、創建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是以高科技、高質量、好的管理聞名於世,然後又成為很多公司模仿的對象。同時我也希望在我百年之後,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能繼續延續,這家公司的生命能繼續延續,還是很多人討論的一個對象。”

現在,休利特的希望已經實現了。惠普用獨到的企業文化理念和做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惠普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分享的成功。在惠普,人事政策的管理目標就是使惠普的員工共同分享公司的成功。惠普的精神就是:惠普的所有員工共同分享經營中的利益和責任。比爾?休利特說過,“惠普相信惠普員工想把工作幹好,有所創造。隻要給他們提供適當的環境,他們就能做得更好。”

惠普設置了專門的激勵機製:每個人的成就都會反映出來,並且同時會展現出一套完整的補償措施,即薪水和福利。惠普的每位員工都會根據業績得到相應的就業安全保障,擁有安全、愉快、完備的工作環境,發揮多樣化的才能,尤其自己所作的貢獻還可以得到肯定,增添了無盡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惠普的這些做法使我們看到了領導者與員工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的精神,也正是因為如此,惠普的員工對惠普有著極強的凝聚力,無論在惠普的哪一個機構,都能感覺到惠普人對自己工作的滿足。

企業領導者隻有做到與員工同甘共苦、患難與共,才能成為企業文化的塑造者。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依靠領導與員工同甘共苦、患難與共,而從中形成的上下級關係才是最牢固的關係。

艾科卡就任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經理時,由於企業滑坡,公司猶如一盤散沙。他認為經營管理人員的全部責任就是動員員工來振興公司。在公司最困難的日子裏,艾科卡主動把自己的年薪由一百萬美元降到一萬美元,艾科卡超乎尋常的犧牲精神在員工麵前閃閃發光。很多員工被艾科卡的行動感動得流淚,也都像艾科卡一樣,不計報酬,團結一致,自覺為公司勤奮工作。通過企業所有員工的通力合作,不到半年,終於使克萊斯勒公司起死回生,成為了擁有億萬資產的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