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微乎其微,沒有人一生出來就是天才。但人與人之間做事的效率不同,取得的成就也各不相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成功者所具備的心理特質,合理地調整心態,你也一樣可以成功。
心態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午後,英國一所教堂裏,牧師正準備布道。可能是因為天氣又悶又熱的緣故,每個教徒都感到困倦。但是牧師發現,其中有一位紳士,他的精神狀態極為良好,看起來絲毫沒有困意,而且正聚精會神地聽牧師在那裏講道。於是牧師走到他身邊,很奇怪地問他說:“先生,我不明白,為什麼每個人都在打瞌睡,你卻能夠聽得如此認真呢?”那位紳士微笑著回答說:“老實講,在這樣的午後,聽這麼枯燥的講道,我也很想睡覺。可是我在想,何不把它用來試試自己的耐性,檢測自己的心態呢?事實證明,我的耐性和心態都非常好。我想,以這種耐性和心態去麵對工作,那麼還有什麼困難不能解決呢?”事實證明,他極強的耐性和良好的心態在他以後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英國首相格萊斯頓。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問題在於你怎麼來看待它們。心態不同,它所影射在你頭腦中的印象自然也就千差萬別。具有良好心態的人在絕望中也能夠看見希望,在黑暗中也能夠感受到陽光的力量。麵對人生的種種磨難和不幸,如果時時都能夠保持一種達觀的心態,笑對坎坷與曲折,那麼成功也就會近在咫尺。
從前有一位智慧老人,每天坐在加油站外麵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
這天,他的孫女兒在他身旁,陪他慢慢地共度光陰。他倆坐在那裏看著人們經過,一位身材很高看來像個遊客的男人(他們認識鎮上每個人)到處打聽,想要找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走過來說:“這是個怎樣的城鎮?”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來自怎樣的城鎮?”
遊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別人的閑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過了個把小時,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這裏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開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兒坐的地方。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下來問哪裏有洗手問,老人指著一扇門,上麵有根釘子懸著扭歪了的牌子。孩子的父親也下了車,問老人說:“住在這市鎮不錯吧?”坐在椅子上的人回答:“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
父親看著他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願幫助鄰居。無論去哪裏,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舍不得離開。”
老先生轉過來看著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然後那家人回到車上,說了謝謝,揮手再見,驅車離開。
等到那家人走遠,孫女兒抬頭問祖父:“爺爺,為什麼你告訴第一個人這裏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裏很好呢?”祖父慈祥地看著孫女兒美麗的雙眼說:“不管你搬到哪裏,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於你自己!”
心態左右著我們對人對事對環境的看法,而這看法又決定了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麼,是生命期待著你!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對工作的態度,往往會比工作本身更重要。的確,一個人要在工作上有所成就,除了客觀條件與資格能力外,更需要積極的態度。事情的結果往往跟我們熱心的程度成正比。
不可否認,一項工作做久了,難免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剛開始的激情自然也就慢慢消失了。激情沒有了,怎麼辦?跳槽,從新的工作中再尋找新的激情。這是現代社會中很多職場人士的選擇。
於是,很多人在畢業幾年內,甚至一兩年內,就已經有跳槽三四回的光榮曆史了。這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彈跳力似乎特別好,不斷地上躥下跳,好像這樣才能證明他們有著卓越的才力,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工作環境。的確,在很多跳槽者的意識裏,改變工作遠遠要比改變自己來得容易。
小李大學中文係畢業之後,揣著一份夢想,來到繁華的北京。上天似乎很眷顧她,在同學們都還在為工作東奔西跑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在一家頗具規模的文化公司上班了,而且待遇還不錯。可是,工作三個月之後她發現她每天做的工作就是組稿、校對,枯燥之極,在她的意識裏編輯應該是一份很有趣的工作。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後,小李認為自己實在是不適合做這項工作,於是她決定辭職。
辭職之後,她又找到了一份和自己專業對口的中學語文教師工作,但是不到半年,她就厭倦了孩子們的喧嘩吵鬧。於是她又決定換一份新的工作,這次她衝破重重阻力來到上海,在這個充滿挑戰性的城市,她開始籌劃自己的未來。
多日的奔波之後,她終於找到了一家比較中意的大型公司,正準備踏踏實實大幹一場的時候,她卻又碰到了不“中意”的領導。複雜的人際關係讓小李“呼吸”困難,在“嚴重缺氧”的情況下,她選擇了逃離。
畢業之後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小李就已經換了三份工作了。如今,她還在不停地尋找新的工作,甚至有朋友說她依舊還停留在試用期階段。
在工作中,有很多像小李這樣的職場新人,他們由於各種原因頻繁跳槽,不僅跳躍在不同的工作單位之間,還跳躍在不同城市之間,像是患了“多動症”的孩子,從不消停。甚至在進入一個工作單位還沒有來得及熟悉業務流程的時候,就會選擇另外的單位,跳來跳去,一直處在陌生的環境之中。這對自身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調查顯示,在同一個崗位上工作滿8個月的時候,30%的人會對工作感到厭倦,甚至有25%的人患上了“厭職症’,每天開始工作時,他們會莫名其妙的開始煩躁,工作打不起精神,甚至討厭和同事、領導打交道。當“厭職症”開始降臨的時候,一般人的想法是:逃離現在的崗位,尋找新的工作。事實上,很多“厭職症”的醫治並不需要變換工作這樣的“大手術”,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你隻要改變你自己就好了。
在上述過程中,和小李一起進文化公司工作的另一個女孩子叫張藝。在小李跳來跳去的幾年裏,她一直沒有變換工作。最初在工作幾個月的時候,張藝也和小李一樣感覺工作非常枯燥,以前在她眼裏非常有趣的漢字變得隻是一個個符號。怎麼辦,是跟小李一起跳槽還是選擇留下來?思考很久之後,她覺得首先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念和心態,培養自己對工作的興趣,如果自己努力之後還是不能適應的話,再考慮跳槽也不遲。
結果兩年多的時間裏,勤奮好學的張藝基本掌握了圖書出版的整個流程,而且對圖書編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還曾參與策劃了幾本非常流行的暢銷書。為此,她也得到了老板的青昧,很快被提拔為編輯部主任,全權負責公司的編輯任務。自然,她的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張藝和小李的故事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成功,不一定要靠跳槽。有時候,適當地改變一下自己倒是一條捷徑。
古人早就留給了我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的真理,我們工作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獲得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積累更多的財富。因此,當你“欲動”時,就需要慎重考慮換職業或換環境是否更有利於自己的飛躍,充分評估“動”所帶來的正負影響。因為每“動”一次,都標誌著必須從另一個零開始,而這樣的零起點太多了則不利於人生的發展。
人們常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其實,熱愛並不會教給你什麼,但是“熱愛”卻表明了你的學習態度,在這種態度下,你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習如此,工作也是如此。所以有人說過,“當一個人的態度明確時。他的各種才能就會發揮最大的效用,因而產生良好的效果。”
態度不同會使結果不同。一個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他的學習成績往往會名列前茅;一個態度正確的推銷員,可以經常打破推銷記錄;當然,正確的態度也可以使你的婚姻美滿;還會使你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發揮你更大的影響力;會使你成為領導人物,進而在各方麵都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不管在任何方麵,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都沒有太大的距離。有時候是心態在決定一個人的事業和成就。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克服萬難,取得成功;而有的人一生奔忙,卻又碌碌無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人成敗的關鍵就在人的心態。
有研究結果表明,積極、主動、努力、果斷、毅力、奉獻、樂觀、信心、雄心、恒心、決心、愛心、責任心等都是促進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這些積極的心態因素要占80%左右;這也說明是心態對人能否取得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也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態度。抱有消極心態的人將工作當作懲罰。每天愁眉苦臉麵對,他的人生隻能是漫長難熬的苦役;抱有積極心態的人視工作為享受,歡歡喜喜接受,他的生命必然會成為一首悠揚動聽的歌謠。如此之大的差別,誰最後能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時,麵對困難時,具有良好心態的人把困難看作通向成功的階梯,而消極心態的人則把它看成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建功立業,是因為他始終能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時時受到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的困擾。
有位哲人曾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還有一位偉人這樣說道:“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現實。天才和偉人之所以與眾不同,其決定因素就是他們都具有良好的心態。
保持警惕,識別對方的謊言
明朝正德年間,福州府城內朱紫坊有位秀才鄭堂開了家字畫店。由於這個人是個附庸風雅的主兒,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略知一二,頗有些名聲在外,所以店裏生意頗是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