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聖人的心裏是非常有數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事又何嚐不應做如此處理呢量力而行,向那些確實力不從心而又求助於你的人提供支持和幫助。
南懷瑾初到台灣時,日子過得相當艱苦。不過,他仍然不忘助人。他得知鄰居揭不開鍋,就會悄悄地把自己家僅有的米送到鄰居家門口。那時,台灣整個社會經濟不發達,一般老百姓生活都比較困難,比南懷瑾貧窮者大有人在。隻要有人向他求助,他總是慷慨解囊,因此受過他的接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即使後來,南懷瑾成名之後,也依然保持著這種救人於急難的作風。後來,南懷瑾的一些學生在他麵前表示說,等自己賺了大錢,發了大財以後,一定去做好事,做善事。南懷瑾聽了,一笑置之,並不以為然。因為在他看來,助人不在於資助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幫助時機是否及時。從這個角度說,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可貴。
一個人,當他的錢多得花不了的時候,拿出一小部分來,捐給教育機構,捐給慈善事業,自己留個好名聲,這樣的人當然也不錯,西方國家和港台地區,很多人就是這樣做的,但畢竟還是比較容易做得到的;難的是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能從自己的碗裏撥出半碗飯給餓肚子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雪中送炭了。
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相比較,前者不是必要的,後者卻救人於危難。人需要關懷和幫助,也最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有人說,真正的助人是雨中的一把傘,是雪中的一捧炭,是寒室中溫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鹽花。
人都是需要別人的愛和幫助的,而這些幫助和愛,對每個人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人,一碗熱麵,一杯熱茶,可能就會使他度過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從而獲得喘息的機會,最終憑借勇氣和信心成就一番事業;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交心的促膝長談,就可能使他浪子回頭,重新樹立人生的正確方向,發奮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信任的眼神,可能就成了正義行動的強大動力;一陣讚同的掌聲,可能就是對創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當一個人在冰天雪地裏凍得瑟瑟發抖時,送給他木炭就是送給他生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想方設法去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但是不論是幫助誰,一定要真誠,一定要發自肺腑地為他們好,才能讓他們打消顧慮,充滿感激地接受你的關心和幫助。
與此同時,你也要防止對別人的恩情過重,使對方自卑乃至回避你。因為一來他無法報答,你會成為他心理上的沉重負擔;二來他會感到自己的低能,而這是由於你的“能耐”而愈加彰顯出來的。所以,要處處幫助別人,但要把握幫助的度;雪中送炭可以,但千萬不要讓“炭”過熱,否則會“燙傷別人。
愛是需要傳播的,我把愛給別人,別人也會把愛給我,請把愛送給最需要的人。
自強不息遵天道
【南懷瑾語錄】
佛並不具權威性,也不具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學佛的真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人人都想成功,無苦無難,多福多貴,功成名就,名垂千古,萬古流芳。但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實現理想的道路也充滿坎坷曲折,那怎麼才能成功呢誰是你的救世主南懷瑾大師告誡大家:如果你去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想靠佛祖菩薩保佑自己,老實說,佛不大會管你這個閑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已的方法。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
為什麼“天行健”,就要“自強不息”呢為什麼“地勢坤”,就該“厚德載物”呢因為道家的觀點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天地,就把握了成功規律。
天地萬物、世態人情都處於變化之中,這就像那句現代流行語所說 :唯一的不變是變。在一個變化的世界裏,人應該認清變化,因變應變,與時俱進,這才不致於落伍。
依道而行、追求變化的人,生命力是強健的、圓通的,他們以追求人生價值為目標,永不滿足於現有成就,也永遠不會安於現狀。
雲門禪師對上堂的眾人說法:“我對你們隻說一句話,乃是教你們直下承當。即使拈一毫而頓悟山河大地,也不過是剜肉作瘡。別去抓撈那些空洞的東西,要在自己腳下尋找,不作絲毫的理會,也不帶絲毫的遲疑。大丈夫做事應當獨自承當,不可受人欺瞞。”
他又說:“你們不要隻知道吃別人的口水,記住一大堆廢話,擔著無數老掉牙的古董到處行腳,而且不管驢唇馬嘴,四處誇耀自己什麼都懂。就是你能從早說到晚又怎麼樣死後閻王麵前他可不會聽你說。你們都是舍離父母、師長而出家,踏破草鞋,千裏迢迢,在外麵經冬曆夏的人。你們要小心,不要因為圖人一粒米而失掉半年糧。”
雲門的話意思就是一個人隻有自己來承當自己,才能真正走上解脫之路。沒有別的路了,你剩下的隻有向你自己求救,打開自己的心門,點燃那盞心燈,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避難所。
有一個信者在屋簷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於是就喊道:“禪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
禪師道:“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簷下,站在雨中,說道:“現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
禪師:“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 找我,請自找傘!”
說完,他便扔下這個人獨自走了。
自己有傘,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應該不被魔迷。雨天不帶傘想別人助我,平時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別人度我。自家寶藏不用,專想別人的,豈能稱心滿意自傘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諸己,禪師不肯借傘,這就是禪師的大慈悲了。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幾次三番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已發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但隻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非常自然地說道:“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的話,讓宗圓終於大悟,從此再也不敢說辛苦了。
諺語說:“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你也應該早起把它撈起來!”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從地起,萬裏路程一步始,生死煩惱,別人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即使是天皇老子,也不是什麼都不幹,眼巴巴等待援助之手啊。
天帝對一人講:“在你危難時,我可以救你三次。”事後這個人果然遇到了危難,他被困在洪水之中。
突然,一條渡船經過,船上的人說:“上來吧!”他說:“天帝會管我的。”過了一段時間,漂來一段圓木,上麵有人喊:“上來吧!”他說:“天帝會管我的。”又過了好長時間,一隻大木盆遠遠漂來,他想去抓,轉念想:“天帝會管我的。”
最後,他終於支撐不住落水淹死了。他的靈魂去找天帝,問:“你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天帝講:“我講話是算數的,已救你三次,可惜你缺乏悟性,因此在劫難逃。”
南懷瑾大師說:沒有一種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人涅槃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名師隻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即是自己拯救自己,有了自救的願望,才會奮起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征服所有阻礙,老天自然就會暗中幫助你了。
惟有自強不息,才能用毅力和睿智去實現奮鬥一生的夢想。古人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自然界中蠶蛹破繭而出的痛楚,到人類曆史上勾踐臥薪嚐膽的苦澀,我們感受到了成功曆程上的艱辛與磨難,而這份特殊的感悟也激勵著我們在磨難麵前急流勇進,爭取並珍惜來之不易的甘甜,因此,自強不息也是民族興旺發達、社會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一個人隻有自強不息,才能立足於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自強不息,才能立足於世界。
做人關鍵是修德
【南懷瑾語錄】
“德不高則行不遠”,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隻有德才兼備之人,才能與利世一起患難與共,榮辱共擔。
古人強調德是事業的基礎。立業如果不思養德種德,事業就沒有根基。人的富貴名譽也是如此,要靠道德的涵養,不能靠權勢或其他的東西來獲得和長久保持。因此,洪應明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菜根譚》)
南懷瑾說:“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最怕自己沒有什麼東西站得起來。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話來說: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認為三不朽的事業,這是很難的成就……這個‘立',是自己真實的本領,自己站得起來的立。不怕沒有祿位,也可以說是不求人爵的位予,隻管天爵的修養。同時也不要怕沒有知己,不要怕沒有人了解,隻要能夠充實自己,別人自然能知道你。”
有的人天天抱怨沒有人了解自己的本事,沒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抱怨“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卻從來不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千裏馬呢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假如真的是千裏馬,就要拿出腳力來。老是躺在那裏等草料,人家怎麼看得出你是千裏馬呢
如何證明自己是千裏馬呢首先要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下功夫,讓別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價值。
如何立德就是拿出好心來,多做於人有益的事。雷鋒隻是一個普通戰士,因為愛做好事,就全國揚名,成了大家學習的楷模。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要把“立德”做到全國揚名的地步,但至少要在本單位樹立一個好人形象,讓老板、同事和下屬都稱道你的德行。
什麼是“德”呢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每個團隊都有不同的標準,我們當然隻能與時俱進、入鄉隨俗。就工作單位來說,團隊精神、忠誠敬業、勇於創新、勤勞節儉,這都是公認的美德。認認真真體現這幾個方麵的德行,自然會受到欣賞和重視,你在工作單位的地位就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