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做子女的可能無法遵循這樣的古訓而“不遠遊”,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是“遊必有方”,這個“遊必有方”我們應該理解為安頓父母的方法。如果你不在年老的父母身邊,請尋求一種妥當的方式來安慰父母孤獨落寞的心靈。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巨大的遺憾總會發生在一些人身上,倘若你還幸福地擁有父母之愛,那麼,請別忘了,抽出你的百忙時間,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談談……

曾有一篇新聞,報道的是哈爾濱市一位71歲的老人,每月有2200元的退休金,有單獨的65平方米的兩室一廳住房,家中雇有一個保姆,每月費用450元,由兒女共同承擔。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老人卻以無人贍養的名義起訴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必須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對自己進行精神安撫。老人在材料中寫道:“我沒有物質上的贍養要求,我有能力養活自己,不要求兒子給予我錢物。但我要求兒子關心、體貼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周末保姆休息時,應來探望我、照顧我,不應留我一個人在家。此外,平時要來電話詢問我的有關情況。”

常回家看看老人,不但關心老人的衣食住行,還要多觀察父母,關心老人僅有的一點精神需求。讓老人過得開開心心。健健康康。

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們年輕時不能懂得父母的心,但是有一天,當我們自己也成為父母的時候,就能夠深切體會到那種濃濃的愛子之意。而當我們真正懂得了父母的心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頭發開始變灰、變白,他們的腰身日益彎曲,他們的臉上布滿皺紋……

有這麼一則童話:在一片茂密的山林裏,許多小鳥在無憂無慮地起舞歌唱,離它們不遠的地方有一對年老的鳥夫婦趴在窩中,它們感歎說:“孩子們的翅膀硬了,一個個都飛走了,就剩下我們兩個老的獨守巢中,真是感覺淒涼孤單啊……”

中國人的觀念中更看重天倫之樂,在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中,兒孫繞膝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然而,由於社會文化的變遷,大家庭逐漸解體,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一一以核心家庭為基礎,再加上工作調動、人口流動、住房緊張、年輕人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得人們心目中傳統的家庭觀念日益淡薄緊張,從而導致子女不能或不願與父母住在一起。於是,老人晚年的理想落空了,一時間,孤獨、空虛、落寞、傷感等各種情懷油然而生,因此導致精神委靡,顧影自憐,甚至經常偷偷哭泣,倘若老人又體弱多病、行動不便,這種消極感便會進一步加重。長此以往,身體免疫功能會降低,又會因此導致更多的疾病纏身。

現在的多數老人還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因此,他們很少要求子女對他們進行經濟供養,但是衣食無憂並非內心無憂,他們更渴盼子女的精神關愛。中國傳統思想是“養兒為防老”,因此,人歲數大了以後,就會不覺間對子女有一種依賴,也因此會變得敏感、脆弱,倘若這時再受到子女冷落,內心的痛苦是免不了的。因此,子女要意識到父母在心理和生理上可能遭到的危機,為父母的身心健康做一些實事。心理學家強調,與父母住在同一座城鎮的子女,與父母的住處盡量不要太遠,就像日本人提倡的“一碗湯”的距離最為合適。所謂“一碗湯”的距離是指子女與父母居住的距離應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衡量標準。而那些與父母異地而居的子女,除了要托人幫忙照顧父母外,還應更加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平時有事沒事多打幾個電話問候,盡量在節假日的時候回家探望等。

有一個做女兒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因為忘了一份文件,我從單位返回家中。推開門,看見父親獨自坐在沙發上對著窗外發呆,我走到父親身邊,他沒有察覺,看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後來又有幾次類似的情況,每次回到家時都看到父親呆呆地站在窗前出神。

於是,我開始留意父親,竟發現他總是一個人發呆很久。看著父親的背影我恍然明白,父親有的是大把的孤獨時光:報紙看完了,他不愛看電視,也不愛去鄰居家串門,他隻能在自己的空間裏“若有所思”,他的生活看似兒女孝順、風光無限,其實很苦很難熬。

第一天上班後,我就給父親打電話:“爸,我今天走得匆忙,碗筷也沒收拾,你洗一下吧!盆裏還有幾件衣服沒來得及晾曬……”父親大聲地一一允諾。

下班回到家,父親樂嗬嗬地對我說:“你交代的‘任務’我都完成了,還把你沒來得及拖的地拖了。”

此後,我總是刻意地留一些雜活給父親,每每下班回來後,我看到的是一個整潔的家和父親的笑容。

我這一“懶”,父親便有了“用武之地”,每天顯得忙忙碌碌,精神奕奕。還會時不時樂嗬嗬地告訴我他的“工作計劃”。看著父親充實的生活和燦爛的笑容,我的心中開出了欣慰的花朵。

其實,孝順有許多種方式,愛也有許多種方式。當你看到父母豐衣足食背後落寂的眼神時……不妨給他們找點兒事兒做,讓他們感覺自己依然寶刀未老,依然老有所用。

把握孩子的心理

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盒子裏裝著人類的全部罪惡。宙斯給她盒子時告訴她,絕對不要打開。正因為這樣,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裏的東西。她打開了盒子,結果人類所有的罪惡都跑到了人間。逆反的孩子就是調皮的潘多拉,想要知道秘密,越禁止的事情越要幹。孩子有逆反心理,對家長來說,也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這是每個孩子正常的生理周期反應。隻要父母指導得法,是完全可以順利地度過這一危險期的。

很多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孩子變得不好調教了,甚至專門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孩子開始長大的標誌,想要獨立的思想越來越明顯。想要向別人證明自己是大人了。但是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做是成人,於是就開始產生逆反心理。

心理學家說,人的自我價值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生活意義的心理根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無價值地生存在社會上。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影響和損害時,自然地會進行自我價值的保護,在態度或行為上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我們把這種逆反心理稱作“自我價值保護逆反”。

魯迅先生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不利於孩子發展”。曾經有一次,魯迅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湯圓時,客人都說新鮮可口。隻有海嬰說:“媽媽,湯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湯圓嚐了嚐,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說的話啊!”

有一名老師發現他的一個學生在偷偷抽煙,經過教育,自以為他不會再犯。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又接二連三地吸煙。經過深入的調查,老師發現原來吸煙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小幫派,在這個圈子裏,誰要因為被老師教育而不再吸煙,其他學生就會譏笑他。出於逞能的心理,他就陽奉陰違。明白了關鍵所在,老師就找來了所有和他經常一起吸煙的學生,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當時吸煙時的想法,當學生們敞開心扉的時候,他們自己就意識到了原來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多麼幼稚。問題這麼容易就得到解決了。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麼場合,看到孩子的毛病,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們的批評是正確的,也會使孩子感到丟麵子,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受到貶低和損害,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形成對他們的逆反心理。

一個孩子臨近考試決心要努力複習,期末考試打一個翻身仗,就在學校刻苦學習了一整天,晚上回家之後感覺到了疲勞,就決定小小地放縱一下,先看一集電視劇再溫習功課。但是,看電視的過程中,這個孩子心裏總是不踏實,想著自己還有一些功課沒有做完,於是,決心不看電視回到自己房間看書去,就在他快要走進自己房門的刹那,身後傳來了母親的聲音:“快考試了,你要好好複習。”瞬間,已經快要達到頂點的學習熱情突然被澆滅,這個孩子撅著嘴小聲嘟囔著:“就衝你這句話,今天我不學習了。”

為了感覺自己是有主見的。為了顯示自己是獨立的而不是人雲亦雲的,孩 子會對父母的話形成抵觸和對抗。你讓他做的他偏不愛做,即使你說的是對的。人就是這樣,壓迫越大,反抗越大。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知道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見的世麵越來越廣,隨之不知道的東西就會增多,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形成自己的獨特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的價值觀往往與父母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他們想要強迫自己的父母同意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的孩子,屬於“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表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麵。家長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的這些特點後,對待他們就更應避免簡單粗暴。也不能用“哄騙”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不管我們采取什麼具體的方法教育孩子,首要的一點就是理解孩子的心,滿足他們一定的好奇心,但是要有威嚴不能讓他們越軌。合理疏導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能激化出更嚴重的情緒。學會尊重孩子,孩子也有尊嚴,也有受人尊重的權利。

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快去做作業!”

請孩子做一件事情,可以這樣說:“你能幫我把那件衣服拿來嗎?”而不要說:“把那件衣服給我拿來。”

如果孩子幫你做了,你還要記得說一聲“謝謝”。這樣,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心情會很愉快,而且也很願意聽你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