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得罪自己勿得罪他人

誰都不願意與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遇到小人都是在所難免的。在與小人打交道時,我們應該秉持的態度是不阿諛,也不得罪。阿諛小人,就會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己也成為小人,但是,也不要輕易得罪小人,因為小人得罪不起。所以,當你不得不與小人打交道時,就一定要小心謹慎。

其實,得罪自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罪他人,尤其是得罪了小人。小小的得罪,也有可能會傷及一個人。不能怪別人心胸狹小,隻能怪自己不小心。我們知道人性是複雜的,由於平時不經意之間,得罪了某個人,也就是無意地傷害了某個人的利益或者是所謂的尊嚴,可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料到,這卻給自己留下了隱患。因為每個人做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比較寬宏大量,宰相肚裏可乘船,對於一般的事情,不會記掛在心上,事情過去了,也就忘卻了,不會再念念不忘。可是,有的人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人氣量狹小,沒有容人的氣度,無論大事小事都會牢記在心,如果有的人得罪了他們,他們就會念念不忘,並且懷恨在心,甚至會尋找打擊報複的機會。

李林甫心胸極端狹隘,容不得其他人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唐玄宗比較喜歡外表漂亮、一表人才、氣宇軒昂的武將。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在花園裏散步,遠遠看見一個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將走過去,便感歎了一句:“這位將軍真漂亮!”並隨口問身邊的李林甫那位將軍是誰,李林甫支吾著說不知道。此時他心裏很慌張,生怕唐玄宗喜歡上那位將軍。

事後,李林甫暗中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讚揚的將軍,調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地方,使他再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唐玄宗,當然也就永遠喪失了升遷的機會。

小人是琢磨別人的專家,會為芝麻大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價,因此在待人處世中如何與小人打交道,還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以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對付小人呢?如果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與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與小人兩敗俱傷的話,那就睜隻眼閉隻眼,對此不與理睬;或者敬而遠之,盡量不與小人發生正麵衝突。

為大唐中興立下赫赫戰功的唐朝名將郭子儀,不僅在戰場上得心應手,而且在待人處事方麵也是高手。郭子儀與小人打交道的秘訣就是:“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亂”平定後;立下大功並且身居高位的郭子儀並不居功自傲,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來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儀生病臥床,有個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拜訪。此人相貌奇醜,生就一副鐵青臉,臉形寬短,鼻子扁平,兩個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個活鬼。正因為如此,一般婦女看到他這副尊容都會掩口失笑。

郭子儀聽到門人的通報,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後堂去,不要露麵,由他一人獨自去招呼。盧杞走後,姬妾們又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為什麼此人前來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

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個人相貌極為醜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萬一忍不住失聲發笑,那麼他一定會忌恨在心,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儀對這個官員很了解,所以在與他打交道時加倍小心。

後來,這個盧杞當了宰相,極盡報複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過他的人統統陷害掉,惟獨對郭子儀比較尊重。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儀對待小人的辦法既周密又老練。

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訐,因為他問心無愧。小人為了自保,為了掩飾,就會施展反擊。也許有些人不懼怕小人的反擊,但要知道,小人之所以為小人,是因為他們始終在暗處,會使用陰險的手段打擊報複,而且不會輕易罷手。所以,在為人處事中,不要輕易得罪小人,以防吃虧。

可以得罪自己,不要得罪他人。所以我們要“戒疏於慮,警傷於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考慮,都要善於觀察,而不是自以為自己光明磊落,心地坦蕩,就對自己的言論沒有什麼約束行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根本沒有考慮對方人格和品性究竟如何,結果自己無意中得罪了人,卻仍然不知不覺,當自己遭到別人打擊報複的時候,卻仍然茫然一無所知。

我們要謹記:“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不可過多樹敵,更不可過多得罪別人。”隻有這樣你的朋友才會增多,你的敵人才會減少。處世之法不宜樹敵太多,因為樹敵太多會觸犯眾怒。中國傳統上認為“多個朋友多一條路,少一個朋友添一堵牆”,自古恃才高氣傲之人常犯這類錯誤,最後都會導致失敗。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說:“處世方麵,另外有一點,我覺得好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應該不得罪人。寧願自己搽麵惜膏,得罪自己好過。”

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跡世代被人們傳誦。但在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住在印第安州的一個小鎮上,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丟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後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把自己逼入困境。

1842年秋天,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鬥的愛爾蘭籍政治家傑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後,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後,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鬥。林肯雖然不讚成,卻也無法拒絕。後來在雙方監護人的調解下,決鬥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批評別人,斥責別人甚至誹謗別人的事就連最愚蠢的人都會做。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並能克己的人,常常是揚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林肯從此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最易得罪人的做法就是怪罪人,然而怪罪人卻又是我們的一個受情緒支配的下意識習慣,當有人做了錯事,失誤,對不起我們,或應該做的事沒有做到等等,我們就愛怪罪他們,搶白他們,結果於事無補,卻人我兩氣。最後,還可能讓人耿耿於懷。

所以,我們可以得罪自己,但千萬不要得罪他人。每當想怪罪他人或對他人發脾氣的時候,不妨這樣仔細想想:事情已經發生,並且已經無法更改,無法追回,不是發脾氣就能改變的。相反,責備人,怪罪人,不僅讓他人繼續感覺不好,也讓我們氣脹胸懷。大家糾纏在相互埋怨之中,把其他應該做的事情都耽擱了。

況且,做錯事的人已經知錯了,如小孩打碎了一個碗,他心裏本來就不好過,甚至很害怕。這時你完全沒有必要再訓他,道理他也明白了。可是你下意識地大發脾氣,吼他,罵他,甚至打他,這會讓他更委屈,更惶恐,甚或產生逆反心理。其實不就是一隻碗嗎?況且碗已經破了,吼罵不能讓它複原。不如不加責怪,隻是叫他以後小心,這樣容易紮壞手腳。這樣處理事情孩子不會有惶恐感,心中還會感激家長不施責罰。體諒他人的過失,會給他人一種溫暖感,他人更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因為你寬容他們的過失而放縱起來,要相信孩子已經能夠辨明是非對錯,並有向善的天性覺悟。

楚漢戰爭時,一次劉邦被圍,命在旦夕。韓信卻運氣高揚,在齊地打了勝仗,要求封為齊王。這使劉邦非常惱火,破口大罵韓信,可是在謀士的暗示下,劉邦立時反應過來,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出於做作,要求封自己為假王,劉邦給他封了個真王。因為此時劉邦已經明白,訓斥韓信不僅無益,反而僵化了關係,為淵驅魚(楚漢戰爭中,韓信統領的力量倒向楚,楚勝,倒向漢,劉贏,劉邦必須抓住韓信),不如佯裝無所謂,心中卻有數,而不必讓對方知道你心中所想的。發脾氣,正是讓對方知道了你心中的底。不動聲色,甚或雍容大度地表示無所謂,反而給對方施放了煙幕彈,讓他們摸不著底細。這樣既能緩解矛盾,又對自己長遠有益。

所以,不要輕易得罪人。社會是有不同的人組成的,人活在世上,每天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其它事業上,都和別人有一種互動的關係,也就是說,人是要靠彼此互助才能得以生存,如果你離開了人際關係,不要說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了,就是在古代,你也會寸步難行。得罪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剝奪自己發展空間的不好行為。

得罪一個同行,就為自己堵住了一條去路。或許你會認為,世界之大,得罪一個同行又何妨,不至於堵住自己吧!其實錯了,同行有同行的圈子,有同行的朋友,如果你處理的不好,就會在行業內失去信譽,失去幫助,就可能使你失去了永遠的機會。

得罪一個小人,你就會為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得罪君子,最多大家就是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幹了,但是如果你得罪小人,後果就甚為嚴重,他平時不動聲色,到了關鍵時刻他會出手,給你以嚴重的報複。

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我們常說: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但是,我們卻往往難以做到,人隻要活在這個社會上,不管日常生活、工作,還是創立自己的事業,都會和別人產生一種互動關係。也就是說,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的,即使是流落在荒島的魯賓遜也有一個叫“星期五”的夥伴,更何況是身處這一競爭激烈、人際交往頻繁的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因此,得罪人就會給自己的人際交往設置障礙,就會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甚至給自己帶來禍害。

維護良好的近鄰關係

有一個好鄰居,如自己多一良師益友,有一種好的鄰裏關係,更讓自己受益無窮。在如今鋼筋水泥的建築中,人們也不得不去重視和這種“良師益友”的關係。

人們都希望在自己困難時,有友人伸出援助的手,在鄰裏之間,也同樣。要別人幫助自己,首先應以幫助別人為前提,這樣的互幫互助,才能讓自己的希望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