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的人很容易被人們認為是胸無大誌。因為這些人往往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時今日,不去爭,不去怨,不去嫉妒、傷害他人,樂觀地生活著,這樣就導致別人以為他們沒出息、沒能力。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知足並不代表不進取,無大誌,它隻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是一種看透世事無常後的大徹大悟罷了。

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豐衣足食,愛己所愛,沒有虛度這歲月年華,心靈從容富足,那麼無論貧富貴賤,都足以安心了。生長於貧困之家與生長於富貴之家,人生中的得意與失意,都不可看得太重。如果以不義的手段取得財富和尊位,好像浮雲一樣,既不會長久,也不值得看重。這是先哲孔夫子的一番話。他還說:人都有利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去貧賤、求富貴都必須以是否符合“義”為前提,“重義”應該是人的本分,因為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不顧一切手段,謀求富貴,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荀子說:如果去爭奪財貨,而不知道辭讓,隻是商人盜賊罷了。以這樣的姿態去揮霍自己的精力與生命,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褻瀆。

哲人莊子講過一個支離疏的故事。南方楚國有一個人叫支離疏,他的形體是造物主的一個傑作或者說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時開的玩笑,脖子像絲瓜,腦袋形似葫蘆,頭垂到肚子上而雙肩高聳超過頭項,頸後的發髻蓬蓬鬆鬆似雀巢,背駝得兩肋幾乎同大腿並列。

然而支離疏卻暗自慶幸,感謝上蒼獨鍾於他,平日裏樂天知命,舒心順意,日高尚臥,無拘無束,替人縫衣洗服,簸米篩糠,足以糊口,度日;當君王準備打仗,在國內強行征兵時,青壯漢子如驚弓之鳥,四散入山中。而支離疏呢,偏偏聳肩晃腦去看熱鬧,他這副尊容誰要呢,所以他才那樣大膽放肆。當楚王大興土木,準備建造王宮而攤派差役時,庶民百姓不堪騷擾,而支離疏卻因形體不全而免去了勞役。每逢寒冬臘月官府開倉賑貧時,支離疏欣然前去領取三種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的智慧在於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的智慧在於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可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則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會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她就是沒有把握好知足這個“度”。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應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中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人生的個體戶是無法獲得滿足的,而能否獲得富足生活並不完全在於努力的成功與否,大量未卜先知、外在的、不可捉摸的因素決定著努力和成敗。知足是一種境界,它不在於身外獲得多少,而在於內心感受如何,不知足的人即使擁有金山銀海,亦不會感到生活富有;知足的人則隻要得到了粗衣疏食,心理上便已感到滿足。因為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所以,我們對待個人的一切,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以一種知足的態度,就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富有。

保持永遠的知足、永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不但有助於自身素質的提高,亦有助於促進社會進步,人類曆史的所有進步都是在強行者們的不懈努力之中完成的。

生活中常懷感恩的心

一位女士向人們講述了自己的經曆。

我的兒子一周歲的時候被確診為“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我最初的反應是得到了安慰一一我終於理解了他的行為舉止。不過,緊接著,我就陷入了悲傷、恐懼和氣惱中。我感到很難過,為兒子,也為我自己。跟其他與我有相同處境的人一樣,我不禁也問上帝:“為什麼是我?”

上帝的眷顧,使我如今可以把心思放在感恩上。我相信,因為上帝相信我會把我最好的一切給我的兒子,才選擇我來撫育他。上帝將教我如何去愛、去理解兒子。我因有我的兒子而感激上帝,感謝他選我做我兒子的母親。

感恩的心在日常生活中怎麼能幫助我們這些為人母的人呢?對家人所做的事情表示關注和感謝,由此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可想而知。在表達感恩時,你顯示了你的愛心和感激。這種感受貫穿於人們生活的每一天。作為母親,有時會覺得得不到別人的感激一一的確,母親通常都是最後一個被感謝的人。傳授感恩的一種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即使某些天當你的孩子或丈夫接連地做錯每件事,也要找理由感謝他們。要不惜花費時間去尋找美好事物。想想你的家人所做的值得你表達感謝的事兒。你可以對丈夫說:“謝謝你為我們這個家不辭勞苦地工作。”或者對你的孩子說:“我很欣賞你的幽默一一笑一笑感覺不錯。”表達你的感激有助於家人理解被感激的心情。若他們仍舊不能理解,就把你未被感激的心情告知他們。你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在你得到他們的感激時你的感受。

當你需要協同合作時,感激之情是一股驚人的動力。在得到兩歲兒子的幫助時,我常熱烈地稱讚他。我要讓他知道他是我的一個重要助手。他向我表達了感激,我知道是我在教他學會感激。前幾天,我帶回家一束五顏六色的玫瑰花。連續五天,他幾乎每天至少要向我道一兩聲謝。

講述這一切的時候,這位女士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她的家庭生活因為懂得感恩而變得有聲有色。

我們有時很忙,再加上家庭生活本來就有些煩瑣,這使得多數人忘記了感恩。倘若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主動去做他們分內之事,那麼家庭成員之間就不至於因家務雜事而產生怨恨與分歧。

有人說:“我們關心的遠比我們知道的少,我們知道的遠比我們所愛的少,我們所愛的遠比我們所能愛的少,就這一點來看我們表現得遠比真正的我們少。”生活中的你我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我們可能會認為對於自己的家人沒有必要去感恩,家人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因此,我們接受得心安理得,但是如果是外人為我們做了一些什麼事情,我們往往會記掛在心。這顯然是個誤區。感恩的心,不止停留在對幫助過你的人身上,還應施與父母、伴侶、兄弟姐妹、朋友、子女身上。

生活安穩時,表達感激很容易。生活困窘時,表達感激更富於挑戰性。經濟困難。長期的病痛折磨,親人離世和夫妻不和都會使你陷入困境,令人心煩。雖然痛苦難以避免,但如何看待痛苦卻是可以選擇的。正麵、感恩地看待痛苦使我們更為堅強、賢明,更加熱愛今天。

曾有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研討會,議題是“人類產生的多級能量”。與會者將能量分為七個不同的級別。第一級能量是依據冷漠的情感和富有犧牲精神的思想而定義的;處於第二級別的人有激憤的情感和鬥爭的思想。能量等級越高的人,他的情感和思想也就越活躍。在第七個級別中,人可以體驗到無條件的愛和無責難的思想。唯有上帝才能在第七級釋放能量。人類的平均能量級為2.5。要想獲得安寧與喜悅,個人的能量必須提升到5—6級。

那麼我們該怎樣提升自己的能量級,開啟愉悅的心門呢?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感恩的態度。用感恩的眼神看待每個人。傾聽愛你之人和你所愛之人的內心。每天說些感謝的話。感謝生命帶給你的教訓與祝福。

你經曆的情感和懷有的感恩越多,你就會更深刻地認識到你收獲的珍貴,你將會始終對生活充滿希望,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情,你的人生觀也將會在生命的進程中不斷地完善,你的家庭生活也會其樂融融。

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在為我們付出,替我們著想。如果不知道學著感恩地生活,那我們就無法得到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多說一聲“謝謝”,常懷一份感激,人們就會更加樂意與你親近,人生也會因此而更加美好。人應該懂得感恩,應該懂得珍惜你所得到的一切。與其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不如感恩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恩的心和惜福的心正是一個人快樂的源泉。

有一次,古羅馬眾神決定舉辦一個巨大的歡迎會,會上將會邀請所有的美德神參加。真、善、美、誠以及大小美德神都應邀參加,他們和諧相處,友好地談論著,玩得很痛快。

但是主神朱庇特卻發現,有兩位客人互相回避,不肯接近。於是向信使神庫瑞講述了這一情況,要他去看一下究竟是怎麼回事,信使神立刻將這兩位客人叫到一起,並給他們介紹起來。

“你們兩個好像以前從沒有見過麵吧?”信使神問道。

“沒有,從來沒有。”一位客人說,“我叫慷慨。”

“久仰,久仰!”另一位客人說,“我叫感恩。”

正如神話所說,生活中的慷慨行為往往難以得到真誠的感恩。

我們每個人都在依賴著他人的奉獻來生活,隻是我們往往會忽視這一點,不知道懷抱感恩地生活,而這種人不管窮富,他的靈魂一定是貧乏的。生活中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因為隻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坦然地麵對人生中的磨難,也才能夠順利地通過生活中一個個的陷阱,直至達到成功的彼岸。

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個奇跡,不必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表示你的感謝,某個時候,隻要你稍微駐足。看著周圍的風景,你就會感謝天地給予了我們陽光、空氣、水和糧食,如果沒有這些。我們將無法生存;感謝我們的父母。在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育成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還有我們的老師,他們用心血,換來我們的長大成熟,沒有他們,我們早被人生的泥濘困住。還有我們的朋友,我們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