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敢於競爭的員工,才是最優秀的員工;隻有敢於勝利的團隊,才是最卓越的團隊。自然界遵循的法則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任何動物都必須在競爭中求生存。商場中的競爭和戰場上的戰爭同樣殘酷。李嘉誠說:“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認定目標後就要勇於競爭,敢於競爭。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李嘉誠語錄】

成功上是相對的。創業的整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

【智慧闡述】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李嘉誠對他的創業與成功做了一些真誠的講解。

李嘉誠:“成功上是相對的。創業的整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也沒有捷徑可走,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並非易事。而且,從創業之初開始,就要不斷地學習,把握時機,我自己從創業開始到1963年這一二十年來,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達旦。因為你要把一個小公司的實力做大、做強,麵對已經強大的競爭對手,你所付出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總之,別人付出一分,你就要有付出二分甚至十分的心理準備。”

記者:“所以,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李先生,如果勤和儉是初期創業者必備的基礎素質的話,那麼作為創業之初的企業的關鍵又是什麼呢?”

李嘉誠:“一個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意味著一個良好的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忠誠、有義氣。對於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並且一定要能夠做到,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言必行,行必果’。”

記者:“主要從哪些方麵建立信譽?”

李嘉誠:“不能離開科學的管理和優秀的質量。當年,我做塑膠生意時,外國最新塑膠雜誌,在當時的香港看的人並不多,但我學、我看。為什麼?因為我認為一個人憑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當然是好,但是時間就浪費得多了,如果能夠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方法。”

記者:“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種捷徑吧?李先生,你是從零開始創業的,你認為對於創業者自身成就事業至關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李嘉誠:“是培養自己對所從事行業的濃厚興趣。以我個人的經驗,有了興趣,就會整個精力全部地投入,保持這樣的心態,做每一件事情,就談不上困難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養出哪一行的興趣,否則,要成功、要出人頭地不容易。隻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對這一行業的未來至少是一到二年的發展前景有了預測,做到心中有數,那麼你麵對每一件事情,就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如果你從事這個行業,你對自身所處的行業卻沒有興趣,你的興趣在另一行,但你並沒有去從事那個行業。你的手裏僅僅隻是這一行,那麼這時候,你就不能夠說你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應該說你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因為你要生存。人,其實就是這樣的,當然是希望自己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譬如當年我開辦長江時,我的預算是隻做3年,然後像我的祖輩、父輩那樣,去從事教育事業,說心裏話,起初我是根本不喜歡做生意的。但後來,生活環境的改變,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卻又是一回事,慢慢地,抱著“既做之則安之”的心理狀態,我就強迫自己定下心來,強迫自己培養做生意的興趣。然後,真的有了興趣,這樣才一路不停地發展到今天。”

記者:“那麼,李先生,這其中有沒有涉及到你對金錢的看法呢?”

李嘉誠:“當然有。雖然世界上並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錢可以解決的,但是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錢才能解決。就像我當初,沒有錢,為了鞏固知識,隻有買舊書、讀舊書。其實,這都是沒有錢的一個簡單後果,因為如果你對金錢沒有一種渴望,那你將一無所成。”

記者:“那麼事業有了一定起色之後,要想取得進一步成功還需要什麼?”

李嘉誠:“需要一個組織,或者說叫團隊,一個對你有信心又跟你團結同心的優秀組織來幫你。而且,你也必須對這個組織信任,對它有信心,隻有這樣才能同心同力取得成功。”

記者:“在你的王國,你是怎樣看待敬業精神各不相同的人呢?”

李嘉誠:“……在今天的商業領域,當人們往往在考察一個企業或一個部門人員的表現時,隻是簡單地在年終看他們的盈虧來做出是否優秀或進步的判斷,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我不是這樣的,因為當你等到看盈虧時,已經晚了整整一年。我通常的做法都是在這一年的期間,例如辦公例會或到公司巡視的時候,作一些有心的考察,這樣,如果發現不對,就可以及時解決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記者:“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說明你是一個非常有誌向的人,你認為誌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誠:“從哲學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發展的。人的誌向是由兒時的夢想到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就涉及到兩個環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予你的。這兩個環境都是你無法抗拒的,他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就是磨練你意誌的過程。就拿我自己來說,童年的時候,父親教育我要學習禮儀或遵守諾言,而我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親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自己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的博學多識的教師。但是後來環境一改變,貧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為強烈的鬥誌,就是一定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企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也可以說是逼出來的。”

“當我l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可能了。並不是我不想讀書。賺錢變成迫在眉睫的主要問題,這樣,誌向就有了改變。而且,在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裏,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為我一般不計較個人得失,隻是勤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反而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記者:“你的經曆的確感人!但是,對於你今天的生活環境來講已經是相當富裕,並沒有任何壓力。你為什麼還在拚命工作呢?”

李嘉誠:“這就說來話長了。簡潔地說,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我十二分地理解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很想賺一些錢,做一些善事,幫幫他們;其二,我愛讀書,卻因為窮,沒法完成學業,實現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多賺一些,去幫助那些心有大誌而由於家庭貧困而上不了學的窮人的子女,有了更多的錢,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去投資;其三,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父親因為沒有錢買藥而失去生命的情景,所以我很想再多賺一些錢,去幫助那些被病魔纏身的人,去不斷地發展人類的醫療事業;其四,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人生挑戰,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講求實力的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而且,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你要賺錢就必須利用你的膽識去麵對或者接受這種挑戰。你看我隨便一說就有四大壓力,我的壓力其實大得很哪!總之,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在這兒,李嘉誠對他的創業和成功作了一個極富有啟示的總結。看過之後,相信對初入社會和夢想事業有所成功的人會大有收獲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隻要目標精準,鍥而不舍、努力奮鬥,就一定能取得成績。

【李嘉誠成功啟示】

在當今如此快節奏的社會裏,人們處世遵循“穩”、“準”、“狠”,“搶先機”成為時代潮流。機遇如同一個美麗而古怪的天使,偶爾降臨你身旁,你若不趁機抓住,她就會悄然走開。在人生的道路上,機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李嘉誠語錄】

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智慧闡述】

李嘉誠認為,投資須知“一行生意宜一種人”。人有不足不要緊,關鍵在於他對所托之事是否有根本性的影響。這個“根本性”,也就是是否能夠把握住機遇,最終贏得利潤。

他這樣告誡兩個兒子,投資者要有遠見,能高瞻遠矚,以大局為重,“不為浮雲遮望眼”,不計較暫時的得失。事實證明,在李嘉誠的精心培養下,他的兩個兒子已經成為才華橫溢、能獨挑大梁的商界新秀。

1986年,世界博覽會在溫哥華舉辦。落幕之後,各國的臨時展廳或拆卸或廢棄。舊址為靠海的長形地帶,發展前景良好,地皮為省政府的公產,可以以較優惠的價格購得。

生活在溫哥華的李澤钜,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土木工程係,他看好這塊地皮,認為將來能夠發展成為綜合性商業住宅區。於是,他積極向父親建議,說了下麵這些理由:

(1)世博會舊址附近都已開發,社區設施、交通等已有良好的基礎;

(2)溫哥華這一區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並無高架公路,市容美觀;

(3)舊址位於市區邊緣,有市郊的便利而無市區的弊端,無論往返市區或郊區,同樣便利;

(4)位置臨海,景色宜人,海景住宅當然昂貴;

(5)香港移民源源不斷開赴加拿大,對飽受市區嘈雜擁擠之苦而又嫌郊區偏遠冷寂的港人來說,這樣的海景住宅有相當的吸引力。

李嘉誠同意了兒子的“狂想”,認為最後一點尤顯商業眼光。說這是“狂想”,一點都不誇張。整塊地皮,大致相當於港島的整個灣仔區外加銅鑼灣。迄今為止,香港有哪個地產商,敢在這麼開闊的地段發展浩大的綜合物業?甚至在加拿大的建築史上,這也是開天辟地頭一遭。

這項工程投資巨大(後來確定的投資額達70億港元),非長實集團所能承擔。於是,李嘉誠拉他同業好友李兆基、鄭裕彤加盟,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共同開發。決策取決於各大股東(李嘉誠個人及集團占50%股權,另50%為各股東分占),具體操作由李澤钜負責。

李澤钜為這宏圖親手策劃、設計,無不盡心血,悉付於此,他曾經在兩年之間,出席大小公聽會200多個,與各界人士逾2萬人見過麵,解釋闡述這個計劃。當然,他的背後,父親、師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大力的支持。

1988年,新財團以32億港元巨款授得世博會舊址發展權,一切都從這裏開始。

然而世事難料,1989年3月,正在李澤钜平整地盤的施工地段,突然看到了一張“告同胞書”,措辭強烈,充滿極端的排外情緒。這與加拿大政府為吸引華人資金和人才大開方便之門的國策背道而馳。“他們似乎完全看不見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們反應太過激烈。”李澤钜既氣憤又無奈。

據傳媒估計,當地人排外,還與李澤钜的另一宗生意有關。世博會舊址,以太平協和的名義簽約之後,李澤钜便將另一間公司的200多個新公寓,直接在香港發售。消息傳回溫哥華,當地傳媒大肆渲染,從而引起本地人的強烈不滿,質問省政府:將來世博會物業,是否又賣給香港人,讓這裏變為華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齊博士為平息民怨,要太平協和保證,在這塊極優惠地皮上興建的物業,不會隻在海外發售,必須優先向當地人發售。這意味著,興建的物業,將不可先期在香港賣個好價錢,而加拿大地價、樓價低廉,這是公認的事實。

令人奇怪的是,這麼大的風波,李嘉誠卻未出麵,麥理思、馬世民也未露麵,而全盤托付給坐鎮加拿大的李澤钜。這表明,李嘉誠要考驗兒子隨機決斷、談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李澤钜立即從滑雪勝地韋斯拉趕到溫哥華,他的身份僅僅是太平協和的董事,樣子還是個未出校門的學子,給人以不老成之感。李澤钜求見省督林思齊,問他:“如果世博會發展擱淺,你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林思齊是1967年從香港移民加拿大的,對香港的事再清楚不過。李嘉誠在香港的號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國的地產投資縮減,更會使溫哥華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落在其他省後麵。

省督說服省議會,對李澤钜的要求做出讓步,許可世博會物業可同時在香港和溫市發售——實際上是以向港人發售為主。省議員透過傳媒,向市民說明利弊關係,稱華裔移民是溫市建設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們。

同時,李澤钜也積極配合,爭取民心。他在溫哥華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6年來我的最大收獲,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風波很快平息,工程繼續上馬,這就是後來定名“萬博豪園”(注:世博會又叫萬國博覽會)的龐大商業住宅群。

對李澤钜來說,加拿大溫哥華的房屋計劃——萬博豪園,就是他事業上的試金石。因為這個被譽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建設計劃,是由他一手策劃的,由看中地盤,以至買地、發展、宣傳,他都參與此事,全身投入……但初挑大梁,無論如何,都會有一種無形的

心理壓力,幸而萬博豪園在香港刊登廣告之後,初步的反應甚佳。

由投地到施工,這一段期間,李澤矩遇到的爭議、麵對的意外和困難不計其數,如果換了一個性格懦弱、信心不足的人,早已知難而退了。但他並未如此,仍然一絲不苟地去做,笑罵由人,越戰越勇,終於走向成功。

萬博豪園總體規劃由李澤钜一手設計,建築群的最大特色,是保留了原有湖光山色的天然美,它辟出50英畝作為區間公園,是居家休閑的勝地。

李澤钜說:“由於萬博豪園這個計劃實在太大,自己肩負重任,因此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計劃的發展。在飛機上,即使看書,都以城市規劃以及居住環境的書本為主。”

由此,李澤钜的辦事能力得到父親的讚可,李嘉誠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澤钜任長實集團董事。

萬博豪園使李澤钜聲名鵲起,其中不乏李嘉誠的功勞,如果沒有李嘉誠對兒子宏圖大業的肯定,相信李澤钜不會在董事局運作得如此順利。李澤钜身上的敢想敢幹精神,正是父親李嘉誠思想的延續。

【李嘉誠成功啟示】

新經濟時代創造了嶄新的財富規則,在告別原始積累時代後,中國的億萬富豪將會更文明地批量生產出來,他們的財富也會更加透明。他們致富的主要手段是靠他們本身的創業精神,富豪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成功者”的代名詞。

山中有老虎,偏向虎山行

【李嘉誠語錄】

當你作出決定後,便要一心一意地朝著目標走,常常記著名譽是你的最大資產,今天便要建立起來。

【智慧闡述】

在李嘉誠看來,由弱而強必須要有闖勁,也就是說要有勇氣和膽量。做生意,成功與失敗都有可能,沒有人願意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意出事,但從來沒有一個一帆風順的生意人。那麼,當問題來臨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呢?李嘉誠認為,越怕越誤事,索性大膽去闖,反倒化險為夷。

李嘉誠擅長“強勢進攻”之計。所謂“強勢進攻”,就是既要善於大規模地調查情況,又要敢於采取大動作,去完成計劃。在李嘉誠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隻停留在空想階段,一定要把想法落到實處,才能行之有效。這種敢想敢做的行為,一則可以兌現自己的計劃,二則可以驚動人心,獲得尊敬。

對於那些要做大生意的人來說,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強勢進攻之計,這樣才能掀起一股商勢,形成一股席卷之風。李嘉誠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出色。

1992年初,李嘉誠旋風般地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5月1日,宣布成立第一家在內地注冊的聯營公司。這就是李嘉誠代表長實集團與中方合資成立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共2億港元,中方港方各持有一半股權。中方的兩家合作夥伴是深圳市政府直屬的深圳投資管理公司和國家計委下屬的中國機電輕紡投資公司,港方股東有長實、和黃、怡和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