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說話都綿裏藏針,氣氛中包含著濃烈的火藥味。

素有“沙膽彤”之稱的鄭袼彤,又咄咄逼人地挑起新一輪較量:

“既然談不攏,就隻好市場上見了,我們四大集團將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全麵收購。按證券交易慣例,收購方的出價高出市價兩成以上,便可在市場生效,置地的公眾股東一定會站在我們一邊!”

包偉士針鋒相對,說:“我們將奉陪到底——隻要你們不怕攤薄手中的股權,置地不是九龍倉,更不是港燈,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偉士無疑是亮出了殺手鐧。

關鍵時刻到了,是繼續收購還是鳴金收兵,必須及時做出決策。這種決策不僅直接關係到收購的成敗,而且涉及巨大的資金代價。

最終,在權衡利弊之後,雙方最後達成妥協: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家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購入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恒基兆業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總計占置地發行總股價的8.2%,所涉資金共18.34億港元。

這樣,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權,由約25%增加到33%,控股權相當牢固。而且,協議中還增加了一個附帶條款,即長江實業等華資財團在7年之內,除象征性的股份外,不得再購入怡和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鬧數年之久的置地收購戰,就以這種結局而落下帷幕。原本看好這場收購大戰的媒體甚是失望。一些華文報刊稱這是“一場不成功的收購”,有些英文報刊則稱這次戰役是“華商滑鐵盧”。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這次為何不決一死戰,剛一交鋒就這樣悄然收兵呢?其實,這是華商財團在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的明智決策。為什麼這麼說呢?有如下理由:

包偉士所亮出的殺手鐧,就是置地將步文華東方後塵,如法實施。此前,文華東方按每股4.15港元的價格,發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加怡策的股權。

怡策收購文華東方新股後,所持股權必定會超過35%的全麵收購觸發點,怡策將按收購及合並條例向文華東方提出全麵收購。由於收購價(4.15港元)低於該公司每股淨資產值(估計6港元),文華東方多數股東對收購計劃反應冷淡,這正合怡策之意。

這樣既不必動用大量資金,又可使所持文華東方股權超過收購觸發點(現有股東可按其權益認購,也可放棄)。這樣怡策所持的股權由35%增至41%,收購方不可能通過全麵收購使其控股數超過50%的絕對數——因為被收購方能通過反收購輕而易舉再增購9%的股權,以達到過半數的絕對控股量。

也就是說,如果置地效仿文華東方,將會使華資財團陷於極其被動的局麵。

置地從華資財團手中以每股8.95港元的價格贖回8.2%股權,共耗資18.34億港元。這意味著置地總估價約為223億港元,以8.5港元左右的市值計,總市值也近200億港元。華資財團若想全麵收購達到50%以上的絕對控股權,就需耗資100億港元以上。

事實上,怡和並不完全是在坐以待斃。在收購和反收購的價格戰中,股價必會不斷地提高,華資財團欲獲全勝,所需的資金會遠遠超過這個數。華資財團在發起全麵收購的短暫期限內,未必能籌措到這麼多現金。

而且,怡策控股數近26%,比華資財團的控股數加起來還高得多,已優勢在手;何況怡和售出港燈和香港電話的股權後,已從最困難的穀底走出,業務漸入順境。怡和係盡管大量出售了香港和海外的一些企業,但仍是香港最大的綜合性集團,除銀行外,其市值僅次於長實係。凱瑟克家族在海外還擁有不少非怡和資產,有人估計,其控有的資產不在李嘉誠之下。

因此,即使華資財團能控得置地,也要經過一番血戰,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這不是李嘉誠所希望的。

李嘉誠是個商戰高手,而並非一個民族鬥士,盡管他的收購行為在客觀上起到了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他必須權衡商業利弊,而不是不顧一切地決一死戰。更何況,對方雖是垂暮的老獅子,但餘威猶存,反擊起來也非同小可,沒有必要跟它硬拚。

但是,華資財團既已退出收購,為什麼還要簽訂帶妥協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股權的協議呢?

其實,即使沒有這一附加條款,華資財團也不大可能再動置地的腦筋。首先,經過這次交鋒,怡和全係控股權已相當穩固,給外強留下的可乘之機已很少。另外,已經遷冊百慕大的怡和係,從1995年起取消了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其股票掛牌買賣不在香港股市,這樣一來,就為外強收購增加了更大的難度。

也許正是考慮到以上因素,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才決定徹底放棄收購,順便賣一個人情給置地。

李嘉誠確實是個商戰高手,他凡事並不一定非要爭勝不可,而是以商業利益為準繩,能賺就賺,不能賺就退出,毫不拖泥帶水。李嘉誠的收購,無論成與不成,一般都能使對方心服口服。收購未成,他也不會像有的人一樣持股權為“要挾”,逼對方高價贖購,以作為退出的條件。以李嘉誠為首的財團退出收購後,將所持置地股權以僅高出當日收盤價5分的售價賣給怡和。新財團售股後的稅後利潤約為l億元。先後耗費一年多精力得到的這1億元對四家大財團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

但重要的是,避免了惡意收購可能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更何況還勝負難定。倘若經過一番拚殺後,華資財團不幸落敗,則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這顯然不符合李嘉誠的作風和性格。

商場同戰場一樣,沒有常勝將軍。對於一個成大事者來說,一次的失敗在所難免,關鍵時刻,放利得義是非常必要的。李嘉誠因此保住了不做狙擊手的信譽。對他來說,良好的信譽,本身就是財富。

【李嘉誠成功啟示】

在大多數人眼中,財富就是金錢,是物質可以衡量的。但智者卻明白其實物質財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級的,物質財富以外的財富如信譽更重要,因為有了這些財富,你才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實現更多更好的價值。

運籌帷幄,準備好再去做

【李嘉誠語錄】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準備然後才去做。一向以來,做生意處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問我自己,如5分鍾後宣布有台風,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這種心理準備。

【智慧闡述】

在李嘉誠還沒有正式入市房地產行業之前,香港房地產行業有人就有了賣樓花的絕好先例。比如,祖籍廣東番禺的霍英東於1954年首創賣樓花的銷售高招。所謂賣樓花,就是一反原來地產商整幢售房或據以出租的做法,在樓宇尚未興建之前,就將其分層分單位(單元)預售,得到預付款就動工興建。賣家用買家的錢建樓,地產商還可將地皮和未完成的物業拿到銀行按揭(抵押貸款),可謂是一箭雙雕。銀行的按揭製日益完善。用戶隻要付得起樓價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把所買的樓宇向銀行按揭。銀行接受該樓宇作抵押,將樓價餘下的未付部分付給地產商,然後,收取買樓宇者在未來若幹年內按月向該銀行付還貸款的本息。無疑,銀行承擔了主要風險。霍英東售樓花的創舉可以加速樓宇銷售,加快資金回籠,彌補地產商的資金不足。因此,急功近利的地產商紛紛效尤,蔚然成風。

李嘉誠雖然經過長期醞釀分析,吃準了房地產業的樂觀前景,但他仍采取謹慎入市、穩健發展的方針。在當時,房地產還不像今天這麼熱門,一般的大商人大多數都分布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零售、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房地產還不是任人看好的行業,但是也絕非是冷門。房地產已經成行成市,個中好手已在其中創出了許多新意。就如上述的賣樓花案例。

賣樓花在當時的地產行業有很好的發展途徑,李嘉誠雖然是個房地產業的新手,但也絕對不會跟這些跟風的地產商一樣缺乏應有的冷靜頭腦。他從物業入手。後來,他這一做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港府公布的統計數據,1959年港府拍賣市區土地平均價為:工業用地每平方米104.85港元;商廈、寫字樓、娛樂場等非工業用地1668.44港元;住宅用地每平方米164.75港元。而到1980年,這三類拍賣地價分別狂升為每平方米29549.03港元、124379.06港元、13728.30港元。升幅分別為280.8倍、73.5倍、82.2倍。地升樓貴,李嘉誠後來真可謂是“坐享其利”。他擁有大批物業樓宇,儲備了大量土地,逐漸成為香港數一數二的地主。當然這已是後話。

之前,李嘉誠就認為,地產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產業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銀行。真可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所以過多地依賴銀行,並不一定就是好事。根據高利潤與高風險同在的簡單道理,按照謹慎入市,穩健發展的總原則,李嘉誠製訂方略:

1.資金再緊,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以加速建房進度。

2.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

3.不牟暴利,物業隻租不售。

李嘉誠認為,收租物業,雖不可能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而且物業將逐漸增值,時間愈往後移,其效益就愈能顯現出來。隻要物業在,就是永久的聚寶盆。

針對李嘉誠這一謹慎入市的做法,許多人都認為保守。但是,一切就等事實來證明。1961年6月,潮籍銀行家廖寶珊的廖創興銀行發生擠提風潮,證實了李嘉誠穩健策略的正確性。廖寶珊是當時的“西環地產之王”,他在西環大量購買地皮興建樓宇,並在中環德輔道西興建廖創興銀行大廈。為了高速發展地產,他幾乎將全部的存戶存款掏盡,終於引發了存戶擠提風潮。這次擠提風潮,令廖寶珊在情急之中突發腦溢血而身亡。廖寶珊是青年李嘉誠深為敬重的潮商中的成功人士,這次變故,使李嘉誠更進一步意識到了地產業與銀行業的風險。然而,許多地產業和銀行界人士仍未對此產生足夠的重視。後來,銀行真正危及到了房地產業,引發了一次房地產危機。由於李嘉誠事先預見,避免了這場危機。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築條例,決定於1966年實施。許多地皮擁有者,為避免新條例實施後吃虧,紛紛趕在1966年之前建房,從而引發了一股建房狂潮。在這股熱潮中,銀行不僅提供按揭,積極資助地產商,而且自己也投身其中,直接投資建房,這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時間炒風空前熾熱,大量職業炒家應運而生。

什麼是長期利益,什麼是短期利益,李嘉誠看得很準,他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掉長遠的利益。在這股風起雲湧的炒風中,李嘉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深深地知道,投機地產與投機股市一樣,“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是“一朝破產”。短期利益帶來的往往會有危機。因此,他絲毫不為短期暴利所動,仍一如既往地在港島新界的新老工業區尋購地皮,營建廠房。他盡可能少依賴銀行貸款,完全是靠自有資金建造了幾幢工業大廈。長江公司下屬的塑膠部經營狀況依然良好,盈利也很可觀;地產部已由最初的純投資轉入了投資收益期。隨著新廠房的不斷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斷地湧來。李嘉誠的事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那些從事房地產投機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1965年1月,本埠小銀行——明德銀一號,因參與房地產投機,流動資金傾盡,喪失償債能力發生擠提,而宣告破產。這一破產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大部分存戶的恐慌心理,使全港擠提風潮由此爆發,其勢頭發展極為迅猛,廣東信托商業銀行轟然倒閉,連實力雄厚的恒生銀行也陷於危機之中,隻好被迫出賣股權給彙豐銀行才免遭破產。

形勢危急,為穩定香港經濟,港府采取緊急措施,才勉強遏製住擠提風潮,但銀行危機並沒有馬上消失,一直持續了一年有餘,不少銀行雖未倒閉,卻隻能“苟延殘喘”。在銀行危機的劇烈震蕩下,興旺熱鬧的房地產業一落千丈,一派肅殺。地價樓價暴跌,脫身遲緩的炒家,全部沉沙折戟,血本無歸。靠銀行輸血支撐的地產商、建築商紛紛破產。而在這次大危機中,李嘉誠損失甚微。這完全歸功於李嘉誠穩健發展的策略。李嘉誠安全地避過了地產大危機,在地產低潮中依然穩步拓展。

經營無定式,管理無定法,強調的是權宜機變。我們不能說李嘉誠的做法就是標準的,就是唯一正確的。關鍵是我們必須從李嘉誠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啟迪。李嘉誠初入地產行業,羽翼未豐,他輸不起賠不起,因此他采取不輸不賠但資金回籠緩慢、賺頭不大(與賣樓相比)的隻租不售的穩健發展策略。這也符合李嘉誠與生俱來的一貫性格。因此,在製訂經商的戰略戰術時,應該考慮那些符合自己性格特點和實力的做法。而不能一味的跟風,不顧自己的長期利益。

做生意要贏利、要發展,還要提防時時存在的商業風險。眼光必須要放得長遠,能準確把握入市之後可能產生的危機。要小心謹慎,因為商業上的風險一般都很難預測得到,謹慎入市,能夠盡可能的避免危機。李嘉誠給自己立下了座右銘:“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這也成了他一生的行動準則。

【李嘉誠成功啟示】

有句名言是“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而成功必須要有機遇,所以我們每一個想要成功的人,在機遇到來之前,就要做好準備。做到萬事俱備隻欠機遇。我相信成功離我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