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實業初步擬定了在內地投資的一係列計劃,並使其成為長江係在內地的旗艦。在短短的時間裏,李嘉誠完成了一係列繁雜的工作,不能不令人驚歎其決斷力及辦事的效率。
1992年8月6日,李嘉誠發布長實集團中期業績報告,闡明了將其投資重點轉移到內地的條件與方針。他認為中國未來的國民經濟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前景令人振奮。
有記者問,長實係最終會向內地投資多少?李嘉誠答道:“現階段很難估計,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難預測的。若經濟環境發展理想,最終在內地投資的資產值可能會占本集團總資產值的25%。”應該說,25%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長實係資產總值750億計算,日後該係對內地的投資將達到190億港元。
當然,李嘉誠並沒有透露什麼時候達到25%這個比例。因為他素來一言九鼎,從不食言,如果沒有十成的把握,他不會限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否則,就等於是給自己套上緊箍咒。他的一貫態度是凡事留有餘地,認為這樣才會爭得主動。但是,從李嘉誠的話語中,我們也不難判斷出,一旦認為時機成熟,他向內地的投資便將氣勢磅礴,勢如長虹。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黃集團為核心的港方財團與中方財團深圳東鵬實業,在北京簽署深圳鹽田港發展合同。在該發展項目中,中方財團深圳東鵬實業擁有3成股權;港方財團包括和黃旗下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熊穀組公司等,共占7成股權,控股權在和黃集團。
深圳鹽田港發展公司總投資額為50億元人民幣,目標是建成與香港貨櫃碼頭互補的世界級鹽田貨櫃碼頭,工程分若幹期完成,第一期擁有2個貨櫃泊位和4個雜貨泊位,建成後將大大緩解香港貨櫃碼頭的壓力。
但是,鹽田港計劃曾遭到馬世民竭力反對,他認為在內地搞貨櫃碼頭,等於搶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對此,李嘉誠更具遠見卓識。他說:“深港間的大鵬灣是天然深水港,我們不搶先建鹽田港,別的財團也會搶著去幹,那將成了我們與別人對打。”由此可見李嘉誠的深謀遠慮。
從1992年秋天起,廣州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便與李嘉誠的長實、新鴻基地產及香港多家中資港資銀行,商談合作興建一幢73層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大廈占地5.5萬平方米,樓麵積30萬平方米,以當年物價計算,需要投資3.5億美元。
現在,這幢全廣州市最高的摩天大廈,已在天河拔地而起,成為廣州天河新城區的招牌建築。正如一提起白天鵝賓館,人們就聯想到霍英東一樣,一提到廣州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人們就會想起李嘉誠。
1992年11月下旬,李嘉誠與胡應湘達成協議,合作發展廣深珠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廣州至珠海段,總投資為96億港元,長實與和黃共持控股權,其餘股份由新鴻基地產及數家日資公司擁有。
該項工程項目的投資回報依賴於征收費用,是一項投資大、風險大、見效慢的長線基礎設施投資。李嘉誠看好這段公路的廣闊前景,他認為回報雖然慢,但回報長期而且穩定,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投資回報額將會逐步提高。此外,修路也是造福積德的好事,何況能進一步提高聲譽。
1992年6月,在上海,港滬發展有限公司與閘北區政府簽署協議,以1.31億美元租得火車站以南5.78公頃土地的使用權。港滬發展由和黃、中國光大、香港鵬利等財團組成。該聯營公司準備在租下的地盤上建造22萬平方米的綜合建築群,需投入資金上百億元人民幣,全部工程已經於1998年底完成。
李嘉誠在上海的另一項大手筆是海港工程,這是他1992年9月間在上海考察碼頭設施的結果。
1992年11月23日,和黃集團及上海港務局,就合作經營的項目——上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達成原則協議。據協議,和黃投資60億元人民幣,建設金山標準集裝箱碼頭、國際深水港碼頭等項目,這樣,李嘉誠不僅在香港擁有貨櫃碼頭的半壁江山,還將在中國內地的貨櫃碼頭業做大,成為亞洲首席私營貨櫃碼頭大王。
在亞洲稱王,李嘉誠牢牢掌握了主動權,這樣一來,也使和黃集團內地與香港的貨櫃碼頭互為犄角,兼顧統籌。
1992年9月初,在海南,長江實業、香港熊穀組、中信旗下的榮高貿易、台資大中華及海南省3家銀行,共同組建海南洋浦土地開發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80億港元,發展洋浦自由港,其中長實占一成股權,投資約18億港元。
1992年11月,長實集團與福州市政府簽署協議,由長實投資35億港元,參與福州舊城區三坊七巷的改造和重建工程。
從1992年秋起,長實集團就在大西南選擇投資基地,最後將目標確定為西南第一大都會重慶。
1993年,長實係三家公司斥資8億,對重慶市中區依仁巷進行全麵改造,建成麵積為23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住樓群。
1994年3月,李嘉誠在重慶專設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參與該市康居工程建設。該工程分布在重慶市五區一縣,總建築麵積達500萬平方米,全部由港方投資並承建。第一期工程150萬平方米,長實係投資10億港元。土地由重慶市政府提供,房屋由市政府包銷,利益按協議分配。
李嘉誠投資內地房地產,可謂駕輕就熟,一來房產是他賴以發展的核心產業,而且房產一般投資短,見效快;二來房產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康居工程,要名有名,要利有利,因此,李嘉誠樂此不疲。
在北京,李嘉誠也參與了多家酒店投資。最引人注目的,當屬1992年與郭鶴年聯手獲得王府井舊址發展權。李嘉誠說過,內地的土地價格與起樓造價的比例往往是1:10,而在香港的不少地段,這個比例正好倒過來。
中港合作的基礎是互補互利,港方的優勢是資金雄厚,中方則控有土地使用權、審批權。李嘉誠投資內地地產,就是充分利用了地區間的差別,充分挖掘其中的資金潛力。
投資內地,與投資海外一樣,李嘉誠不投則已,一投驚人,宛如一場席卷內地的旋風,而且勢比長虹,令人目不暇接。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李嘉誠的投資原則,那就是在投資之前先按兵不動,仔細調研情況,直到看準了,就抓住最佳時機,果斷出手,大幹一場,把自己心中的藍圖勾畫到現實中。
【李嘉誠成功啟示】
李嘉誠經商50餘年從來沒有懈怠過,除了機遇、幸運等客觀因素外,不斷努力是李嘉誠白手起家創造偉業的重要方法之一。他的經曆說明,成功的道路上確實沒有捷徑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奮鬥一生才能收獲一生。
與其紙上談兵,不如奮力一搏
【李嘉誠語錄】
創業就應該做一件天塌下來都能夠賺錢的事情。
【智慧闡述】
創富路上難免遭遇困難,這時如果隻有一點點的機會成功,你會選擇繼續冒險,還是半途而廢?李嘉誠的答案是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用力一搏。
長江公司的塑膠花成功打入了西歐、北歐市場後,很快就以其款式新穎、質優價廉的優勢,贏得了歐洲消費者的青睞。長江公司的產銷量開始大幅度增長。1958年,其營業額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
李嘉誠進軍歐美市場的目標已達到了一半,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向北美市場進軍。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屬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消費水平極高,其消費量占世界消費總額的1/4以上。李嘉誠以前也曾陸續承接過香港洋行銷往北美的塑膠花訂單,但純屬小打小鬧,量小利微,根本就不是他所預期設想的。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中,“守株待兔”,是純粹的機會主義,等於是坐以待斃;“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陳舊過時的經營理念,根本就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對於現實狀況,李嘉誠決定主動出擊,盡快占領更大的市場。他迅速抽調人力、物力,展開了強大的宣傳攻勢,設計印製了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和宣傳材料,通過港府有關機構和民間商會打聽到北美各貿易公司的具體地址,然後分別寄了出去,靜候佳音。
李嘉誠的努力果然沒有白費,沒過多久,果然就有了反饋。北美一家大型貿易公司,在收到李嘉誠寄去的畫冊之後,對長江公司的塑膠花彩照樣品及其報價都特別滿意,而且回函告知,決定派購貨部經理親自來香港一趟,以便“選擇樣品,考察實力,洽談入貨”。
在現代市場經濟下,光有好的產品還不行,還需要主動出擊,發現市場,創造市場。隻有產品被市場了解到後,被市場接受了,才能保證有好的銷路。李嘉誠的主動出擊,為他贏來了一個大好商機。
機會千載難逢,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更為嚴峻的挑戰。這家貿易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公司,其銷售網遍布整個美洲大陸,對於李嘉誠來說是較大的客戶。這是長江公司的一個機會。但李嘉誠很清楚地知道,香港有眾多的塑膠廠,機會並不專屬長江一家。因為對方來到香港之後,必定會全麵考察香港的各個廠家,然後再挑選最滿意的合作夥伴。
李嘉誠收到對方來函之後,立即通過越洋電話與對方取得了聯係,表示“熱忱歡迎貴公司派員來港”。交談中,對方簡單地詢問了香港塑膠業其他廠家的情況,並表示,如果時間允許,希望李先生陪同他們的人走訪一下其他廠家。確實不出李嘉誠所料,這家貿易公司將會考察香港整個塑膠行業,然後從中選一家作為合作夥伴,也可能同時與幾家合作。
李嘉誠麵臨的又是一場非常激烈的競爭。這次競爭非同尋常, 要比信譽,比質量,比規模,鬥智鬥力,方能確定究竟誰能最終贏得這筆業務,溝通將很關鍵。
李嘉誠心中最渴望的目標,就是使長江能夠戚為這家北美公司在港的獨家供應商。雖然他相信自己的產品質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論起資金實力、生產規模來,在香港同業中,勉強隻能算個中遊水平。正是這一點對於和批發商的合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香港有數家實力雄厚的大型塑膠公司,僅就工廠的外貌而言,就令人另眼相看。而長江公司的工廠格局,雖然沒有建廠初期那麼破敗不堪了,但依然令人難以恭維。李嘉誠知道,且不論生產規模,單看工廠的外在形象,就不會給來自先進工業國家的外商留下好印象;而能否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商業交往中,往往是極其重要的。
上次在與歐洲批發商接洽中,盡管李嘉誠勝利了,但應該說其中含有很大的僥幸成分,由於生產規模的不足,差點使李嘉誠的希望化為泡影,這給李嘉誠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他認識到,無論怎樣,最終都要以實力和規模取勝,這才是最根本的。
於是,李嘉誠決定借著這個機會,徹底改變工廠形象,盡快擴大生產規模。
然而,根據事先約定,美方派遣人員一周後便將抵達香港,時間如此倉促,能對工廠動如此大手腳嗎?公司上下都認為有點不可能,但是李嘉誠決定冒險。他沒有多猶豫,便馬上召集公司高層會議宣布了這個令人震驚而興奮的計劃:必須在一周之內,將塑膠花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外商滿意的程度。此時,李嘉誠正在港島北角籌建一座工業大廈,原計劃是等建成之後,留下兩套標準廠房自己用。現在看來是等不及了,隻能另外租別人的廠房應急。
為了搶時間,李嘉誠委托房產經紀商代租廠房,最後選定了位於北角最繁盛地段的一座工業大廈。李嘉誠看過樓後,當即拍板租下一套占地一萬平方英尺的標準廠房。遷廠所需資金,除部分自籌外,大部分都是銀行的大額貸款。這筆款子,李嘉誠是以正在籌建中的工業大廈的地產作抵押貸到手的。
他的部下都在心裏犯嘀咕:做事一向沉穩的李嘉誠這次是怎麼了?商人還沒有來,生意的麵兒還沒見著呢,就已經把自己苦苦經營建起的工業大廈給抵押出去了。如果生意談不成,豈不是雞飛蛋打兩頭空嗎?
但李嘉誠心裏清楚,這個險冒得值!否則,就等於將這筆可能的大生意拱手讓給競爭對手。麵對這一難得的機會,具有遠見卓識的李嘉誠又怎肯輕易放棄呢?這幾乎可以說是李嘉誠一生商業經營中最大最倉促的冒險,他孤注一擲,幾乎是拿多年營建的事業來做賭注。李嘉誠一生作風穩健,可這一次,他決心全力拚搏。可能有了這一次的賭注,才有了李嘉誠的將來。
決心是有了,但要真正做起來,其工作難度之大,程序之繁雜,可想而知。舊廠房的退租,可用設備的搬遷,新機器設備的購置,新廠房的承租改建,設備的安裝調試,新聘進工人的培訓及上崗,工廠進入新軌道後的正常運作……這一切,都要在一周內完成,真的可能嗎?在別人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更何況,在遷廠過程中,無論在哪個環節出現小的失誤,都很有可能導致整個工作計劃的失敗,那樣一來,不僅將使一切努力白費,而且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李嘉誠深知這次冒險性命攸關,所以進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他緊張而不慌亂,哪組人該幹什麼,哪些工作請專業安裝公司做,每一天的工作進展如何安排,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標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見,李嘉誠雖然是一次冒險,但還是有一定把握的,並非一時衝動的草率行事。而且,在如此巨大的工程麵前,李嘉誠有條不紊,調度有方,充分顯示了他的協調能力和組織才能。
李嘉誠和全體員工一起,連續奮鬥了七晝夜,每天隻有不到三四個小時的睡眠,但大家都毫無怨言,他們也很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再上一個新台階。
當北美公司負責人到達香港時,設備調試工作剛剛完畢,李嘉誠連水也沒顧上喝一口,就把餘下的工作交給副手負責,自己驅車趕往九龍啟德機場迎接這位北美大客商。港島與九龍之間,隔著一條維多利亞海峽。那時還沒有海底隧道,港島到九龍不通汽車。為了表示誠意,李嘉誠便驅車乘汽輪渡過海峽前往啟德機場。就在這位大客商到來之前,李嘉誠早已在港島希爾頓飯店為他預定了最好的房間。等客人上了車,李嘉誠就問:“您是先住下休息一下呢,還是到我們的工廠參觀一下?”這位美商也是個急性子,他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先去廠裏看一下了。”李嘉誠不得不調轉車頭,朝北角方向駛去。李嘉誠真有點後悔,不該多問這一句。他心中忐忑不安,設備剛剛調試完畢,員工剛剛上崗生產,會不會出問題?
汽車駛近工業大廈,李嘉誠停下車為美商開門,當他聽到熟悉的機器聲響以及芳香的塑膠氣味時,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美商在李嘉誠的引領下,參觀完了全部生產過程和樣品陳列室之後,豎起了大拇指,由衷地稱讚道:“我在動身前認真看了你的宣傳畫冊,知道你有一家規模不小的工廠和較先進的設備,但想不到規模這麼大,設備這麼現代化,生產管理這麼井然有序。我並不想恭維你,你的廠完全可以與歐美的同類廠家媲美!”
李嘉誠興奮不已,對他說:“感謝你對本廠的讚譽。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的產品質量和交貨期限。你已經看過了我們的報價單,如購貨批量大,價錢還可以更低。總之,我們的信譽,請你們絕對放心。”
“好,我們現在就簽合同。”美國人就是這麼性急而爽快。
雙方在愉快而友好的氣氛中簽署完協議之後,李嘉誠又親自駕車送他去希爾頓飯店休息。臨別時,李嘉誠誠懇地對美商說:“明天我來接你,陪你去參觀另幾家塑膠公司。”