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隻要驕傲吝嗇,那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才能資質屬於才的方麵,驕傲吝嗇屬於德的方麵。

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聖人連看也不看他一眼,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魚,孟子舍魚而取熊掌,聖人舍才而取德。

今天我們的用人之道,我們選拔和培養跨世紀的人才,似乎依然堅持的是這個原則。當然,其德和才的內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周公本人,不但不驕不吝,而且是謙遜大度的典範,這也是人所共知而勿庸贅言的了。

孔夫子教導我們,德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孔夫子還告訴我們,德育本身也有基礎,要抓德育就要狠抓這個基礎。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礎。這裏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心目中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是對大眾博愛、能為人民大眾辦實事謀福利的人。

為了使這個高尚的道德目標具體化,以便通過社會教化和自我修養來逐步達到,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教人做人”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人格教育”問題。其基本內容是: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做一個人格完善的人,道德教育就是人格教育,按孟子的話說就是實施“人道”,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獸之別”,從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他明確指出:“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說,如果隻講究吃飽、穿暖、居住安逸而不受教育,人就會失去人格,和禽獸也差不多。為此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論證了人格教育的基本內涵應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 八德,這也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這樣孟子就明確地回答了要讓學生作一個什麼樣人的問題。

事業的成敗和個人的德才有直接關係。而“德”與“才”相比,“德”是主要的。“德者才之主”,沒有“德”的約束,“才”會走反麵,使事業遭受失敗,使個人身敗名裂,使社會遭受危害。無德的人,才越高危害越大。故個人修身要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要以德禦才,不要恃才敗德。用人要注意德才兼備,以德為生。

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古人也重視道德的感召力。有道德的人才能吸引人,感化人,獲得別人的尊敬,並對他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孟子》中說:“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誌”,“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萬章下》)伯夷能使貪婪的人廉潔,使懦弱的人立定誌向,柳下惠能使狹隘的人心胸寬闊,使刻薄的人變得厚道,這都是因為他們有高尚人格的感召力量。

處理政務,治理國家,也要貫徹重德的原則,實行“仁政”、“德政”。這就是道德倫理型的政治。《荀子強國》篇說: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這三種“威”中,道德之威最強,因此要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諸葛亮七擒孟獲,每次捉住孟獲以後,都把他放了,最後使孟獲心悅誠服,不再鬧事,使蜀國後方鞏固,得以專心對待魏國。這是以德服人的成功事例,也是解決漢族和少數民族矛盾的成功範例。劉備臨終時告誡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與德,能服於人。”這是他治國經驗的總結。

從個人處世方麵說,修德是保身遠禍的好辦法,修德就是積善,善積一分,德長一分。《周易坤卦》中說:“積善之家必有徐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增廣賢文》說:“善惡隨人招,禍福自己招。”這都是說德可得福、惡必遭殃的道理。修德積善還可獲得人生的樂趣,實現人生的價值。修德向善者,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自然有心靈的寧靜、充實和滿足,免卻追逐名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種種煩惱。

孔子盛讚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本人也是在貧困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這就是理學家推崇的“孔顏樂處”。“孔顏樂處”樂在哪裏周敦頤解釋說:“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至難得者,有道德於身而已矣。”這和孔子說的“仁者不憂”是一致的。有道德的人能超越世俗的功利眼光和塵世的物質誘惑,不論富貴貧賤,都處之泰然而自得其樂。他們從道德的修養、完善中獲得人生的樂趣和價值。

“德不高則行不遠”是利世的做人觀,做事首先做人,我們相信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隻有德才兼備之人,才值得、一起患難與共,榮辱共擔;正如隻有有品行端正的員工,才可能有長盛不衰的企業。

有德朋友遍天下

【南懷瑾語錄】

一個不想被孤立的人,必須要以德交人。這正是《論語裏仁》中所說的“德不孤,必有鄰”的千古名訓。隻有高尚的德行,才能讓你身邊的人感受到你的關懷與熱情,如此一來,你才不會在茫茫人海中感到寂寞。

“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出自《論語》。所謂“德”,這裏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會感到孤單;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為什麼呢孔子說,這是因為“必有鄰”。從字麵上來理解,“鄰”就是“鄰居”。我們知道,在生活中鄰裏關係是人們接觸最多、也是最為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親近和諧的鄰裏關係,是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鄰”就可以引申成為鄰居之間互相親近的關係,所以“德不孤,必有鄰”的意思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誌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德行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德行的價值是我們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孔子曾經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意思是說,我在外在盡心做國家的事務,回到家裏盡到父親兄弟的責任,對於生死大事十分周到,不沉迷於酒,除了這幾點之外,我一無長處,一點學問都沒有,是個十分平凡的人。

聖人孔子如此平凡,那是什麼成就了他的不凡答案是“德”,所謂“有德者得天下”。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德的人朋友一定遍天下,而一個交友遍及天下的人,絕不會過於平凡。就像我們經常說的:人脈就是錢脈。當今社會,誌同道合的朋友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十重要。

一位老人到一家旅店投宿,但客房都已經滿了。於是侍者熱情地把他領到一個房間說:“這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我也隻能做到這樣了。”

老人看到屋子既幹淨又整潔,很高興地住了下來。第二天老者去旅店前台結賬時,侍者卻對他說:“老先生,不用了,我隻不過把自己的房間借給你住一晚而已。”

原來侍者昨晚一夜沒睡,自己在前台值了一個通宵的夜班。老人知道後,十分感動地說:“年輕人,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旅店侍者,相信你會得到回報。”

一段時間後的一天,侍者突然收到一封信。裏麵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附言說,聘請他去做另外一份工作。侍者乘飛機來到紐約,並接著信中的地址找到一家非常豪華的大酒店。侍者十分不解,當他看到那位自己接待過的老先生後才明白。原來老先生是一位億萬富

翁,他為侍者高尚的品德所感動,買下了這座大酒店打算交給侍者管理,並深信他會經營得很出色。侍者高尚的品德感動了別人,也為自己贏得了機會。

孔子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種種行為都要依據德行。因為有道德的人會用自己的修養及風範影響、感動、吸引周圍的人成為朋友。一個身邊處處有人誠心幫助自己的人,也必然能成大事。

《三國演義》裏的風雲人物中,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則以意氣相投。劉備用人可謂以“仁、義”為基,而他之所以能成就西蜀大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好結俠士、素有大誌、寬厚待人、長於忍耐等優良品德特征廣傳天下後,使許多人投奔到他麾下,因而讓這個本來無權無勢的劉備得以三分天下。

以“桃園三結義”為例,不難看出,猛將張飛、亡命者關羽之所以投奔到劉備麾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劉備好結俠義,這是劉備的“義”德。再說在公孫瓚處不受重用而且屢被嘲弄的趙雲,劉備對他可謂禮遇有加,以誠相待委以重任,並對他深信不疑,讓他發揮所長。這是劉備的“信”德。劉備“三顧茅廬”為請臥龍先生,最終如願以償,諸葛亮也助他成就大業,這是劉備的“誠”德。

正是劉備具備這種“義”、“信”、“誠”等德行,才讓當時的風雲人物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精英終身奉他為主,追隨左右。而劉備對身邊的人能夠始終以德相待,也正是因為他具備這種品德。建安五年,曹操擒得關羽後,雖用盡“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綾錦及金銀器皿、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美女十人”、“戰袍一領”、“紗錦作囊,與關公護髯”、“赤兔馬”、“封漢壽亭侯”等一係列拉攏手段終不起作用,也正是因為劉備這種品德的影響力。一代智者諸葛亮在其死後,仍然盡力輔佐阿鬥,並留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可見,劉備以德聚人的重大意義與非凡成功。

南懷瑾在讀羅貫中的《三國》時,他感慨,劉備是仁義的代表。《三國誌集注》中對劉備的評價也是:“巋然一世之雄,以興複漢室為己任,崎嶇百折,僨而益堅,顛沛之際,信義逾明,故能終係景命,信大義於天下。任賢使以,灑落誠盡,使諸葛亮以死自效,複見三代君臣高光為不亡矣!”劉備的仁德領導風格,使他情感三軍,更讓民眾對他倍加信賴,最終將他推向三國鼎立的一方霸主。

“德不孤,必有鄰”,要搞好鄰裏關係,關鍵在於提高每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例如: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能隻顧自己方便,不為他人著想;更不能以鄰為壑,損害和侵犯他人的利益。發生矛眉以後,要檢查自己,體諒別人,不可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爭吵不休;更不能覆私護短,無理取鬧。鄰裏矛盾常常是從閑話流言中產生的。喜歡搬弄是非、飛短流長的人,會使鄰裏間無端生出許多是非,小則增加矛盾,大則釀成悲劇。如果能從以上這些方麵提高自身的修養,就可以避免因細小事情破壞鄰裏關係,收到“德不孤,必有鄰”的效果。

南懷瑾先生教導我們:坦坦蕩蕩地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算是短時間內會孤單、失落,但是,時間長了,總會有人感於你的德行而與你親近。古往今來,天地萬物,總是朝著與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動;而相同、相近的事物往往也會走到一起,進而相交、相知、相助、相成。孔子所講的“德不孤,必有鄰”,可以說是一種人生經驗,但更是社會生活中為人處世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