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組織一定要有使命和目標,使命和目標是指組織要幹什麼;而建立規章製度就是言明什麼事做得,什麼事做不得;在做得的事情中,應該怎樣去做;做不得的事情如果做了,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建章立製是組織規範化管理的主要內容。領導者以製度說話永遠比依靠個人的發號施令更有力度,也更有效率。
1.好製度勝過一切說教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個“法”與“規”就是製度。製度是一種規範人行為的方法,具有剛性,它要求在一定範圍內和特定時間裏每個人都要遵守的。它具有強製性、工具性和時效性。管理員工離不開製度,好製度勝過一切說教。
從曆史上看,中國封建帝王的更迭總會引起劇烈的爭鬥,甚至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如何管理好皇太子,如何避免皇子之間的明爭暗鬥一直是令封建帝王們頭痛的問題,這種狀態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種好的製度才有所改觀。
雍正皇帝之前的清朝,因為沒有固定的立儲製度,所以皇位繼承三代都很亂。清太祖努爾哈赤沒有指定繼承人,死後皇太極與多爾袞長年爭權,給後世留下一個個疑案;清太宗皇太極還未立儲就暴亡,皇弟多爾袞、皇長子豪格等大有劍拔弩張之勢,最後的結果是太宗第九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因為他年僅六歲,不能親政,仍由宗室輔政,以此消弭可能發生內戰;順治帝二十四歲病死,沒有來得及建立繼承製度,臨終在母後的參與下,決定以第三子玄燁為嗣君,理由是他出過天花,不致因為這個令人恐懼的病症而短壽,
太子問題曾使康熙朝政治一度陷入危機。康熙皇帝兩次廢立太子。儲位鬥爭擾亂了康熙朝政,使清朝陷入政治危機中。這個鬥爭前後持續四十餘年,鬥爭以結黨的形式表現出來,它使宗室王公、外戚、滿漢大臣、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卷入其中,涉及的社會麵相當廣泛,一些集團垮台了,一些人遭到清洗,以致喪失生命。儲位鬥爭削弱了清朝的力量,大大影響了皇帝的權威,降低了行政效率,出現了嚴重的統治危機。
雍正皇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更加體會到必須對立儲製度進行改革。他從祖先的作法中認識到儲製不立有問題,照搬嫡長製也不行,於是他提出了秘密立儲的製度。雍正元年八月,他在大內乾清宮召見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把事前書寫好的關於儲君的諭旨密封好放置在宮內正中順治皇帝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規定等皇帝晏駕,打開諭旨,由被指定的嗣君繼位。
這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它具有立儲的作用,而克服公開儲君可能出現的弊病。秘密立儲,盡管連儲君本人及群臣都不知道是誰,但國本已經確定,人心有歸係,國家就有新君,不會發生動亂,這同公開立太子的作用沒有兩樣。密立的太子,因為沒有舉行正式的儀式,也不知道是誰,皇帝如果發現他不合適,隨時改換,遇到的阻力會小得多,影響也小,這樣對太子的選擇性強,又沒有嫡庶的限製,含有選賢的成分,比嫡長製好,也比明立太子好。秘密立儲,不會發生儲君與皇帝的衝突,諸皇子不知道儲位屬誰,也無攻擊目標,這種製度不僅改變儲位爭鬥病根,也安定了人心,這就是好製度的力量。
不能否認,製度對習慣於“人治”的國人來說,絕對是管好員工常勝不衰的法寶。關於如何經營企業,如何管理企業中的人,以及成功的企業最需要什麼樣的素質的問題,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比如有人強調要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有人看重充足的資金和高素質的人才,還有人倚仗良好的市場大環境和國家政策的傾斜等等。這些各有側重的看法無疑都是正確的,也是企業發展所不可缺的,但都隻是些硬件的要求。而對於軟件的呢?製度、文化的因素又是不可忽視的。畢竟企業是關於人的組織,而人的複雜多樣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特質,要求企業必須營造出有利於共同理念和精神價值觀形成的製度和文件環境,並約束、規範、整合人的行為,使其達成目的的一致性,最終有助於企業共同利益的實現。因為從根本上說,經濟學關於人的本性是懶惰自私的假設在商品經濟社會裏從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來說,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以,在任何單位裏,都需要規章製度。一套好的規章製度是管好員工的保證,甚至要比多用幾個管理人員還頂用。
任何企業的規章製度都不能成為擺設,應以有效的手段保證其得以貫徹落實,一旦發現有人違規犯戒,絕不能姑息遷就。
規章製度是企業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的固化和載體,是企業日常經營和管理的綜合體現。通俗地講,規章製度告訴員工什麼事情可以做,做了以後將會得到怎樣的獎勵;什麼事情不能做,做了之後將會受到怎樣的懲罰等。它的作用是規範企業所有員工的行為,維護生產經營的正常秩序。它體現的是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意誌。要注意的是,如果企業製訂的規章製度違反了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就是無效的。
從狹義上說,可以認為規章製度是管員工的,但從長遠的眼光看,缺乏必要的、合理的規章製度,企業是難以健康發展的。因此,規章製度既保障企業的利益,也保障職工的利益。
那麼,怎樣利用規章製度來提高管人的成效呢?
1.告知所有員工
企業製訂了規章製度,也經過了一定的民主程序,但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告知,它的合法性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在實踐中也確實有這種情況,規章製度製定後,鎖進領導的抽屜,大部分職工都不知曉。用員工並不知曉的規定來處罰職工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不知者不為罪”。
2.先嚴後寬
千萬不要讓員工認為規章製度隻是一種擺設,沒有權威性。在管理中,規章製度一定要說在前麵。遵守規章製度的,獎勵;違反規章製度的,懲罰。經過“循環往複”的獎與懲,最後使員工養成自覺遵守規章製度的良好行為,以後不用再監督,員工也會自覺地遵照規章製度來辦事。
3.製度麵前人人平等
企業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某個員工觸犯了規章製度,但是由於觸犯規章製度的是個中層領導,為了維護他的威信,就讓他免於處罰。如果用這種方法來處理,規章製度就失去了權威性,不能服眾。要維護規章製度的權威性,就要一視同仁,領導者也不能例外。
4.適時改動內容
再好的規章製度從出台的那一天就開始老化,因為一個企業和它的員工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作為一套規章製度,必須適應這個變化,才能發揮好的作用。領導者必須時刻注意審查本企業的規章製度,發現不切實際或不合情理的要及時糾正,不斷改進。
5.從小事著手規範管理
比如說,在員工進入單位時,領導者可以組織一個檢查小組,看他們是否穿戴整齊、衣著得體,有沒有按要求佩戴組織標誌等,如果有的話,就隨即把他們的做法給糾正過來。平時加強監督,發現小錯誤就說服他們,幫他們糾正,讓他們從小事上就養成服從製度的好習慣。
2.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製度
規章製度是任何一個組織都必不可少的,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製度是領導者的責任,他們應該有建立製度和規則的意識。
一個組織一定要有使命和目標,使命和目標是指組織要幹什麼;而建立規章製度就是言明什麼事做得,什麼事做不得;在做得的事情中,應該怎樣去做;做不得的事情如果做了,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某些時候,對一個組織來說,“不能幹什麼”比“能幹什麼”更重要,這也是管好人的不二法則。
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從江西遂川縣準備向井岡山進發。他向部隊指出,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持,紅軍是無法生存的,所以,要愛護人民群眾。為此,他親自宣布了紅軍的“三大紀律”,不久,毛澤東針對紅軍部隊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又宣布了“六項注意”。紅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贏得了群眾的真心信賴和擁護。當時流行著這樣一首歌謠:“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
1947年,隨著解放軍成為中國最具有競爭力的武裝集團,解放軍的大兵團作戰對其自身的軍事紀律、政治紀律和群眾紀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月10日,毛澤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起草了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要求“以此為準,深入教育,嚴格執行”。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重新頒布,對統一全軍紀律,加強部隊的思想和作風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可以說,許多中國人對解放軍的最初認識,是通過對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了解開始的。
管理好員工離不開製度,好的製度勝過一切說教。有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