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學校的一位教師的家教搞得特紅火。他經常想方設法動員學生到其家中補課。一次,一個家庭經濟較一般的學生沒聽從其勸告去補習,他便多次找借口尋該生的不是,並多次讓該生的家長到辦公室"挨訓"。出於無奈,該生的家長隻得遂了老師的意,從此師生相安無事。這位教師就是這樣如法炮製,給班中的一個個學生開小灶輔導的。為此,他也賺了個缽滿盆滿。可當學校有任務交給他時,他卻以工作忙,家裏事多為由拒絕了……
【案例評析】如何讓自己有價值、有尊嚴地活著,應成為教師的職業立場。教師的本職是教書育人。案例中的教師正是對自我角色認知的偏差,才會把自己當做謀生者,把師生關係簡單地看作金錢與勞動相互交換的關係,冷落、打擊無法從其身上獲利的學生,這必然會在學生的心理曆程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應如學養豐厚、靈魂高尚的一代名師於漪老師所說的:“你既然選擇了教師,你就選擇了高尚,你就必須用高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用一個人民教師的良知來告誡自己,自己是教師,和市儈不一樣,不能把教書當生意做,從學生身上揩油,把知識當商品向學生販賣,撈取高額回報。如果那樣的話,一名教師的道德行為底線就崩潰了。”
教師追求物質利益,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些,這本無可非議,但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可在現實中不難發現,有些教師為了自身利益攀附有錢的學生家長,並對其子女給予“特殊照顧”,這必然會造成教育過程的不公平,難怪有些學生針對此現象寫信告訴老師:“我看不起你!”從活生生的例子不難看出,這將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影響。鑒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對教師道德的特殊要求,要求教師牢記社會理想和職業責任,保持教師的尊嚴、為師的品質和做人的人格,以培養出具有正確價值觀的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三、教師侮辱學生人格和侵犯學生權利
這是一種並不以明顯的身體傷害為目的的懲罰方式,旨在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威懾,使他們不敢違背老師的任何規定。學校中的心理懲罰一般包括諷刺、挖苦、嘲笑、責罵,冷落、孤立、排斥,拒絕學生進教室聽課或學習,公開學生的個人隱私或秘密並加以宣傳、渲染,任意公布、肆意評說學生的考試成績等等。與體罰相比,心理懲罰給少年兒童的心靈造成的傷害更大,其影響也更深遠。
調查顯示,有3.3%的少年兒童“經常”被老師諷刺、挖苦、責罵,“偶爾”有此類經曆的為23.4%;“經常”和“偶然”受到老師“不讓進教室聽課”懲罰的少年兒童分別為1.5%和10.6%。這與學生的年齡、性別和學習成績明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采取這些懲罰的頻數也日趨增高,有此類經曆的男生明顯多於女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多於成績好的;而受到老師諷刺、挖苦、責罵的城市學生要多於縣鎮和鄉村學生。
研究認為,來自教師懲罰時的不當處理,如諷刺、挖苦學生,刻意貶低學生的智力、學習能力,給學生起一些侮辱性的、有損其自尊的綽號,使學生處於一種被輕視的無助狀態,往往會造成學生自我評價偏低或不正確,因而自暴自棄,有時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歧路。
(據1998年的《中國青年報》報道)昆明市一所企業子弟學校三(2)班的一位學生上課常走神。念課文的時候,他不跟著念;做作業的時候,他就看著窗外想別的事。麵對這種情景,該班的班主任老師生氣了,當著全班同學罵他是“有娘養,無娘教”,並說:“去告訴你媽,你已經無藥可救了!”班主任罵他,數學老師也罵他。一次他當堂數學作業做得太慢,班裏的其他同學都做了,他還沒做完。老師就罵他:“你這個老黃屎!”然後外號就傳開了。該同學的媽媽去接孩子時,幾次遇到別的同學無端地罵他,甚至指著他的鼻子欺辱他,而這個孩子隻是滿臉的無奈與茫然。後來,該同學一到上班主任老師的課,便不可遏製地想上衛生間。
【案例評析】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生命既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極易損傷的珍品,有時隻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線。”案例中的兩位老師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說的話將會對學生造成的影響,無視學生的自尊和人格,他們毫不顧忌地貶低和傷害學生的自尊,這勢必會造成學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或扭曲,繼而會造成學生的厭學心理。這種心理上的創傷是極其嚴重的。正如美國教育聯合會在《各級學校的健康問題報告》中指出:“一個有不能自製的脾氣、嚴重的憂鬱、極度的偏見、凶惡不能容人、諷刺、刻毒或習慣於漫罵的老師,其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威脅,猶如肺結核或其他危險傳染病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威脅一樣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