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目標有遠見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若想獲得成功,就一定需要長遠的眼光,要看著現在的潮流,估計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為未來投資。做生意要盈利、要發展,還要提放時時存在的商業風險。長期以來,李嘉誠始終堅持“穩健”投資的宗旨。
在進取中穩健,在投資中獲利
【李嘉誠語錄】
與其到頭來收拾殘局,甚至做成蝕本生意,倒不如當時理智克製一些。
【智慧闡述】
那些經過財富洗禮的人,很少有人沒有冒過險。李嘉誠也不例外,但是李嘉誠清更楚,哪些險可以冒,哪些險利潤再高也不能冒。在他生意越來越大以後,他更是固守不能為高利潤冒大風險的原則。
李嘉誠當初在歐洲諸國競爭到了多張3G(第二代移動電話)牌照。但是,不久,當3G如火如荼之時,和黃卻將手中的大量3G優良資產出售。
2000年8月,在倫敦的一家酒店客房裏,和記黃埔的董事總經理霍建寧身前攤著一劄文稿,他全神貫注地思考著上麵的數字:450億美元。這筆令人目眩的巨額資金是包括和記黃埔在內6家國際財團用來競投德國3G6份營業執照的,不一會兒,霍建寧的手機響了,打來電話的是李嘉誠,和記黃埔72歲的董事長。當時,香港的天氣正是山雨欲來,台風在摩天大廈間穿行呼嘯,身處大廈頂層的李嘉誠可以看到自己正處在電閃雷鳴的烏雲中。他給霍建寧發出指示:退出競投!接到指示,霍建寧退出德國的拍賣,並且將和記黃埔在德國電信執照中所持有的股份賣給了兩個合作夥伴:荷蘭KPN NV公司以及日本NTT DoCoMo公司。
分析員大聲疾呼,和記黃埔最後一刻退出,意味著它將失去建立遍及歐洲大陸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網絡的機遇。有人因此奮起批評和記黃埔的投資政策,批評者指出,和記黃埔會因為這次失誤而喪失機會,無緣成為3G電信世界中舉足輕重的一員,而在這新一代電信世界中,最普及的高速互聯網工具將是移動電話。
從當時的背景來看,眾人對這一事件的反應如此激烈是很自然的。因為僅在一年半以前,和記黃埔在3G業務方麵雄心勃勃。其麾下有許多市值很高的第二代移動電話(2G)運營商,如美國的聲流公司(VoicesTream),英國的Orange公司,這些公司都有可能成為3G業務的執牛耳者。而且李嘉誠與霍建寧也已擬定各種計劃,準備在法國、比利時、瑞典和瑞士的3G營業執照的拍賣中一拚高下。然而,和記黃埔從德國突然退出,可能預示著這些計劃將撤銷,或者至少會將規模縮小。因此,這個決定在當時激起了種種疑問。《紐約時報》載文發問:“超人(香港人對李嘉誠的昵稱)失去威力了嗎?”
按照李嘉誠的“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這一指導思想,李嘉誠已經從火爆的股市上看到了泡沫的成分有多大,李嘉誠決定先退一步,再伺機做更多的業務拓展。也許是為了應驗李嘉誠的投資退出正確與否,自從那一刻起,業界對在3G營業執照上花費的巨額資金疑慮重重。電信股的價格波動反映出人們的這一焦慮。德國電信的股價在過去9個月中猛然下挫了60%;法國電信下跌了40%;英國電話也下降了45%。這三家公司都在3G業務上投入了巨額資金。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和記黃埔的股價隻下跌了20%,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嘉誠與霍建寧售出了所持有的電信股,而不是買人。和記黃埔留下的是210萬名用戶,140萬人在香港,其餘的分布在印度、以色列等市場中。正如霍建寧所說的那樣:“我們事後發現,投資者滿意公司從德國市場退出的舉動。”股價下跌20%並不代表投資者個個都是歡天喜地;不過,由於減少了更大的損失,所以也值得慶幸。
和黃股票沒有像競爭對手那樣大跌還得益於李嘉誠的多元化經營戰略,和黃除了經營電信業務,出於穩健的投資策略,在傳統行業領域仍有大量的投資。和記黃埔是鑲嵌在李嘉誠王國桂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和黃擁有的港口遍及世界各地赫斯基(Husky)是加拿大一家主要的能源供應商:百佳超級市場(Park N Shop)連鎖店在全亞洲都有分店;另外,和記黃埔公司還經營著大量其他業務。在1999財政年度,集團的營業額為71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出售電信資產。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收益使和記黃埔成為全球經營業績最佳的公司之一。
為了使和記黃埔繼續贏利,李嘉誠邁出了果敢的一步。李嘉誠說過,不要和任何一項業務“談戀愛”,根據他的判斷,他斷定電信市場的股份已經出現了虛商,因而果斷地出售了手中大量的電信資產。且讓我們來看看以下記錄:1999年6月,和記黃埔將其在美國無線業務運營商聲流公司中23%的股權售給德國電信,1999年底,和記黃埔售出在英同無線業務運營公司Orange中49%的股權。
從李嘉誠投資的戰略來看,他首先看好了第三代通訊3G業務的前景,因此,和記黃埔在此之前獲得在英國經營3G業務的執照,其後又獲得意大利的執照(價格下跌之後),1999年12月又獲得瑞典的執照。但是,李嘉誠所看重的僅僅是3G業務在股票上的前景,因此他先是將其在英國經營3G業務執照的大部分權利售給荷蘭KPN NV公司和日本NTT DoCoMo公司,然後又逐漸放棄了德國、波蘭和瑞士市場,而且強烈表示不會進入法國市場。所以,霍建寧道:“我們從未說過要創建一個泛歐的3G網絡。就我們來看,這塊市場風險太大。”但對這種風險太大的業務通過股票交易的方式卻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這就是李嘉誠投資3G的原因所在。
【李嘉誠成功啟示】
長期以來,李嘉誠堅持“進取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進取”的投資宗旨,雖然業界將其歸為“長期投資中的保守派”,但有幾個所謂保守的生意人能取得像他這樣輝煌的業績呢?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放長線,才能釣大魚
【李嘉誠語錄】
幸運成就不了常勝將軍,真正的勝利者是會做長線投資的人。隻看到眼前利益,熱衷短期投資得人永遠隻能做個朝不保夕的投資者。
【智慧闡述】
在變幻莫測的商海裏,暗礁險灘雲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翻船。而作為係列上市公司首腦的李嘉誠卻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出他的遠見卓識,在潮起潮落時安穩行船。
1972年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片興旺,恒指急攀。李嘉誠借此大好時機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申請股票上市。長實股票上市不到24小時就升值一倍多,開創喜人開端。在選擇最佳時機上市這一點上,李嘉誠表現出了超人的眼光。
1973年的大股災,恒生指數到l974年12月跌至最低點l50點的水平。這場股災一直延續到1974年底,其後股市有所回升,但仍繼續低迷了一年之久。這次股災使不少地產商和投資者受損,造成地產低潮,地產低潮又反過來促成股市低迷。
“股拉地扯”成為70年代後,香港經濟中的一個特有現象。
李嘉誠沒有被股市地產低潮所嚇倒,根據他對香港的經濟興衰規律的認識,他認為正是拓展的有利時機,此時地盤價格偏低,物業市值亦偏低。低潮過後,新一輪高潮又會到來。
拓展物業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對上市公司來說,發行新股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1974年度,長實發行1700萬股新股票,用以購買“都市地產投資有限公司”50%額股票,實際上,是以1700萬股長實新股,換取都市地產的勵精大廈和環球大廈。
由於處於地產低潮期,再加上都市地產公司發生了財政危機,李嘉誠才得以如此輕易得手。另外,李嘉誠此舉又在客觀上幫助了都市地產,做了一回好人,可謂名利雙收。
1974年5月,長實與實力雄厚、信譽卓著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怡東財務有限公司,李嘉誠任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力促下,長實股票在加拿大溫哥華上市。這為今後長實拓展海外業務,打下了基礎。
1975年3月,股市形勢好轉開始緩慢回升,深受股災之害的投資者仍“談股色變”,視股票為洪水猛獸。
這時,眼光獨到的李嘉誠,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潛力,在當時低迷不起的市價基礎上,親自安排長實發行2000萬新股,以每股3.4港元的價格自購。
同時,李嘉誠還宣布放棄兩年的股息,這既博得了股東的歡心,又為自己贏得了實利——股市漸旺,牛市一直持續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機爆發前。長實股升幅驚人,李嘉誠後來贏得的實利遠遠超過了當年放棄的股息。
1974年至1975年間,李嘉誠兩次發行新股共籌得資金約1.8億港元。另外,李嘉誠從個人持有的長實股份中,撥出2000萬股,售予獲多利公司,套取了6800萬港元現金。
經過這一係列運作,李嘉誠積累了充裕的資金,使他得以在地產低潮地價偏低時,大量購入地盤。
隨著形勢的轉變,李嘉誠將重點放在了發展物業上。這樣一來,就大大加速了資金的回籠周轉,然後他又利用這些資金及時購入地盤,興建樓宇,這樣就進入以錢滾錢的高速發展期。
1976年,香港地產市道轉旺。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整個地產界沉寂之時,李嘉誠卻在不動聲色地四處拓展,他那個小小的地產公司已經壯大成了一個地產大豪。
1976年,李嘉誠乘勝前進,再發行新股5500萬股,集資1.1億港元,又與世界著名的大通銀行達成協議:在長江實業需要時,可向該行隨時獲得一筆約2億港元的4年期貸款。
僅此兩項,李嘉誠可動用資金就達3.1億港元,再加上公司的正常盈利,長實資金實力大增,於是更加加力擴充物業和地盤麵積。
1977年,長實的物業和地盤麵積一下子躍至1020萬平方米。而它上市時擁有的物業僅35萬平方米。
當時,香港地產界巨無霸——置地,擁有物業和地盤也才近1300萬平方英尺。
即李嘉誠在長實上市後僅用了5年時間,單就地盤物業麵積而言,已經直逼置地。就在這個時候,李嘉誠“超人”的名號也漸漸叫響了。
李嘉誠以其銳利的眼光和非凡的分析、判斷能力,沒有被股市與地產低潮所左右,采取人棄我取的策略,大力拓展,因而在下一次高潮到來時,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李嘉誠成功啟示】
有人說成功的背後是汗水。李嘉誠覺得汗水是必須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決定付出汗水和付出多少汗水的決策。長期的積累,適當的時機,精確的把握,勇敢的出擊給汗水一條道路,才能踩成功與腳下,獨攬那份極致的美好。
誌存高遠,果斷出擊
【李嘉誠語錄】
在激烈的競爭當中多付出一點,就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隻是快了那麼一點點。
【智慧闡述】
1971年,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提出了要趕超置地的遠大目標。當時很多人都表示懷疑:憑小小的長實怎賽得過地王置地?
1978年,港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采取半官方的房委會與私營房地產商建房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樓宇與商業住宅樓宇兩種,前者為公建,後者為私建。公房廉價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對象是以中高消費家庭為主。
李嘉誠的大型屋村計劃,就是為這類大眾消費家庭推出的。
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完成或進行開發的大型屋村有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李嘉誠由此贏得“屋村大王”的稱號,成為獨樹一幟的地產大王。
在香港,地盤是商業發展的先鋒。興建大型屋村不難,難就難在獲得整幅的大麵積地皮。為此,李嘉誠總是胸懷全局,整天苦思冥想。不過他有足夠的耐心,但他也不會坐等機會。
1985年,李嘉誠通過和黃收購港燈,其實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燈的地盤。港燈的一家發電廠位於港島南岸,與之毗鄰的是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蜆殼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塘茶果嶺。李嘉誠收購港燈後,通過一係列遷址計劃,想方設法將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運籌帷幄,獲得了兩處可用於發展大型屋村的地盤。
1988年1月,全係長實、和黃、港燈、嘉宏四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鴨月利洲油庫後,即宣布興建兩座大型屋村,並以8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占的權益。這樣,李嘉誠又獲得了兩大屋村。兩大屋村預算盈利100多億港元轟動港九。李嘉誠名副其實地“十年磨一劍”。成大事者,很多情況不能太急太躁,而應從長遠出發,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機會和創造機會,這就是李嘉誠的重要法寶。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就是如此,李嘉誠對它們的構想萌動於1978年著手收購和黃之時。之後,他經曆了長期耐心的等待和用心的策劃。其間1985年收購港燈,使其構想向前邁了一大步,直到1988年才全麵推出計劃。
茶果嶺屋村定名為麗港城,占地8.7公頃,為高級住宅區,有專為住戶設立的私人俱樂部。屋村計有38幢25~28層住宅樓宇,單位麵積640~920平方米,共8072個單位,總樓麵達620萬平方米,附設l6.l萬平方米商廈。總投資45億港元。
鴨月利洲屋村定名海怡半島,占地15公頃,興建38幢28~40層住宅樓宇,單位麵積600~ll00平方英尺,共10450個單位,總樓麵達787萬平方英尺——超過黃埔花園。附設31.2萬平方英尺商廈、網球場、俱樂部、遊泳池等。總投資65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