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幫助,才能讓自己從中受益,這一點人們並不難理解,但僅僅是意識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必須將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許多事說起來非常悅耳動聽,要結合實際去做卻不容易。

更多的時候,該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心人。有心人看見“他人瓦上霜”,想到怎樣去做,立刻付諸行動,才能為和美的鄰裏關係打下基礎。他人的門前雪,不僅要掃,而且要多掃。要想擁有鄰居的信任,仍以“多”幫為妙。看到鄰家有難,理所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在自己有餘力的時候,能夠多做時應該多做,當鄰居認識到,有幸與你為鄰,而你又是如何被信任時,要想擁有和美的鄰居關係,並不困難。

在生活中,摩擦在所難免,遇到性情開朗的,總會有雨過天晴的一天,遇到孤僻內向的,也許會一直耿耿於懷。鄰裏之間,也難免會有口角,這時,多體諒、放寬心的處事態度則會為良好的關係起到畫龍點睛的一筆。

在處理鄰裏關係上,具體的做法是看到鄰居的長處,尊重鄰居的意願、看法,結成和美的關係網。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但意識中要有“尊重”這兩個字的概念,還要用心地讓自己去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把握住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們都有自尊心,隻有當自尊心受到別人尊重時,才會以此為基礎,產生和諧的人際關係。

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尊重必須要表現在行動上。在現實生活中,與鄰居接觸的時候不少,在一起聊聊家常,或互相幫助時,都可以借此來增進彼此間的感情,隻要把握相應的時機,表現出適當的尊重,一定會促進與鄰裏的感情。

與鄰居相處,自然會發生一些事,影響彼此的生活。對於鄰居正確的、有建設性的意見,我們應該持積極的態度,采取一定的措施改正,促進彼此間的和睦相處。這種做法才是可取的,並能增進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鄰居間互相幫助的事情很多。比如有的鄰居工作和學習很忙,時間比較緊,或家中人手少,有孩子拖累。這時,若你上街買菜,不妨主動問一下鄰居買什麼菜,順便幫鄰居買回來。有的鄰居有客人來訪,而碰巧家中無人,在弄清對方身份的前提下,或請客人留張紙條,或將客人引入自己家中稍候。如果客人給鄰居帶有禮品,可代為收下,等到鄰居回來時,再將紙條和禮品一並交給鄰居。如果鄰居家有人患病,要表示慰問,並主動幫助請醫生或護送住院。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要主動協助護理,並且幫助照顧家裏老人孩子,使鄰居能安心治病。假如鄰居因公出差,可以適當地應邀幫助照顧家裏,諸如買糧、買煤等。鄰居若是全家出了遠門,也可幫助照看家,還要義務為鄰居防火防盜。鄰居如果發生了突發性困難,在錢糧和物品方麵應主動幫助,以濟鄰居一時之難。鄰居家裏吵架生氣,或遇到煩惱、傷心的事求助於你時,不應袖手旁觀,應主動去勸解和開導。這樣當你遇到困難時,大家也會幫助你。

體諒別人並不難做。在爭奪小利小惠時,難免傷了鄰裏和氣,而我們更應該放寬眼光,遠望才能有更多收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為了有和美的鄰裏關係,更不必對小事斤斤計較,多為鄰居想一點,你會擁有燦爛而愉快的生活。

禍莫大於不知足

明清時期,人們有一種衣服是用猩猩絨製成的。這猩猩絨就是用猩猩的血染成的紅絨,顏色鮮豔永不褪色。要想染猩猩絨必須先逮住猩猩殺了它才行。這卻不是一件易事,猩猩生性凶猛,力氣很大,皮毛堅厚,可謂刀槍不入。但是獵人們發現猩猩有一個弱點,喜歡喝酒穿木屐。獵人就將木屐擺放在它們所要經過的道上,將烈酒放在旁邊。猩猩聞到酒香,見到木屐,知道是引誘自己,便破口大罵,並互相告誡不要上當,拉著同伴邊罵邊走。可是,走了以後又舍不得離去,過一會兒又回來看看,邊看邊罵,罵畢又走開。如此幾次後,它們就互相商議,何不去嚐一嚐呢?隻要不喝醉就行了,嚐一兩口總還是可以的吧。可是,等到喝了一口之後,酒香就迫使它們再往下喝,起初的警戒心理一下子全沒了,一個個都變得貪婪起來。結果,一仰脖子將所有烈酒喝個精光,不一會兒就醉得似一團團爛泥。獵人走出來,輕鬆地將它們上了綁。接下去,它們能做的隻有“舍命獻血”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不知足所帶來的苦果。如果這些笨猩猩真能“嚐一嚐”就放下,那麼喝點酒也未嚐不可。但是,它們喝了一口還想喝第二口,喝了第二口又想喝第三口,最終難以自拔。

也許有人會說,人不比動物,猩猩沒有人的理智。其實,人與動物都是類似的,如果自己被無止境的私欲所裹挾,也會像猩猩一樣樂而忘憂,喪失應有的警惕之心。這一點,看一看當今受到法律嚴懲的不少貪官你就會明白。不少貪官原來也是相當優秀的青年,也過過苦日子,但是他們當官有權之後,與金錢美女接觸多了,與燈紅酒綠打交道多了,就開始忘乎所以起來,發生了本不該發生的權色交易與權錢交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實,理智也早已經告訴了他們,這樣做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但是這種人一旦陷於私欲,就難免像那些猩猩一樣,難以自拔,最終身敗名裂。

“知足常樂”這個道理容易明白,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卻非易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工作條件好些,精神安逸些呢?想歸想,卻未必都能滿足。在各種理想、願望,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為現實的時候,你就要學會承認和接受現實,並且不消極、不失望,自己尋找心理平衡。在這裏,比較法很管用。通過比較你就會發現“別人騎馬我騎驢,後邊還有跑腿的”。通過比較,你的心靈自然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到時候,你會倍加珍惜現在你所擁有的,你會覺得快樂就在淡泊清靜之中。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的人常常會因為欲望無法得到滿足而心生悶氣。鬱鬱寡歡。其實你發火也好,生悶氣也罷,隻是作為當事人的你並沒有找到事情根源罷了。事情的根源無他,在於你的無盡的欲望,你的欲望很多。可是總得不到滿足,於是這些欲望慢慢地在你的心底積澱下來,並且會時不時地爆發一下,爆發自然就會讓你覺得情緒不好。知道了這一點之後。你就要學會在今後的生活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淡泊名利,不為得失所動。如此,你就會每天都擁有燦爛的好心情。

人的欲望有如無窮的溝壑,因而得寸進尺,得隴望蜀。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你給金銀他還怨恨得不到珠寶,你封他縣令他還怨恨你沒封他宰相,即使是做了宰相,他還想當皇帝。為了滿足貪欲,他勢必利令智昏,敲詐勒索,虛偽欺騙,進而不擇手段,殘害無辜,最後自掘墳墓,自釀苦酒。

老子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曆,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暴發戶們,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

生活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如果快樂是建立在物質享受上,那總會感覺生活裏盡是美中不足。就算有再好的享受,也不能讓人永遠感到幸福,反而容易使人疲倦。再好的美食,也會讓人生膩。如果不滿足平常的粗茶淡飯,什麼都要追求高品位,那生活裏就很難得到滿足,煩惱也就隨之而來。人每天都要吃飯,但如果隻惦記著人間絕少的美味,當前的飯食就淡而無味,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富貴壽善,美味佳肴,聲色犬馬固然常使人快樂,然而為了得到這些,得到了為了保住這些或唯恐失去這些,人們必然勞神累心,思慮不已,以至寢食難安,如此又有什麼快樂可言?追求金錢財富的人,在財富到手以後仍然能從財富中找到樂趣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相反它有時還會給人帶來麻煩與災禍。道家教人用知足知止和隨順自然的心態來看待富貴與貧賤。富貴來了不必驚喜忘形,富貴去了也不必悲哀落魄。不必為了富貴而患得患失,使自己活得又苦又累,更不能為了貪戀宮貴而違背道德,使自己成為千古罪人。

有個去海島度假的富翁勸誡一位同在海邊曬太陽的漁夫多去打些魚。漁夫問“為什麼要辛苦呢?”富翁說:“這樣能慢慢買一條大船,再努力攢上一大筆錢。”漁夫又問:“那又能怎麼樣呢?”富翁說:“然後你就可以在海邊悠閑地曬太陽啦!”於是,漁夫就反問富翁:“我已經在曬太陽了,為什麼還要那樣做呢?”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但“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人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但這與知足並不矛盾,實現了一個目標後,可以準備下一個,但不能在這個還沒實現時就想得更多,那就淪為了貪婪,事實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動力。

知足不同於自滿,雖然從表麵上看來,它們都是對自身情況感到滿意的反應,但事實上,由於出發點和外在表現的不同,它們往往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而從根本上說,知足也罷,自滿也罷,與外在客觀條件並不一定有相互的關聯,一個人自覺得生活到這個程度,於願已足,並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無懈可擊,樣樣可打滿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視客觀的條件,不妄想不貪求,也不去與他人比高下,能夠以寬容坦蕩的心去對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幹擾,順命隨緣地和平渡過。

那些驕傲的人,真的都是那麼自信、驕傲,對自身的一切都心滿意足,自認高人一等嗎?如果你肯仔細分析,也許會吃驚地發現,事情恰恰相反。

依據心理學上的說法,那種處處要表現自己的不凡,就怕誰人不知他的出類拔萃和光榮曆史,無法克製地要以驕傲的麵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滿足感、或自憐狂在作祟的人。因為缺少安全感、滿足感,便相對地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於要在別人的讚美或驚歎聲中找回信心,證明確實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樣不同凡響。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是由於反常心理在後麵推動,不但給人極壞的印象,也是一種十分可悲的病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