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主筆丹諾先生看了報紙,立刻氣呼呼地走來,向他問道:“昨天原稿中有一篇我用紅筆勾出的關於‘奇異蘋果’的文章,為何不見登出?”
那位校對員誠惶誠恐地把他的理由說明後,丹諾先生立刻十分誠摯和藹地說:“原來如此!是我錯了,我向你道歉,你做得十分正確,以後隻要有確切可靠的理由,即使我已用紅筆勾出,你仍不妨自行取舍。”
丹諾坦然承認錯誤的經驗值得借鑒。作為管理者要明白:很多時候,坦然承認錯誤不僅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比為自己爭辯有用得多。
當然,我們也了解拿自己開刀是很難的,每個人都有保守秘密的願望,更何況當眾拿自己開刀呢?對一般員工來說可能確實如此,可是,對管理者而言,這就是難得的提升自己形象的行為,千萬不能輕易錯過。
在很多時候,勇於認錯,似乎會讓更多的人知道你的過失,但這並不是在把你的汙點擴大,降低你的威信,相反適當地認錯,恰恰可以把汙點變作亮點,提高你的威信。領導在接受下屬批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妄加猜測下屬批評的目的
領導在接受下屬批評時,不要妄加猜測下屬批評的目的。如果下屬有理有據,下屬的批評就應該是正確的。領導應該將注意力放在下屬批評的內容上,而不要去懷疑下屬批評的目的。
2.不要急於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
有些領導性情比較暴躁,或者不太喜歡聽別人的意見。如果有人向他提出批評,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去反駁。當然反駁並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相反,可能還會使矛盾激化。當下屬提出批評意見時,領導應該認真地傾聽,即便有些觀點自己並不讚同,也應該很坦誠地麵對批評者,表現出很願意接受批評的態度。
3.讓下屬陳述批評的理由
有些下屬在進行批評時,喜歡將自己的意見概括起來,雖然說了一大堆,但很難讓人明白他具體在批評什麼。如果碰見這樣的批評者,領導者應該客氣地讓他講明批評的理由,最好能講出具體的事件。這樣做可以使領導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麵還存在問題和不足。另外,還可以讓無中生有的批評者知難而退。
4.承認批評的可能性,但不下結論
有時領導對批評者所批評的事情可能還不是很了解,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承認錯誤,還是不承認錯誤都會使自己被動。最穩妥的辦法是承認批評者的觀點能夠理解,但不應該就批評本身下結論。在此之後,領導應該認真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並進行認真地分析,最終對下屬的批評做出觀點正確的評價。
通常,那些能成大事者在不小心違反了紀律時,會采用自責的方式,巧妙地為自己找個台階下,這樣就既維護了紀律,還收買了人心,又能使自己不受懲罰。這種惠而不費之舉,又何樂而不為呢?現代企業的管理者都要學會這種智慧。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還不自知,不能很好地認識錯誤,又怎能談到改正錯誤呢?當你偶爾犯了錯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站出來坦然承認錯誤,不放過拿自己開刀的機會。這樣,不但於形象無損,還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
8.一定要樹立自己的權威
權威是什麼?詞典上解釋是“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管理者要想管好員工,就要在員工中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據《左傳》記載:孫武去見吳王闔閭,與他談論帶兵打仗之事,說得頭頭是道。吳王心想:“紙上談兵管什麼用,讓我來考考他。”便出了個難題,讓孫武替他訓練姬妃宮女。孫武挑選了一百個宮女,讓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
孫武將列隊練兵的要領講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時,這些女人笑作一堆,亂作一團,誰也不聽他的。孫武再次講解了要領,並要兩個隊長以身作則,否則軍法處置。但他一喊口令,宮女們還是滿不在乎,兩個當隊長的寵姬更是笑彎了腰。孫武嚴厲地說道:“這裏是演武場,不是王宮;你們現在是軍人,不是宮女;我的口令就是軍令,不是玩笑。你們不按口令訓練,兩個隊長帶頭不聽指揮,這就是公然違反軍法,理當斬首!”說完,便叫武士將兩個寵姬殺了。
場上頓時肅靜,宮女們嚇得誰也不敢出聲,當孫武再喊口令時,他們步調整齊,動作規範,真正成了訓練有素的軍人。
在企業中,孫武所遇到的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管理者也應該像孫武一樣,樹立起權威,用一些有力的手段來壓住企業自由散漫的風氣,讓員工對你的權威不敢小視,這樣才能有效地管好員工,管好企業。樹立權威不能僅僅依靠權力和外表嚇唬人,因為它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而是需要找準時機動一番腦筋。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輔佐自己,並對他恩待有加,常在眾人麵前稱自己得到了諸葛亮猶如魚得到了水。然而劉備手下的兩員大將關羽和張飛卻對諸葛亮極為不服,認為諸葛亮年紀太輕,沒準是沽名釣譽,沒有真才實學。諸葛亮也早已看出來關、張二人不服,但因為他們是取天下不可缺少的得力幹將,又是劉備的結拜兄弟,也不好直接對他們懲處。
一天,曹操派夏侯惇率領10萬人馬直奔劉備的駐地新野殺來。得到消息後,張飛對關羽說:“這10萬大軍就留著給諸葛亮對付去吧!”當劉備向二人問迎敵之計時,張飛又說:“哥哥怎麼不讓軍師去?”諸葛亮深知自己現在還不能讓這兩個人心服口服,便向劉備要來了權力的象征——劍和印。
諸葛亮下達命令後,關、張二人果然不服,關羽說:“我們都有任務了,你幹什麼去?”諸葛亮說:“我留在城中鎮守。”張飛大笑:“我們都去拚命打仗,你卻隻在家裏坐看,好自在啊!”諸葛亮拿出了劍印,說:“劍印在我這裏,膽敢違抗者,斬!”關、張二人這才心生畏懼,雖然心中不服,但也隻得領命而去。
其後,諸葛亮火燒新野,令夏侯惇的10萬大軍慘敗而歸,立下了初出茅廬的第一功。關、張二人從此對諸葛亮的態度改變了很多,以後隨著勝仗越打越多,他們對諸葛亮的態度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員工最喜歡什麼樣的管理者?從人之常性角度而言,當然是那些整天笑嗬嗬、心慈手軟的上司,或者是對員工有求必應,掏腰包時決不皺一下眉頭的領導。員工工作時候的自由度很高,到領錢的時候又收獲頗豐,這樣的頭兒誰不喜歡?但客觀地說,管理者不是幼兒園的阿姨,不能僅僅去討員工的歡心,更重要的是,要為企業創效益,這才是管理者最大的職責。如果你一味地求慈尋義,隻會寵出員工們的怠慢之心,致使整個企業人浮於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又從何談起?有句古語叫做“慈不掌兵,義不守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管理者在樹立權威時要明白,威信的底蘊來自知識、經驗。個人威信與一種能力有關,這種能力影響當事者周圍的人群、環境和條件。它可以使別人相信當事者的言行,從而按他的意誌來做事情。
個人威信與個人特有的品質和特點密切相關。人格、能力、經驗以及所控製信息都是形成個人威信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些條件能夠使當事者對某些後果產生影響從而增加他們的控製能力。成功的管理者總是能夠利用任何的機會和場合來擴大自己的個人威信,他們知道在任何時候,沒有威信、不能影響別人的人是永遠也不會贏得別人信賴的,而得不到別人信賴的人是不會把事情辦成的。
同時,管理者的威信來源於自身的豐富知識。知識是管理者的寶貴財富。知識不但是征服自然的力量,也是征服人心的力量。管理者具有豐富的知識,能夠回答員工不能回答的問題,特別是管理者豐富的知識能夠給員工帶來實惠時,員工就會對管理者產生敬佩感,管理者就能在下屬心中樹立起較高的威信。中國有句古話說“淵深識魚樂,樹古多鳴禽”,意思是:水深了魚才快樂,大樹上麵才會多棲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管理者權威的樹立關鍵還在於其領導能力和用人技巧。在決策前多聽取意見,意見基本一致時,再定下決策。
某些優秀的管理者隻有在處理某幾個重要的事務時才親自決定。若將一個企業比作一艘大輪船的話,管理者的任務應該是把握方向,不是一個人把握方向,而是要和決策班子一起看著方向。
管理者發出的指令能否得到最有效的施行,也是直接關係到領導者權力的影響度和威信的力量。所以,管理者發號施令要做到說一不二,言出必行,為此要遵循如下規則:
1.謹言慎行
聖人舉步,眾人矚目。地位和知名度很高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必引起相當多的人注目而視。因此,具有高度社會地位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執有戒懼、審慎的態度,才能名符金口玉言之實。
古人雲,言必行,行必果。這是做人的學問,也是你處理好人際關係,樹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不少領導者所做的最不可取的一件事就是愛許諾,可他們卻又偏偏不珍惜這一諾千金的價值,在聽覺上與視覺上滿足了下屬的希望之後,又留給了人們漫長的等待與終無音訊可循的結果。
遵循尊重別人,謹言慎行的原則,成功一定會伴你而行。偉人們越是聲望高時,越是謙虛地審度自己的言行。否則,聲望也能走向反麵,正所謂不積小善,無以成名;不積大惡,不會有災。
2.令出如山
命令不能輕易下達,說了就需要不折不扣地得到執行,就不可輕易變更。若是一旦改變了,再去執行當然不好辦。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王者發令,重於泰山。說到做到,是樹立權威的前提。
果斷決策是樹立權威的有效途徑,管理者進行管理時要決策果斷,恩威並用,一定會樹立起自己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